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员工找方法,末流员工找借口
汉朝时期,有一天,汉武帝外出察访民情,路过宫门口时看到一位头发全白的卫兵,穿着很旧的衣服,站在门口十分认真地检查出入宫门之人。于是,汉武帝就走上前询问起来。
老人答:“我姓颜名驷,江都人。从文帝起,经历三朝一直担任此职。”
汉武帝问:“你为什么没有升官机会?”
颜驷答:“汉文帝喜好文学,而我喜好武功;后来,汉景帝喜好老成持重的人,而我喜欢活动;如今您做了皇帝,喜欢年轻、有为之人,而我又年迈无为了。因此,我虽然经过三朝皇帝,却一直没有升官,惭愧啊!惭愧啊!”
颜驷几十年没有升职,固然与环境(皇帝的喜好)有关,但真的就没有自己的原因吗?从这个角度看,颜驷总是在别人身上找问题,一味地强调外部原因,为自己的平庸找借口。 一个人面对困难时所做出来的态度是他走向卓越或平庸的分水岭,同样,也是企业区分一流员工和末流员工的重要标准。一流的员工面对困难会主动想办法去解决,末流员工遇到困难只会找借口推卸自己的责任。
20岁那年,余丹青从深圳市工业学校毕业,被分配到深圳市邮电局团委。余丹青因在兑汇台与顾客发生争执被顾客投诉,因此遭受到平生第一次写检讨书的经历。余丹青一口气写了十页纸予以回复,向上级说明为什么遭到投诉,管理上出现了什么问题,邮局应该如何改善服务才能使客户来邮局寄钱既安全又快捷。
这份检讨书被递送到了福田分局局长那里,局长一看说得有道理。选拔上来在分局先当个办公室秘书,半年后提拔为办公室副主任。
因为其他关系,余丹青被下派“基层锻炼”去了,到了深圳市八卦岭邮电支局出任副局长。邮电分营后邮政创收的压力是非常大的,然而邮政施行的全员营销却还是具有浓厚的国企特色。在整个企业里,“全员营销”被理解为人人头上有任务、个个肩上有指标的“全员推销”。 来到支局,余丹青并没有遵循所谓的全员营销思路,而是不断地找方法寻求创新。 对于邮政储蓄业务,其他邮局分局长的做法无一例外都是把任务分配到每个员工身上,比如去拉几十万元的存款。事实上,哪能找到那么多的有钱人啊。
余丹青观察到,一到发工资那天,营业所就挤满了工厂的打工仔、打工妹,他们排着长队来寄钱。余丹青敏锐地意识到,很多工厂都有代发工资的需求,代发工资业务在八卦岭支局去推广有优势。因此,余丹青着手启动向工厂推广代发工资汇款一条龙的服务,一经推出,各方反响热烈,效益大增,同时也为中国邮政首创了一个新型业务。
到了中秋节寄月饼,其他支局依旧按部就班地实施着“全员营销”的模式,号召员工把亲戚朋友的月饼都拿到支局来寄,可是摊派的任务还是完不成。当时余丹青又想,如果把月饼的销售与邮局的邮寄业务结合在一起,这样既能给用户提供便捷的服务,又能为邮局创收。
于是,余丹青积极组织引进了深圳当时著名的晶都酒家品牌月饼,顾客来到邮政营业厅购买月饼可享受优惠价格,并且选好月饼就可以直接交给邮局邮寄,月饼折扣的差价就用来交邮费了。对于顾客来说就是免邮费,而且免去跑商场又跑邮局之累。这项一条龙的新型邮政服务推出后,受到了社会各界极大的欢迎,许多品牌月饼争相要求与邮局合作。
后来的余丹青又被借调到了邮政商函广告局,摇身一变,成了广告人。在余丹青来之前,上百名传统邮政员工奋斗了大半年,几乎颗粒无收。除了做一些本系统单位的内部宣传外,邮政广告没有太多的起色。余丹青到了之后,很快便理清了头绪。她很快领悟到邮政掌握着直达千家万户的投递渠道,这是它独一无二的资源,可以从中找出大目标客户群体直接投递广告。
确定思路以后,她立即开始行动。他们为中国移动、沃尔玛、中信银行、万科、摩托罗拉等全城适合做邮政渠道的大品牌客户提供了有效的市场推广、媒体代理、客户关怀等服务。 在余丹青的带领下,部门员工每年都超额完成业务收入,在余丹青加入广告局的3年间,余丹青领导的部门广告收入接近1亿元。其中余丹青个人广告业绩累计6000多万元,按10%的提成就是600多万元,余丹青个人每年的创收递增比例、个人营销业绩在全国同行中名列前茅。
压力就是动力,思路决定出路。余丹青在各个岗位上面对的压力不可谓不大,但她总是能找出办法,解决问题。
很多时候,许多人总是用一种恒定的眼光看问题,为自己找些差强人意的借口,最终错失了锻炼自己能力,寻找办法解决问题的机会。
一个做事高效的人,往往是最重视找方法的人。他们相信凡事都会有方法解决,而且总会有更好的方法。
