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
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
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
岂知还复有今年,把盏对花容一呷。
莫嫌酒薄红粉陋,终胜泥中千柄插。
文豪每逢大事必要写日记纪念一番,更何况是苏轼这么个大诗人,当时正是灾时,苏轼可能没有闲心写诗,但这到了灾后,我们的大诗人苏轼终是按捺不住,写下了这首《九月黄楼作》,以作纪念。
也算是满足了陈立亲眼见大诗人苏轼作诗的场景。
“子立,我这诗,可入你眼?”此时的苏轼,尽管已见老态,但以触及诗词一道,便立现意气风发。
陈立的鉴赏能力只是停留在“鹅鹅鹅”上,他接过一看,顿作摇头晃脑之状:“炼字一道,子瞻已至宗师,这诗词之道,信手捏来,却也可作流传之篇。子瞻的诗词,已然不逊欧阳泰斗了。”
陈立纯粹是信口胡来,欧阳泰斗乃是欧阳修,当今文坛泰斗,领袖级人物,说起来也算是苏轼的老师,因为当年苏轼科考之时欧阳修便是他的主考,此时听了陈立这般一说,连忙说道:“子立慎言,莫要折煞于我,万莫不敢与老师同当。”
苏轼这乃谦虚之言,以他当前的文学造诣,已然不输于欧阳修了。
就在这时,苏轼的妻子王闰之在外面敲门,“老爷,府外百姓聚集,担酒担肉,说要感谢老爷保住徐州之功。”
苏轼和陈立走出书房。
苏轼皱眉道:“怎地不打发了?我身为徐州父母官,保护徐州乃是我的责任。”
王闰之说道:“说了,就是不肯走,非要见上您一面呢。”
陈立看向王闰之,这位体态丰腴的中年妇人,此时的她虽已见苍老,但韵味十足,她是苏轼的第二任妻子,也是苏轼第一任妻子的堂妹。
苏轼的第一任妻子是王弗,在跟苏轼结婚十一年便去世,在她去世后,苏轼娶了他的堂妹王闰之,也就是现在站在这的这位。
苏轼为官素来心中有尺,很少拿百姓的恩惠,此时听闻府外百姓不肯离去,非要见上自己一面,他有心推脱,却也知这不是办法,索性带着陈立和妻子来到府门。
一出府门,就见门口站了密密麻麻的百姓,大约有百来号人,个个挑着担子,担子里装满了酒肉蔬菜,这些人见着苏轼出来了,个个脸上洋溢出笑容,齐声喊道:“见过苏大人,多谢苏大人保住徐州城,保住我们的家。”
苏轼摆手压住人群,说道:“各位,苏轼不才,就任徐州知州,身为一州知州,捍卫徐州乃是我的本职,说起来这次黄河决口,徐州得以保存,并非我苏轼一人之功,最要感谢的,还是你们,还有武安营的禁军,是你们兵卒团结一心,才保住了徐州城。否则单凭我苏轼一人微薄之力,恐无以与这洪水猛兽对抗。”
一人越众而出,可能是这些百姓的领头人,他大声说道:“苏大人谦虚了,倘若不是苏大人身先士卒,带领大家,这徐州城,也难以保住。我等此次前来,就是为了感谢大人,这些微薄之物,还请大人收下。”
“请大人收下。”大伙儿异口同声说道。
“诸位,且听我一言,如今徐州大难刚过,百废俱兴,大家多多少少都有损失,倘若苏轼收下这些,无异于趁火打劫,这种事,苏轼是做不来的。大伙儿把东西挑回去吧。”
苏轼说道。
“苏大人,这是我们的心意。”
“是啊,苏大人,这是我们的心意。”
“请大人务必收下。”
苏轼看着今日不收下是很难了了,于是只好说道:“好吧,这样,那谢谢大伙儿的好意,此次受灾,大家也不必担心,你们身后还有我们,还有整个大宋,我已上书朝廷,很快赈灾物资便会下拨。”
“谢谢苏大人体恤民情。”领头的喊道,其他人也跟着喊道。
收下礼物,百姓们终于走了。
回到院子,看着满院子的来自百姓的心意,苏轼忽然叹气道:“这就是做好官的乐趣,可惜,在这个世道,有太多人不懂。”
“好官也好,坏官也罢,能为百姓干实事的,就是一个称职的官。”陈立随意说道。
“我说子立啊,以你的才学,谋个一官半职也不难,何必做那闲云野鹅。”苏轼觉得自己真是难以看懂自己这个好友了。
当官?
陈立也想啊,但是小游戏可不是让他当官的,不仅官儿没当,还只能做一个历史的旁观者,还他喵的是个病号。
按理说,自己病了一个月了,就是风寒以苏轼家的条件,也该好了,可,小游戏就是死板,就是不让他好。
病号一条路走到黑了。
陈立也颇为无奈,想到这里,陈立不由咳嗽一声,真咳嗽啊,“子瞻,我们还是看看百姓们的心意吧。”
“也罢。”一说到做官,自己的好友就习惯性转移话题,苏轼只好叫来家人,开始分门别类把百姓们送来的礼物分好。
猪肉最多,蔬菜和酒次之。
这种结果苏轼心里也有数,此次黄河决口,摧毁无数农田,百姓们能凑到这些新鲜蔬菜已经是实为不易了。
至于猪肉,那就更不易,猪肉,虽说在这个年代价格如粪土,富贵人家都不会吃,但在百姓眼里,它就是宝来的,好歹也是肉不是?
百姓,可不容易吃到肉类。
“子瞻,你当真要收下这些?”陈立问道。
“当然不会,蔬菜,我打算制成菜干,到时候分发会百姓。”
“那这些猪肉呢?子瞻又是何打算?”
陈立最关心的就是这些猪肉了,早知道,他本次穿越任务就是见证东坡肉的诞生,这苏轼不止是个文学家,大诗人,还是个美食家,万一他脑子一抽,不做东坡肉,那此次任务岂不是失败?!
陈立觉得还是要好好引导一番的。
但他忘了一件事,他只是个历史的看客,没有改变历史的能力,历史的必然选择也不会改变。
苏轼说道:“我打算把它们做成红烧肉,回赠给百姓。”
听到苏轼的回答,陈立心里一松,红烧肉,也就是东坡肉的前身,第一个阶段。
苏轼当即亲自指点家人,把这些猪肉制作成红烧肉,苏轼不愧是北宋美食家,经他这么一指点,这富贵者都嫌弃的猪肉顿时变得色泽红润,肥而不腻。
之后,苏轼随便找了个由头,把这些红烧肉回赠给一起抗洪的百姓,百姓们吃后,觉得这二寸方形的红烧肉罕见美味,于是亲切地称它为“回赠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