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4月,《诗刊》发表了舒婷的朦胧诗《致橡树》,此诗一经发表,便以其鲜明的女性意识、崇高的人格精神和对爱情的热烈呼唤,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被多种诗歌选本选入,并成为朗诵会的保留篇目,舒婷因此一举成名,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舒婷究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这首诗的,我也是因为不久前去了舒婷所居住的鼓浪屿,一时产生兴趣才了解到的。
原来,《致橡树》源于一场“美女”和“才女”的争论。1977年3月,舒婷陪蔡其矫先生在鼓浪屿散步,那天老诗人说起他又坎坷又丰富的一生,说他认识的女性那么多,却没有一个能使他全心膜拜。有性情极温柔叫天下男人不觉愿充当骑士,但头脑却简单到只差掰手指算情人总数的;有聪明努力、智商又高、事业心又强的女人往往早上忘了梳头,洗脸不洗脖子的;就算她又成绩斐然又外貌出众,但一张开口男人就得抱头鼠窜,舌端之锋利言词之毒辣,足以使周围寸草不生的。换而言之,令诗人蔡其矫先生感叹的就是,他邂逅过的美女多数头脑简单,而才女往往又长得不尽如人意,纵然有那既美丽又聪明的女性,必定是泼辣精明的女强人,令人望而生畏。
年轻气盛的舒婷于是与他争执不休,认为天下男人都要求着女人外貌、智慧和性格的完美,以为自己有取舍受用的权利,其实女人也有自己的选择标准和更深切的失望。当天夜里两点,她一口气写完《橡树》,次日将匆就的草稿让蔡其矫带到北京给艾青看。北岛那时经常去陪艾青,读到了这首诗,舒婷和北岛开始通信,北岛转达了艾青的意见,《橡树》于是改成了《致橡树》。这首诗流传开来,不断碰到那些才貌双全的女孩子向舒婷投诉没有“橡树”。于是舒婷又写了一首《神女峰》作为补充,其中“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的诗句为众多诗歌爱好者所铭记。
本来,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完美的事物,而在完美主义思想的支配下,如果再加上男女之间的情感纠结,男人对女人的失望和女人对男人“更深切的失望”注定不可避免。
曾读到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个男人一辈子独身,因为他一直在寻找一个完美的女人。当他70岁时候,有人问他:“你一直在到处旅行,从喀布尔到加德满都,从加德满都到果阿,从果阿到普那,你始终在寻找,难道你没能找到一个完美的女人?甚至连一个也没找到?”那老人变得非常悲伤,他说:“有一次我碰到了一个完美的女人。”那个发问者说:“那么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你们不结婚呢?”他变得更加伤心地说:“因为她正在寻找一个完美的男人。”
这就对了。这个男人在一味苛求对方完美的同时,为什么单单就忘了审视一下自身是否完美呢?要知道,当今剩女有很多就是因为自身太完美太优秀而被剩下的,谓之优质剩女,“主剩”也。
相对来说,这个世界对男人能力的要求高于女人,对女人容貌的要求高于男人,这是由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因素决定的。而且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观点无形之中给人以心理暗示,一代又一代的人在潜移默化中就这么认为,也就这么去要求了。比方说某个漂亮女人嫁人,若这个女人当初被人看中的就是美丽的容颜,而她也乐于享受美貌带给自己的种种好处,无意顾及其他,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竟然“不争气”的给人老珠黄了,连让“青春永驻、容颜不老”这一件事都做不到,这还了得,于是她就一文不值了,就像一件过时的旧衣服被扔掉也不是没有可能。
一次,在一家服装店买衣服,在试衣间内,无意中看见墙上贴着一张名牌内衣的广告画,上面是三个不同年龄段的女人裸体背影。其中,20岁的女人身材苗条,皮肤紧实,凹凸有致,娉娉婷婷;40岁的女人皮肤呈现松弛迹象,身形开始走样;50岁的女人皮肤完全松弛下垂,失去活力和弹性之后,形成褶皱和赘肉,体态显得臃肿笨拙。三个背影的上方写着“不是他们变了心,而是我们变了形。”背影下方写的是“破坏女性曲线的因素:年龄(地心引力)、生育、不良的站坐姿、不良的饮食习惯、穿错内衣。”
