【不同地方的人们时而联合,时而相互攻伐,这大概就是文明历史的大部分真相。】
如果能把这里的狗头金运到各国,肯定能换得高价货物。
那些祭司们要是看到这些金光闪闪的金器,还不要两眼发光?
唯一一点不足的是,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有技术有能力加工这些狗头金。
毕竟,原始的狗头金看上去还是太粗糙,缺乏美感。若不是金光闪闪,在普通人眼中,和一块腐烂的木头没有太大差别。
就是那颇为震撼的重量,与乌金木比起来,也没多大优势。
毕竟,再美的天然物件,只有加入人类的加工技术和寓意赋予,才会变得神圣!
海草兄弟将沿途见到的奇珍异货都一一记录在心,刻于豚舟之上。
海外贸易有风险,但与那巨额的利润相比,这都算不了什么。
想必,与良渚王城大祭司院中的天地堪舆图相比,海州的商人们肯定也有一幅华夏商域图。
各地的奇珍异兽,风土人情,都在那幅华夏商域图上记录在案。
但每每提起海州之国商贾众多、海外贸易繁荣时,海草兄弟都会谦虚地说:现如今可不比往年。
面对这大千世界,海州之国的大祭司却只将眼光放在了海岸线边的零散商客身上,满足于趁火打劫。
一说到此,海草兄弟就气不打一处来。他们突起眼球,又用双手蒙住眼睛,意思是,海州之国大祭司是个十足短视的家伙。
末了,还加了句,海州之国商业最繁荣之时,也无法与良渚王国的大阴山城相比。
海草兄弟听他们的前辈说,曾经的大阴山是一座开放的城市,建在高山之上,没有城墙,城中飘落着金叶片片,城中的路上铺满了白色的贝币。
据说大阴山之民曾经建过数条大舟,每条上头都可乘坐数十人。他们聚齐了数百人之多,泛舟东去,前往长虫之国,猎捕水中巨兽。
传说,那些水中巨兽,只有绕过长虫之国的日出之地才有。它们在大海深处歌唱,声音传到百里之外。
它们还用水声伴奏,喷出的水柱直冲入天。人们相信,海上的大风大暴,就是几百头水中巨兽同时向天空喷出水柱所形成的。
那一次远征,带走了大阴山最好的水手,却不知所踪。没人知道他们去了哪里,是否还有后代在大海的某一深处生息?
人们只知道,如今的大阴山并不太平。前几个月,良力和良猛刚刚从大阴山平叛归来。
实在难以想象,数百年前,大阴山之地并不归属于良渚王国。大阴山之民曾被称为大海之边最有钱的人,他们控制着东海上的金库——贝币生产。
那时候,良渚之民就像是隔壁的穷邻居,靠着给大阴山之民提供上等木材、精美谷物、刻制玉器,以换取生存机会。
与精明的大阴山之民相比,那时候的良渚人,生活依旧原始,一生创造的大部分财富,都被大阴山人收入囊中。
成为大阴山人,曾经是良渚人的向往,直到传说中伟大的良渚王出现。
传说,她带领着良渚之民筑城练武,养猪种稻,走上了民富国强之路,并最终让大阴山人臣服。
她经常告诫后人,对神要有谦卑之心。不能学大阴山之民,举全国之力去捕获海州巨兽,仅仅为了在宫殿之中摆上一副龙骨。
劳民伤财的道理谁都懂,但不是所有人都抵挡住诱惑。
更难以想象的是,不久前玉公主们路过的那个被毁灭的文明城市,当年却是良渚王国、东山之国、海州之国的共同敌人,大阴山的大祭司则是盟军的共同首领。
现如今,那些人的后代不是躲避在深山大湖之中,或者去身为奴,缩在良渚王城的某个角落里苟延残喘。
而当年良渚之民、海州之民并肩作战,如今却又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成为了敌人。
曾今高高在上的大阴山之民,现如今成为了普通的良渚人,但并未完全臣服。
世事变幻太快,不同地方的人们时而联合,时而相互攻伐,这大概就是文明历史的大部分真相。
眼前这些热情的村民,早就忘了百年前发生的战事。或许他们以为,自己的祖先自古就生活在眼前的一亩三分地,顶多是从不远处搬来的。
忘记历史是可怕的!
这个脆弱的村庄,或许会慢慢壮大。但任何一次自然灾害或者疾病传染,都将是致命的。
他们应该庆幸,之前遇到的是海州商人,而不是那些强悍的水上屠夫。
他们应该庆幸,现在遇到的是和善的玉公主,而不是一言不合就动武的亲兵。
要是没有这些假设或如果,他们其实活的也挺自在。
在一些人眼中的偏僻之地,在另一些人眼中,又何尝不是一个桃花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