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风雨飘摇的清帝国,正处于一个变革与动荡的巨大转折之中。
位于中原交通枢纽地带的河南洛阳,两条新的铁路正在修建。
一天,大雨过后,洛阳金村以东的一个农田突然陷出一个水洞,好奇的工人们继续挖掘,突然,他们发现了几个神秘的器物。
这些器物,是一些青铜器。而青铜器只会是墓中的陪葬品。人们意识到,这可能掘开了一片重要的墓葬区。
突然间,一个地下墓葬的魔盒被打开。一个中国重要的墓葬区引发了世人的关注,一个伟大的文明从地下显现出了它灿烂的光芒。
洛阳三山村西的周山,雄伟高峻,气势壮观。虽被称为山,但实为四座高大的陵墓,大墓依山势东西排列。东边三座大冢紧密相连,外观状似“山”字形,用夯土筑成,顶部较为平坦,呈覆斗形,名为“周三王陵”;西边的一座大冢也呈覆斗形,为“周灵王陵”。
从周代王陵就能看出,此时的墓葬已经移出了城市,生活区与墓葬区分离,这代表了城市的完善,这是文明形成的标志。
文明形成的标志,实际上在国际上,曾经有三大标志,一个是文字的使用,一个是冶金术,青铜器的制造,一个是城市。大型的墓葬区不断出现。而这些墓葬区,依着洛阳的山脉开始修建。
据史记载“周营王城,北枕郏山”,是说周代的王城依靠着郏山而建。这里有一线山脉,虽不高,但蜿蜒而绵长,是所谓“中龙”主脉的聚结处。这座山,被称为“邙山”。
邙山,属崤山支脉,起自洛阳孟津,终至巩义河洛交汇处,绵延100多公里。海拔只有300多米。号称是山,其实只是丘陵,称为“原”则更准确;这正是周史里所称的郏山,东汉时称芒山,到北魏孝明帝时,始见“邙”字出现。
“邙”,形声,字从亡,从邑。“亡”本义为“消逝”,“亡”与“邑”联合起来表示“逝人之邑”。于是,“邙”字成为了一个专属地名的用字。
因为邙山它位于洛阳城的北部,从古人的思想观念讲,西边跟北边为阴,东边和南边为阳,那么人死了以后,一般讲到地下就是到了阴间,因此啊,墓葬选择的位置,对一个城市而言,一般都在城市的北部,或者西部或者西南部,这是最好的范围。
狭义的邙山墓葬群是指,孟津邙山一代的墓葬群;而广义的邙山墓葬群,可以遍指以邙山为主体的万安山,广武山,首阳山等整个洛阳地区的墓葬群;邙山古墓葬有数十万之多,号称“无卧牛之地”。时间跨度从周到汉,由唐直到近代;其分布之密、数量之多、延续年代之久,堪称中国之最。这里是中国最大的陵墓群遗址之一,也是中国帝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于苏杭,葬于北邙”。邙山被视为逝后的最好归宿,它的古墓葬几乎囊括了中国整个墓葬的发展史;与西安等其他墓葬群不同的是,邙山不但有众多帝王墓葬,还集中更多的名人墓,家族墓,外国人墓,数量巨大。
我们知道洛阳,中原的中心,它其实是夏商周文化,东汉时候的曹魏,到后来北魏,所以洛阳这个地位一直重要,所以这个帝王将相往那儿埋,有点实力的普通的老百姓也往那儿埋。
墓志铭是一种陪葬品,一个人去世了,要把他的生前的这一些情况,用三五百字作为一个总述,一言以蔽之盖棺论定,然后刻在一块方形的青石上边,然后放在墓穴里边,这个石头就叫墓志铭。这个墓志铭类似于咱们现在的一个人的传记,或者叫悼词,现在千唐志斋存的这个中古的墓志铭有2000方之多,唐代为例,千唐志斋收藏的墓志铭,从唐初的武德贞观年间起,到唐末的天复天佑年间为止,唐代所有年号的墓志铭,全部都有,它可以研究整个唐代文治武功这将近300年的历史,为我们提供最准确的大量的可靠的佐证,这是中国唯一的一个最大的墓志铭博物馆。
因此,虽然邙山墓葬与墓主对应已经混乱,但墓志铭却是破解这些历史之谜的钥匙。
墓葬文化,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葬仪,代表着文明的成型;而邙山墓葬群,更是这种文明进化的真实写照。金村大墓揭开了一个文明的秘密。从邙山,我们看到从周到汉,从汉到唐,历史的脚步在幽冥的地下,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