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害怕对抗,即使当两个星球相撞时,也会在混乱中诞生出一颗星星。
--卓别林
(一)
巴黎的巡演一结束,卓别林又回到了伦敦,一个机会和一个厄运先后到来。
由于卓别林的出色演出,卡诺先生决定让他在《足球赛》的第二轮演出中出演男主角。虽然此前卓别林也出演过其他短剧的主角,但《足球赛》可是剧团的保留剧目,还要在伦敦第一流的游艺场进行表演,机智的卓别林立即意识到这是个一举成名的好机会。
随后,卓别林便加紧练习,并为自己的角色设定了适合的口音,还想了许多逗趣的噱头。但就在这时,一个意外出现了。就在排演的当天,他患上了喉炎,而且非常严重。到演出的首日,他声嘶力竭地喊叫,观众们还是听不到他在说些什么。这样的演出自然是的失败。不出一周,卓别林的角色就被替换了,他也陷入了越来越严重的感冒之中。
一个月后,卓别林的身体才痊愈,嗓子也能应用自如了,而卡诺先生又派卓别林演出他的拿手好戏《不吭声的鸟》。但这卓别林依然深受打击,他甚至心里想:自己可能是不配代替韦尔登的吧!而且,在福雷斯特游艺场的那一次出丑也让他不曾忘怀。
因此,这一阶段卓别林的自信心始终不曾恢复。恰逢与卡诺先生的合约期满,他又到了能开口加薪的关键时期,这些都让他烦闷不已。虽然信心有些不足,但他仍然提出了将薪水加到6镑的要求。
喜剧演员出身的卡诺先生虽然明知道卓别林的才华不止这个价,但身为老板他不可能不压价。在故技重施不能奏效的时候,他只得同意了卓别林要求6镑薪水的要求。
卓别林知道卡诺剧团有个事务部在美国,他见过自己父母事业的跌宕起伏,而且,自己刚刚患过喉炎,他不甘心老在英国演一个丑角。一旦失败,除了干一些粗活外,没有什么机会去做别的事。因此,他更加急迫地需要换个环境去开创一番。此时,他十分向往越过大西洋,到那个新兴的国家去看看,而机会也适时地降临了。
这时,卓别林正在忙于演出新短剧《溜冰》,卡诺剧团美国分部的经理里夫斯回到英国。他想物色一个喜剧演员,带去美国演出。
卓别林的演出让他十分欣赏,他向卡诺先生提出要这个人。经过一些变故和妥协,1909年9月,20岁的卓别林随卡诺剧团前往美国纽约演出他们的新戏《银猿》。
(二)
1909年的美国生机盎然,给了卓别林这个年轻的小伙子以新的冲击。与古都伦敦相比,这个新兴的国家充满了开创的活力:快节奏的生活、争强斗胜的广告、高大的摩天楼、绚烂悦目的灯光……这里正适合这个富有冒险精神和美好憧憬的年轻人闯荡。
百老汇大街的繁华显示出了演艺事业的昌盛:开电梯的小工、小酒馆的厨师、电车上的司机、送牛奶的工人……几乎所有人都在谈论着演员的表演。他们说得头头是道,似乎他们才是戏院的主人与老板。报纸、杂志上每天都充斥着演艺界的奇闻轶事,如同赛马比赛一样,戏剧和轻歌舞剧按其在观众和专家中受欢迎的程度,被报纸编排成一二三名。卡诺剧团早已名声在外,因此刚到美国就被排到了报纸上的头一名。
卓别林与美国分部经理里夫斯一致认为:他们的剧目中有许多好剧,如《英国游艺场之夜》、《溜冰》、《漂亮窃贼》等,而《银猿》沉闷荒唐的情节可能不会卖座。但卡诺先生坚持要上它,他认为这出戏“很合美国人的胃口”。
尽管不同意老板的意见,但身为主演的卓别林也只能尽好自己的本分。他使出浑身解数,卖力地表演,但首演并不成功。这些喜剧因素可能在英国观众看来十分逗笑,但美国观众具有不同的欣赏眼光。
面对沉默摇头的观众,卡诺剧团的人感到很难堪。虽然按照预定连续演完了6个星期的戏,但其他戏班和一些慕名前来观看的美国演员都非常失望,他们都像躲避害虫一样躲着卡诺剧团的人。
卓别林也失望极了。在失望之余,他更加渴求知识,因此一口气买下了《英文文法》、《修辞学》和《拉丁英文字典》等书籍。在对剧本的一片恶评声中,卓别林又成为一个异类,纽约《剧艺报》甚至评价说:
“那个剧团里至少还有一个很能逗笑的英国人,总有一天,他会让美国人对他倾倒的。”
《银猿》是一部典型的英式喜剧,因此当他们换了剧院,到一个赴美英国人集中的街区演出时,又一次听到了久违的笑声和掌声。一个戏院经纪人也看了演出,并邀他们到美国中西部巡回演出20周。
卓别林一行人一路演出,经过了温尼伯、西雅图、亚特兰大等城市,也看到了很多英国人移民到这些城市。卓别林尤其喜欢旧金山,虽然这座城市刚刚经历过一场大地震,但新的剧场、新的高楼让它充满了活力。卓别林甚至觉得,那里的观众都是相当宽容的:尽管《银猿》那么沉闷,他们依然充满热情、笑声不断。