我想,这则广告的重点应该是穿错内衣,告诉女人选择这个品牌就是对的,目的是为了推销产品。不知这则广告是出自男人之手还是女人之手,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衰老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年龄是衰老的决定性因素,地心引力是不分男女的,虽然在相同年龄的男人和女人中,女人皮肤失去胶原蛋白(相当于沙发断了弹簧)的速度要比男人稍快,但这就是男人变心的理由吗?女人人老色衰就一定要受到冷落吗?这对女人公平吗?若女人因衰老而使男人变心,女人还有自我救赎的方法吗?是悲哀的老去还是优雅的老去,女人年轻时恐怕就要做好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准备。
想起在网上看到的一则消息,说有一对结婚十年的夫妻出现审美疲劳,丈夫让妻子戴上刘晓庆的面具睡觉。原来,婚前妻子很爱打扮自己,但自打结婚有了孩子之后,妻子的小蛮腰成了水桶腰,一干家务活,肚皮上的游泳圈就会露出来,这使得丈夫越来越不爱瞅妻子。白天上班还好办,但晚上睡觉时,丈夫说瞅见妻子那张脸就不舒服,但有了孩子他又不想离婚,于是,丈夫想出了一个办法,因为他喜欢刘晓庆,便弄了一张刘晓庆的画像,把脸部剪下来,贴在一个面具上,晚上妻子睡觉时,让妻子戴上面具。这直接导致妻子的不满,夫妻因此不和,最后只得接受婚姻指导师的指导。
冯小刚2004年的贺岁片《手机》里,张国立饰演的大学教授费墨讲着一口地道的四川话,他发自肺腑地感叹了一句:“二十多年都睡在一张床上,的确有些审美疲劳。”电影情节中,这句台词用四川语调说出来颇有冯氏冷幽默的效果,一句描写中年男女婚姻感受的神来之笔可谓一语惊醒梦中人,看似不经意,却能引发诸多围城中人的深刻思考,“审美疲劳”随后迅速成为流行语。可以说,夫妻之间审美疲劳也是相互的,从人性的角度来讲,男人不愿意看老女人,天地良心,我的个亲娘四舅奶奶,难道女人就活该心甘情愿地喜欢看老男人吗?虽然很少听见哪个女人抱怨男人的老与丑,但并不能说明女人内心深处就没有一点自己的想法,只是女人的忍耐性更强、顾及的更多、受到的限制也更多。
日常生活中,一些受到感情伤害的女人往往毫不犹豫地将仇恨的锋芒直接指向男人,认为天下的男人都不是好东西,甚至不计一切后果地放纵自己去报复其他无辜的男人,一步步将自己推向万劫不复的痛苦深渊。但是冷静地想一想,女人的天敌并不是男人,而是女人。当妻子的对老公身边女同事的提防,普相女对身边美女的敌视(不在同一领域,八竿子打不着的一般不会),这些现象都是存在的。想想看,那些伤害女人的男人哪儿去了?不是到太空上去了,十有八九是到另外一个女人那里去了。当然有些时候,彼此没有利害冲突的女人之间也最能够同病相怜,感同身受。
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恩怨多与感情有关,且由来已久,没有终结,两者既不能达到完全和谐又不能彻底分开,永远处于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就像娱记和明星的关系。女人不能理解男人世界的一些事情就像男人永远无法体会女人孕育分娩的痛苦一样,生理差异决定了两性心理差异,这是先天的隔阂或者说是天然的障碍。当两个相爱的人正处于热恋阶段时,对于先天的隔阂和彼此的缺点可以视而不见或者忽略不计,当爱情的美丽随风而逝,残酷的本质立马凸显出来,在一起的感觉就没有那么美妙和轻松了。如果不能做到彼此包容、相互体谅、换位思考,两人的关系就很难维持下去了。毕竟,每个人的隐忍和妥协都是有一定限度的。
无论是恋人或夫妻还是同事或朋友,如果异性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彼此以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对方,同时尽量克服自己人性中的弱点,就会发现虽然男人和女人各自都不完美,但却都有很多可敬可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