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双城亲身投入到作物的改良工作上,从上次播种到此次回城,正好到了查看长势和除草的时间。
野生作物是根据生态环境选择的结果生长的,而经过改良后的作物由于生长重心被人工转移,比如被改良地作物虽然适合人类更多地收集它可供人类食用的部分,却也因此大大减弱了在生存竞争方面优势,需要人工辅助生长才行。也正是因此,经营农作物的人,需要专门辟出一块地来经营改良过的作物,及时做好浇水、除草以及施肥方面的工作,长期从事这种工作的人后来形成了一种职业,就是农民。
古双城在种植培育农作物这方面经验并不丰富,比如他一季一季地从长势较好的作物中留出种子以待下一季种植,却发现事情并不如他想象的那样一定能培育出更优良的后代作物,还好此时和他相约的好友哥斯托孤及时到来,送给他一包种子,并提出建议道:可能是需要休耕一段时间以恢复地力了。
古双城叹息道:这么大好的一片地却不能种植,真是太可惜了,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吗?
哥斯托孤回答:这就是我来这里的目的呀,土壤的肥力因为长期种植相同作物,植物一次一次吸收同样的养分会导致此类养分在土地中含量越来越少,这也就造成了长期种植同一种作物收成却逐年下降的原因。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一是休耕,让土地通过时间恢复肥力;再就是通过人工循环让土地得到作物需要的养分,我给你带来的是豆类作物的种子,和其他作物有所不同,它能通过种植作物让土地恢复其他作物所需肥力,于是,通过其他作物与豆类作物的轮换种植,既有效地利用了土地避免因休耕出现的闲置,又完美地实现了地力的恢复。所以改良作物的研究,不光要关注作物的选种,还不要忘了土地的因素啊。
古双城说:一说到恢复地力,之前媵津兄也提到过把鱼埋到土里的做法,但那种做法毕竟受当时条件限制,只是权宜之计,轮换种植才是解决王道啊。
哥斯托孤道:将土地挖出沟垄来,既能避免种子受阳光直射,又方便保持水分,用犁这种农具为宜,既能起到除草的效果保持田地的清洁,又能保护种子,一举多得。
哥斯托孤随即叫人把随程所带的一套犁具卸下,并演示起使用方法。
古双城大喜:贤兄这次到来可帮了大忙了,我将准备一些纱品和茶材,待贤兄回城一并带上。
哥斯托孤回城后,古双城经尝试果然,于是在领域内大力推广用豆类作为轮换作物,以及农具犁的使用。
说起哥斯托孤,他来自栾沁城北面的玉朽城,在当时是以公子的身份来到古都与古双城会面,回城不久就继任了城主,玉朽城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相对发达以及林地面积广阔,也得名丛林玉朽。玉朽城本不在古氏的势力范围,古双城就任安巴洛古都城主以前曾游历四方,结交了不少豪杰,与他年岁相当的哥斯托孤便成其至交,还有古都北面素有“千川夏木”美誉的千夏城才俊在碎业,以及之前结识的水媵津,在他结识水媵津之前,水氏族人早已在今称作“媵津”地区的南面建立了独秀城,后来这里还成了影响大陆第一大教——玄教本教教会的所在,对整个西部地区影响深远。
话说回来,要制造古双城大力推广的农具手把犁,最主要的材料就是金属,而在当时,恰好天公作美,南方的檀芷城传来利好消息——发现铁矿,于是古双城派身边年轻的日断洛去调查这一情况,而檀芷城外的近郊厘念正是日断洛的故乡,而矿藏也正在其附近。
由于对铁制犁具的需求量大增,对铁这种原材料的开采迫在眉睫,于是开采矿山出现了大量的人力需求,一时间附近大批居民涌入这里,可由于工作环境的艰难,这股淘金热潮很快退去,矿洞入口是一座由巨型石柱支撑的拱门,人进去之后,隧道迅速变窄,越向里越蜿蜒,矿工们额头上绑着蜡烛,将矿石从密不透风的狭窄隧道中一点一点往外拖,有的可以滚动着勉强推出去,有的只能放在木板上一点一点拉出去,到宽敞的地方把石头砸成可以拣拾后扔到高温熔炉里的石块……由于地下氧气含量稀少,人在下面要不了多久就必须换到地面上休息,直到一个多月后,从另一个出口打的洞和这个隧道连通,两条隧道连接从而形成了一条漫长的通风口,地下工作环境才有所改善。尽管如此,矿工的流失也成了这项工作最严重的问题,好在随着大量铁制农具的产出,附近一带对铁制农具的使用渐渐饱和,于是开采矿洞慢慢转变为一项常规项目。
而农业方面由于农具大规模投入使用,使得进行农业生产大幅解放了人力,更重要的是,农作物的平均产量也大大提高。
古双城知道,开采矿洞任务的艰难,并且在项目进行期间,日断洛对各种意外情况的处理得体,颇合乎他的要求,给他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导致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他在主持这边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