20周的演出结束了,卡诺剧团来到纽约后想取道回英国。此时,一个剧院老板威廉·莫里斯先生正在与几个轻歌舞剧团抢生意,他又邀请卡诺剧团在位于纽约第42街的戏院里演出6个星期。卡诺剧团的所有经典剧目都被排了上去,而且这次还选中了卓别林很看好的《英国游艺场之夜》为主打戏。
无疑,这6个星期的演出是相当成功的。这时,一个叫塞纳特的年轻人和他的友人散步时进入音乐厅,看了《英国游艺场之夜》,他很欣赏卓别林在剧中所扮演的醉鬼。他对朋友说:
“如果我有一天当了老板,我就邀请那个角色来演戏。”
两年以后,他真的如愿当了老板,成为好莱坞启斯东电影制片公司的创办人。
(三)
演出结束后,卓别林一行返回英国。此时,25岁的雪尼已经结婚成家。他们把母亲转入一家有名的私人医院,这让卓别林感觉异常孤独。在度过了21岁生日之后,他更加强烈地想要谋求新的发展之路。
1913年,卡诺剧团再次应邀赴美演出。在各地巡回演出时,卓别林深知自己读书少,所以生怕被人瞧不起。他一如既往地买来各种各样的书籍阅读,也逐渐认识了书籍作者的伟大之处:马克·吐温、惠特曼、霍桑、欧文、爱默生、英格索尔、黑兹科特、叔本华等等。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想法也发生了改变。他拼命地汲取知识,并且将这些知识深入到自己表演当中去。但每周7天、每天3场的轮回演出让他疲倦和泄气,他越来越厌倦这种轮回上演的低级轻歌舞剧。虽然能稍微多赚些钱,但这与他的理想实在相去甚远。
终于,有一天,卓别林在从自己的寓所百无聊赖地走回剧团时,卡诺剧团美国分部经理里夫斯先生递给他一份来自纽约的电报:
“我不知道,这会不会是拍给你的。”
电文写的是:
你班内有无卓福英或与此姓相似之人?如有,请其与百老汇大街隆加克大厦二十四号凯塞尔与鲍曼事务所联系。
戏班里并没有“卓福英”这个姓的人,里夫斯先生推测,这也许指的就是卓别林。
拿到这封电报,卓别林激动极了。他甚至想起有一位阔绰的伯母在美国居住,是不是跟戏剧里的情节一样,她故去了,留给了自己一大笔遗产?
于是,他急忙回电纠正说:
戏班里有一位卓别林,也许是他们所要找的人。
纽约那边的电文回复是:
可否请卓别林速来我事务所?
第二天一早,卓别林便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搭上了前往纽约的早班车。行车的2个小时里,他不断幻想着自己坐在一间律师事务所里,听人家宣读遗嘱的情形。
到了那里后,实际情形与卓别林设想的迥然不同。“凯塞尔与鲍曼”并不是什么律师事务所,而是一家电影制片公司。但是,这个事实却更加鼓舞人心。此时卓别林还不知道,他在正向着他将要从事一生的事业迈进。
查尔斯·凯塞尔是启斯东电影公司的股东之一。在得知卓别林就是曾在第42街美国音乐厅演过那个醉鬼的演员后,他告诉卓别林说,他们想邀他代替一个叫福特林的演员拍摄电影。这可是卓别林从来都没有设想过的结果。拍电影?这对他来说还是个新奇有趣的玩意儿呢!
自从1891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一种“活动西洋镜”之后,摄影机便诞生了。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制造了放映机,他们还在巴黎卡普辛大街14号的沙龙里播放了一些短片。当人们看到一列火车由小到大、喷吐着浓烟迎面驰来的时候,他们惊恐万分。
从这一天开始,电影这个新兴事物便正式诞生了。
而这个问世不到10年光景的新艺术,当时卓别林并不太看好。因为他看过启斯东的滑稽影片,那水准不能与已经成熟的富有戏剧性的舞台表演相比拟。但他认为这是一个新的机会,所以他想尝试一年,换换新的环境,这样他再回去演戏剧时就可以成为国际名角了。
凯塞尔承诺卓别林共拍3部电影。在一番讨价还价之后,双方约定签订一年的合同,薪水前3个月为每周150美元,其余的9个月为每周175美元。
在与卡诺剧团合同期满,戏班返回了英国后,卓别林便留在了美国,开始了他一生都十分挚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