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顶着中国最大的城市、国际化大都市、世界上夜景最美的三大城市之一等等名号,作为一个城市的吸引力已经摆在那儿,而世博会的召开和世博园的存在又为上海增添了新的光彩。
当我风尘仆仆、一脸倦容地从上海归来,许多朋友问我这一趟有何感受,如此辛苦究竟值不值,我觉得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每个人的感受会有所不同。只是我认为,世博会从伦敦到巴黎到芝加哥一路走来,历经159年,终于在2010年来到了上海,这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在中国举办的综合性世界博览会。而当世博会在上海举办、世界的目光聚焦世博园的时候,无数中国人满怀激情与期待,千里迢迢地从全国各地涌向上海,奔向世博园,面对众多的场馆以及各个场馆门前潮水般汹涌的人群,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该以怎样的角度、怎样的方式、怎样的心态去参观世博园确实值得思考,不然真的会留下不去遗憾、去了后悔的感受。
进世博园的第一天,我就毫不犹豫地选择参观最热门的“月光宝船”沙特官,沙特馆是本届世博会投资最大的外国展馆,投资达14亿元人民币,事后回想起来,整个过程真是太艰辛了。那天上午十一点钟,我就开始排队,随着人群在回曲栏杆里面来回蠕动,直到下午五点才得以进馆,在领略了艺术长廊的魅力后,然后来到IMAX3D影院区,站在传送带上看了大约十多分钟的电影,这个影院区的屏幕呈球状,360度全方位环绕,总面积达1600平方米,直径达十几米,将观众的视野全部占据,有如身临其境,视觉效果非常震撼,影片展示了沙特的沙漠、绿洲、海洋、山川等自然风光和这个国家的工业、农业、旅游业、手工业、石油业、IT业和科技水平以及人民的生活、教育、信仰、文化、艺术等。为了看这一个馆,前后共站了六个多小时,可以说心理和生理都经历了一次挑战。当我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出场馆时,已经忘了从悬殊的时间上去计较到底划不划算。回望场馆门前依然像长龙一样的队伍,我暗自庆幸像我这种身体素质的人竟然坚持下来了,因为有很多人还在那里焦急地等待,也有人因各种原因中途放弃,还有人因缺乏排队等候的耐心早就望而却步。我去世博是在5月,到了6月,有报道说参观沙特馆排队需要10小时,我一想到那场景那过程就觉得头晕目眩。
68岁的父亲在我前两天抵达上海,他独自报名参加旅行社组织的旅游团队,全程没有一个认识的人。在世博园内,他看的场馆和拍的照片比我们年轻人都多。虽然他年事已高,虽然他已N次去上海,但他依然对美好的事物保持着热切关注或参与,想想要是我到了父亲这个年纪,恐怕已经是体力不支,没有这样的热情了。
此次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每一个场馆也有自己的主题,比如法国馆的主题就是“感性城市”,“感性城市”让参观者们在美食带来的味觉、庭院带来的视觉、清水带来的触觉、香水带来的嗅觉以及老电影片段带来的听觉等感性元素的盛宴中,畅快体验法国的魅力。但对于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去法国的人来说,最吸引参观者的就是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7件法国国家珍藏品,它们是世界级著名画家米勒的《晚钟》、马奈的《阳台》、梵高的《阿尔的舞厅》、塞尚的《咖啡壶边的妇女》、博纳尔的《化装间》和高更的《餐点》(又名《香蕉》)以及雕塑家罗丹的《青铜时代》。
了解得知,装有这法国7宝的7个大箱子分乘5架专机才陆续运抵上海,仅6件画作的开箱过程就持续了3个小时,展示环境的温度和湿度都有极其严格的要求,这些宝贝贵重程度的无与伦比由此可见一斑,对于参观者来说,自然也充满了神秘色彩与超乎寻常的吸引力,能在世博园一睹名画芳容成了无数人的心愿,不料一位女士进去看了出来发出由衷的感叹:我怎么觉得这些画家的画还没有我家读小学的儿子画得好呢?为什么餐桌上的香蕉怎么看都不像香蕉,舞厅里的人怎么看都不像人呢?我知道,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困惑,真的没有别的意思。对于不懂绘画艺术的人来说,认为画只有画得形似才是上品,对于西方绘画艺术中变形、夸张、怪诞等手法的运用,更是无法掌握其评判要点和标准。但我明白,一幅绘画作品的好坏,却不是以“像”或“不像”来衡量的,要很好地欣赏绘画作品,必须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艺术修养,而这并非一日之功,所以说,我也看不大懂那些名画,无法准确体味其“神韵”,或者说“神似”,即使虔诚地站在画前,也只能算作伪欣赏。
艺术无国界,艺术的进步也是建立在兼容并蓄的基础之上,东西方画家的作品所表现的深层意境也有很多相通之处。关于绘画中写实与写意的关系,齐白石老人说过一段极为经典的话:“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另一位中国画大师黄宾虹也曾说过“画有三”:一是绝似物象者,此欺世盗名之画;二是绝不似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亦欺世盗名之画;三是惟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并断言:“作画当以不似之似为真似”。或许,两位中国画大师的话可以帮助我们开启欣赏画作的通道。
