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安妮是美国一家大时装企业的创始人。她23岁的时候,从父亲那儿借款3万美元,自己开了一家服装设计公司。同丈夫分居以后,她将自己的公司发展成了一个庞大的时装企业,现在年销售额达200万美元。接着,她又办起一家经营化妆品的公司,还同其他公司合作用她的名字作商标生产皮鞋、手提包、围巾和其他产品。她只用了5年时间,就完成了这一切。
这位时装企业的女强人对成功又是怎样解释的呢?她说:“如果把生活比做旅程,成功便是在沙漠中来到一片绿洲,你在这里稍事休息,举目四望,欣赏一下这里的景致,呼吸几口清新的空气,再睡上一个好觉,然后继续前进。我认为成功就是生活,就是能够事受生活的一切——既有欢乐和胜利,也有痛苦和失败。”
黛安妮认为,有一种不断前进的欲望在推动着她。“当我朝着一个目标努力时,这个目标又将我带到一个新的高度,使我踏上了一条通往开辟新生活的道路。我并不总是知道自己在走向何处。前进中会发生各种事情,会出现不同的情况,甚至遇到灾难,而道路也越走越广。我有一个不变的信念,就是:‘保持灵活应变的能力,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不放过任何一个成功的机遇。’”
黛安妮事业上的成功取决于她积极进取的精神。满足现状意味着退步。一个人如果从来不为更高的目标做准备的话,那么他永远都无法超越自己,永远只能停留在自己原来的水平上,甚至会倒退。
美国富兰克林人寿保险公司前总经理贝克曾经这样告诫他的员工:“我劝你们要永不满足。这个不满足的含义是指上进心的不满足。这个不满足在世界的历史中已经导致了很多真正的进步和改革。我希望你们绝不要满足。我希望你们永远迫切地感到不仅需要改进和提高你们自己,而且需要改进和提高你们周围的世界。”这样的告诫对于我们每一个职业人士来说,都是必要的。
生活中最悲惨的事情莫过于看到这样的情形:一些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满怀希望地开始他们的“职业旅程”,却在半路上停了下来,满足于现有的工作状态,然后漫无目的地游荡着。由于缺乏足够的进取心,他们在工作中没有付出100%的努力,也就很难有任何更好、更具建设性的想法或行动,最终只能做一个拿着中等薪水的普通职员。如果他们的薪水本来就不多,当他们放弃了追求“更好”的愿望时,他们会干得更差。积极进取、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年轻人,才会成为真正拉着企业奔跑的人。
不思进取的员工不但不能够发展,说不定还会在日益激烈的工作竞争中被淘汰。只有那些能够不断学习,适应企业需要的员工才能够在企业里长久地生存。和自己较劲的员工,就拥有了不懈的动力,凭借这样的动力,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全力以赴将工作做到最好,也为改变自己的命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因此,不管你在什么行业,不管你有什么样的技能,也不管你目前的薪水多丰厚、职位多高,你仍然应该告诉自己:“要做进取者,我的位置应在更高处。”当然,这里的“位置”是指对自己的工作表现的评价和定位,不仅限于职位或地位。
不断质疑和改进你的工作
很多人都满足于自己的工作状况,习惯于按照上司的安排埋首工作,不想学习,也不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客观的评价和适时改进,认为自己按照上司的指令,尽职尽责地努力工作了,即使出现了失误和漏洞,也不关自己的事。其实,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时间长了,这种行为就会使人产生惰性,失去创造的活力。
敢于质疑自己的工作才是完善工作的前提。
在通用电气公司的一次项目会议上,总经理让他的下属们针对自己的工作谈一些看法。有一个部门经理站起来慷慨陈词:“我现在对自己所从事的这项工作产生了一些怀疑。这两年,在首席执行官的指导下,每个部门都接到了上百个项目,许多项目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和资金,但往往进行到中途便不了了之,这样下去,会毁了公司的。我们难道不能抓一些大一点的项目?或者我们能不能为每一个部门分配一些不浪费人力资源和资金,又能迅捷见到效益的项目?这些项目不必太多,只要能见到效益,又不会浪费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就对我们的发展有莫大的好处。”
这位经理的一番话,震动了总经理和在座的各位部门经理,他们都为这位经理勇于负责的工作精神所感动。整个下午,大家放弃了原先开会的议题,针对这位经理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重新制定战略目标。结果,经过重新调整战略规划后,公司节省了许多开支,也加快了发展的步伐。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里,公司和个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只有每一个对工作持有认真负责态度的员工,不断质疑和改进自己的工作,才能帮助公司完善体系,使公司适应市场变化,推动公司向前发展。
在执行一项任务时,频频出现困难,时时遇到阻碍,你想过这是为什么吗?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也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出现的问题过多、过于复杂,就不正常了。这时就需要你质疑自己的工作,客观地评估这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是否科学合理,认真地分析自己的工作方向是否与企业的总目标一致,谨慎地判断自己的工作方法是否科学有效。
很多人认为,要想保住自己的一切,就要按照熟悉的一切工作,不能打破工作的秩序,也不可轻易尝试新的方法,更不要承接那些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否则,就有可能被撞得头破血流。固然,循规蹈矩的人用大家习惯的做法处理工作,一般不会犯大的错误,但仅做到不犯错误,是不能成为一名敬业的员工的。
在企业中,负责任的员工是敢于质疑自己工作的员工。只有敢于对自己的工作提出疑问,才能避免错误的出现,从而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
张毅翔毕业于苏州技师学院,当过操作工、维修人员,做过基层管理,当过班组长、线长,课长。张毅翔当了5年班长,1700多个日子,他在重复中精益求精,岁月见证了他的卓越。不管在哪里,张毅翔始终立足本职工作,把工作做得比别人更好。当他是操作工的时候,每天面对同样的产品生产,尽管工作简单枯燥,但他总是力求完美。张毅翔开始从事的几个岗位,工作难度都不大,难的是对待每一份工作都能保持一样的敬业精神和认真态度,难的是能把每件小事都做到极致,张毅翔做到了。当维修工的时候,公司涉及到的维修项目,他没有完不成的,松下系统公司的领导赞赏地说:“对于张毅翔来说,我们公司没有他修不了的东西。”他赢得了被认为是最挑剔的日资企业的认可,多次被评为优秀员工,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