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色彩,有什么样的追求,就能达到什么样的人生高度。在公司里,员工勤勤恳恳地工作,超越平庸,主动进取,才能取得职场上的成功,才会拥有精彩卓越的人生。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座有待开采的金矿,其潜力是无穷无尽的,如果我们怀着崇高的信念,寻找各种方法热忱地追求自己的事业。不找借口,把工作当成生命中必须做的事,那么有一天,我们的生命定会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给自己来场思维革命
曾看到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开锁专家技术精湛、手艺高超,号称没有他打不开的锁。于是镇里的人想捉弄一下这位专家,将他关在一个注满水的箱子里,并上了一把锁,请这位开锁专家表演“水中逃生”。
专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用尽了所有的开锁方法,也没能将锁打开。为了不出生命危险,专家不能不认输,才得以将头探出水面换一换气。
看了专家表演的人无不哈哈大笑,原来,那把锁根本就没有锁死,只需轻轻一拉便可以打开了。
有些人读了这个故事只会淡然一笑,而我们希望你能够读出故事背后的深意。
为什么开锁专家没能打开这把未锁死的锁呢?因为他的头脑里已经存在了一把更为顽固的锁,使得他不会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我们在工作中也常常陷入思维的枷锁中,就像一条小鱼,在一条小池塘生活久了,视线变得狭窄而短小,纵使广阔的海洋就在隔壁,也看不到那片碧蓝。这时,我们需要打开思维的枷锁,就像小鱼要突破池塘的界限,游向海洋。
为人循矩度,而不见精神,则登场之傀儡;做事守章程,而不知权变,则依样之葫芦也。生活中,思维的框架让人容易产生怯懦的心理,终究没有勇气去尝试而流于平庸。
创新无论对组织还是对个人都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它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境况,会影响个人的职业发展。每一个人都不想落入被淘汰的境地,每一个企业都不想被市场大潮吞没,那么,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地更换自己的头脑,持续地进行创新。然而,一个人能否真正“换脑”,让自己在工作中充满活力,关键是看有没有自己革自己命的决心。
一个人,只有勇于革自己的命,敢于给自己换脑,才能成长,不断强大,这与生物界龙虾与寄居蟹的情况有点相似。
有一天,龙虾与寄居蟹在深海中相遇,寄居蟹看见龙虾正把自己的硬壳脱掉,只露出娇嫩的身躯。寄居蟹非常紧张地说:“龙虾,你怎可以把唯一保护自己身躯的硬壳也放弃呢?难道你不怕有大鱼一口把你吃掉吗?以你现在的情况来看,连急流也会把你冲到岩石上去,到时你不死才怪呢?”
龙虾气定神闲地回答:“谢谢你的关心,但是你不了解,我们龙虾每次成长,都必须先脱掉旧壳,才能生长出更坚固的外壳。现在面对危险,只是为了将来发展得更好而做准备。”
就像龙虾脱壳一样,我们的每一次变革都要面临一些抉择、一些痛苦、一些不确定性的威胁。我们会衡量,究竟是学寄居蟹,活在往日的成就里;还是如龙虾,抛掉庇护伞,去寻找更广阔的空间。脱壳有时要忍受撕心裂肺的痛,要承受变革失败的风险,但是,如果不起来革自己的命,也许永远也摆脱不了平庸的命运和惨淡的业绩。
革自己的命,应该怎样做?又能够获得什么?
相信日本推销之神原一平先生的“革命”经历可以给你一些启示:
原一平先生年轻的时候,有一天,他来到东京附近的一座寺庙推销保险。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向一位老和尚介绍投保的好处。老和尚一言不发,很有耐心地听他把话讲完,然后以平静的语气说:“听了你的介绍之后,丝毫引不起我的投保兴趣。年轻人,先努力去改造自己吧!”
“改造自己?”原一平大吃一惊。
“是的,你可以去诚恳地请教你的投保户,请他们帮助你改造自己。我看你有慧根,倘若你按照我的话去做,他日必有所成。”
原一平接受了老和尚的教诲,他策划了一个“批评原一平”的集会。起初,他觉得自己就像是砧板上的一块肉,等着任人宰割,很不舒服,然而,让他兴奋的是,大家诚恳的批评使原一平的毛病一一暴露:
“你的个性太急躁了,常常沉不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