我觉得即使看不懂也不妨碍什么,就像坐飞机的人不必都懂空气动力学。但凡事了解一下总是有益的,首先,我终于亲眼目睹了被贴上“无价之宝”标签的世界级名画究竟“长”什么样,而且这辈子就这一次机会;其次,我可以借此机会试着学习欣赏画作。不出国门看世界,走进世博园本来就是一个开阔视野的过程,一次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在浦东马不停蹄地参观了一些国家馆之后,乘坐公交车穿过越江隧道来到位于浦西的企业馆展区,但见各个场馆门前依然排着长长的队伍,在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外观游”也是不错的选择,还来不及多想,我就被上汽集团-通用汽车馆建筑外墙上的LED巨幕“天使之眼”所吸引,这块近300平方米的LED屏不停地播放着与汽车文化相关的图画、信息以及2030主题视频,汽车馆向外界传达的主题是“直达2030”,寓意着要预演20年后的精彩城市交通生活。当我听见“到2030年,老人、小孩和盲人都能开汽车、汽车不用加油、不会排放有害气体,而且也不会堵车……现在,交通拥堵是困扰每个城市的难题,城市人一生浪费在堵车上的时间估计为5.6年,全国每年因交通拥堵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000亿元以上”的播音时,不知不觉放慢了脚步,一个人的梦想只是一个梦想,千百万的人梦想就会成为现实。我相信,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只要全社会都来共同关注城市繁荣进步背后所带来的种种弊端,然后联动起来,那么,“零排放、零交通事故、远离对石油的依赖、远离交通堵塞、实现有趣而又时尚驾驶”的2030城市交通愿景就一定会实现。我算了算,这辈子还可以享受到这样的生活,不免有些激动和兴奋。我还了解到,汽车馆“直达2030”展演内容的创意总监是台湾著名主持人曹启泰,心里对这个有着丰富多彩、跌宕起伏的人生阅历的成功者又多了几分敬意。
与汽车馆相距不远处的万科馆以天然麦秸板为建筑材料,由7个相互独立的形似金灿灿麦垛的筒状建筑组成,外围有超过1000平方米的开放水域环绕,耀眼的色彩和独特的造型格外引人注目。展馆又称“2049”,既暗喻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未来,也象征通往未来、蕴含无限可能性的旅程。在王石的带领下,万科历时25年,完成从贸易公司到全球最大住宅供应商的华丽转身,成就中国房地产第一品牌。馆内以白蚁、水、沙尘暴、垃圾和金丝猴五个故事来讲述人、自然和城市相互尊重的关系。五个故事表明了万科对未来的一种态度,对未来的一种期许,也让我们对未来人类、自然、城市和谐共生的美好生活的可能性产生了无限向往。
虽然在浦西只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但我却领略到了各种奇思妙想所呈现的未来生活的“行”和“住”,我对那些睿智的幻想家和勇敢的创造者充满了崇敬之情。想想在社会飞速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我等平庸之辈却不能为此做些什么,不禁汗颜。但在世博园随处可见的低碳元素让我觉得有一点我们还是可以做到,那就是积极响应国家倡导的低碳生活,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老人和小孩都能够做到,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去实践,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米、一克油、一张纸做起。低碳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时尚并非狭义的指流行服饰、发型、打扮等,返璞归真的低碳生活同样是一种时尚。
据联合国的预测,到201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55%。显而易见的是,在城市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的城市生活也越来越面临一系列挑战:高密度的城市生活模式不免引发空间冲突、文化摩擦、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人们对“和谐城市”的呼唤日益迫切,而“和谐城市”主要体现为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要达到这样高度和谐的状态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人是城市的主体,“和谐城市”也迫切呼唤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市民。徜徉在上海世博园,处处都能真切地感受到此次世博会以“和谐城市”的理念来应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诉求。
一次匆匆的世博之旅,除了享受了一场视觉盛宴,几乎让所有的人都感受到一个“累”字,我想一是园区太大,需要参观的东西太多;二是参观的人太多,排队的时间长。入园要排队,进馆要排队,预约场馆要排队,盖章要排队,进餐要排队,喝水要排队,坐车要排队,乘船要排队,上洗手间要排队……无所不排。试想一下,如果在世博园内干什么都畅通无阻,就不会觉得累了。排队的时候不断有人抱怨:咋这么多人呢?也许,你觉得多了TA,TA觉得多了你,究竟是多了谁谁也说不清楚。这正是人多带来的问题,而不是世博园本身的问题。客观地说,世博园已经够大,场馆已经够多,设施已经够全。虽然各个场馆门前人满为患,但在整个世博园内,志愿者“小白菜”热情周到的服务,完善的硬件设施,构思巧妙的绿化,风格迥异的建筑以及建筑之间恰到好处的留白,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世博园内处处是风景,无不凝聚着设计者的聪明才智和建设者的心血汗水,它需要观众紧扣“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欣赏,用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灵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