别人问他什么东西都能修是怎样做到的,他说:“这得益于在技校学的理论知识,得益于在技校养成的勤动手的习惯和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他说,当维修工期间自己经常琢磨各种设备、零部件,了解它们的构造和性能特点,由于有理论知识做基础,他动起手来就心中有数,能很快发现问题出在哪里。那些设备、零件在他手中翻来覆去几十回,熟能生巧,当然不成问题。
2000年他当上了班长,负责组织完成班上的生产任务,保证质量和品质。松下公司在苏州生产的产品有一部分要返销日本,产品进入日本时,日方要进行检查,验证产品质量,程序非常严格。一次,返销日本的产品中出现6起不良品事件,这已经达到了公司规定的全年不良品上限。产品在国内检查时是合格的,为什么到了日本就不合格了呢?张毅翔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凭着多年对生产过程、质量管理以及控制过程的熟悉,他判断问题应该出现在动态管理的漏洞上,也就是说,产品存在一个变化点管理的问题,只有实现了变化点的合理、完善管理,产品品质才不会因为空间、时间以及其他外在因素的变化而改变。他对症下药,完善了变化点管理程序,改善了动态管理过程,顺利解决了问题。
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展现了他的潜质。后来,他升任制造部课长。很多人羡慕他走上生产岗位高端,但张毅翔认为,没有人生来就懂管理,管理其实是对过程的熟悉,而对过程的熟悉,不仅是时间的积累,更是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可见,作为一名员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应当尽职尽责,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争取进步。只有不断质疑和改进自己的工作,追求尽善尽美,你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受到老板的青睐。
责任关键在落实,落实责任无小事
没有落实的责任是无效责任
没有落实的责任就是无效责任。无论责任大小,只要没有落实到位,一切都是无效的。没有落实责任大致有两种原因,一是责任心缺失而不去落实责任;二是没有找到自己要落实的根本责任,工作做了不少却没有抓住要点,自然得到的也是无效的责任。下面这个小故事中的人物就犯了“找不到自己的根本责任”的毛病。
一天,动物园管理员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所以他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10米加到20米。
但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到30米。
没想到隔天袋鼠居然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加到100米。
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闲聊。“你们看,这些人会不会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长颈鹿问。“很难说,”袋鼠说,“如果他们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这些管理员看起来很负责任,实际上这样的负责任是无效的,因为他们没有落实最基本的关门责任。没有落实的责任自然就是无效责任,没关门袋鼠自然很容易就跑出去了。在企业中,落实责任更是至关重要。
戴尔曾把他的直销模式写成书,广为传播,不少企业争相模仿,但是没有一家企业能够超过戴尔集团,原因只有一个,它们缺乏对这一模式的落实力!
这个社会上的大多数成功者,他们之所以成功,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少新奇的想法,而是因为他们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一项最有效的活动——落实,他们都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无条件落实自己的责任!”
两个农民外出打工。一个准备去广州,一个打算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他们听到邻座的人议论说,广州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好,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于是他们都改变了主意。准备去广州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还没上车,不然就麻烦了。打算去北京的人想,还是广州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幸亏还没上车,不然就失去了一次发财的机会。
巧的是,他们在退票时相遇了。原来要去北京的拿到了去广州的票,本来打算去广州的得到了去北京的票。
到北京的人发现,北京的确不错。初到北京他没找到工作,竟然也没有饿着,不仅银行大厅里的纯净水可以白喝,大商场里欢迎品尝的点心也可以白吃。
到广州的人发现,广州果然是一个可以发财的城市,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带路可以赚钱,看厕所都可以赚钱,他想:真没白来。偶然的一天,他看见种花人拿着钱去买土,他灵机一动,在郊区的建筑工地装了50包适合种花的土,然后以“花盆土”的名义,向广州城里的种花人兜售。
很多人来购买,当天,他赚了50元钱。一年后,凭着“花盆土”,他竟然在大广州拥有了一间小小的门店。
在长年的奔波中,他又有了一个新的发现:一些商店楼面干净而招牌黑。他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清洗公司只负责清洗楼面而不负责洗招牌。他立即抓住这一空当,办起了一个小型清洗公司。不久,他的公司就有了150多名职工,他成了名副其实的老板。
一天,他坐火车去北京。在北京站,一个拣破烂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要一个空矿泉水瓶。
就在递矿泉水瓶的时候,两个人都愣住了,因为五年前,他们曾经换过一次车票。
故事中的那位选择去广州的农民其实并没有什么惊人的设想,也没有过人的智慧,他只是拥有强烈的落实观念而已。落实,首先是一种观念。一个人如果没有强烈的“落实”观念,不能时时刻刻想到落实,不能时时刻刻注意落实,那么,他在工作中,就会忽视落实。他会只唱高调,不管实效;会见到风险躲着走,见到矛盾绕着走,见到困难往回走;会喊得凶、抓得松。落实,自然就成了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