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在的商业社会,商品交换深入人心。商品是什么,按着最经典的定义就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但事实上有些商品它不直接为那些物质的产品,如理发。商品社会遵循着价值规律,商品要按它的价值来交换。在现代社会,几乎所有东西都能用来交换,从而成为商品,从而获得金灿灿的金子,从而享受美好的生活。
这样的社会使得我们头脑中充满着商品、充满着钱。任何帮助别人的行为都要转化看得见摸得着的钱。记得小时候,我家所在的那个农村,家家都有个菜园子,蔬菜几乎就是自给自足。蔬菜不是用来卖的,而是用来吃的。还有一件事情就是谁家做新房子,全村的人都要出工。现在情况已经不同了,只有少数几家有菜地,多余的菜是拿到市场上去卖的。谁家做新房子,谁家自己拿钱去请工就行了。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时代的退步,总得来说,这是历史的进步,只不过它把田园诗的美好生活打破,陶渊明再也回不到以前了。
钱成为了这个社会的一个强力法则,它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也理所当然成为了我们头脑中的一个法则。当我们从学校来到社会,我们褪去了学生时代的色彩,换上了社会这装新衣,来到了职场。
学校的教育并不都是理想教育,学校也并不都是象牙塔,更多的还是一个社会。踏入职场的第一天,我们想的是如何使自己将来过得更好些,我们知道商品社会一切都可以变成商品或钱。当自己的行为不能够使自己带来金钱的时候,我们就不会采取自己的行为。有这么一家公司,新招来两个员工。一个来自城市,一个来自农村,但公司打算只招一个员工,试用期是3个月。
他们来到公司,第一天主管就把公司的具体业务之类的交代清楚了,接下来就看他们的能力和表现了。
两个小伙子很卖力,工作业绩也都不错,可谓旗鼓相当。但来自城市的那个小伙子每天只把工作上的事做完就了事,至于其它打扫卫生,电脑小故障处理之类的小事,他一概不管。而来自农村的却不是这样,又是会帮下同时抹桌子,处理电脑小故障。这类事情他做得很自然,完全出自自然心。三个月试用期到了,公司对两人业绩进行考核,不相上下。公司很犯难,两个人都很优秀。任何一个离开都是损失,但公司只能招一个。为此主管向老板反映情况,老板看了两人的业绩,的确很优秀,都比在这里工作几年的员工的业绩还好。因此两人的试用期都通过,两人被顺利录取。
两人一如既往的干着活,来自农村的除了忙自己的事外,其它一些事,能够帮到同事的尽量帮。来自城里的小伙子一如既往的干着自己的事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刚开始一年,两人都是在老手手下干事,只负责一个项目的一个环节。这种工作只要自己一人能够胜任就行,不过多地强调团队的协作能力。年终评比的时候,两人还是不分上下,但都名列前茅。
老板决定从两人当众挑选一名主管,但两人各方面都旗鼓相当,让谁当主管都不好。为此老板决定各给两人一个项目,在实践中进行考察。
在做项目这件事上,两人的优缺点就表现得比较明显。来自城里的小伙子,把整个项目的环节都搞得很清楚,但一到具体执行过程当中,就会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老员工故意使绊,致使项目进展不是太顺利。来自农村的小伙子像往常一样帮助同事,做起项目来的得心应手,项目进展得很顺利。
这一切,老板看到眼里。最后理所当然的来自农村的小伙子当上了主管。老板也找了来自城里的小伙子聊了天,希望他能够再接再厉,注意团结人。当时他还不怎么理解,直到过了几天,和来自农村的小伙子在一起聊天时,谈到进公司后的种种遭遇和自己的成长进步时,他才若有所悟。从那以后,也把心放开了,能帮同事的就帮同事。过了没多久,他也顺利地当上了一个部门的主管。
那天两个人聊了许多,聊了自己的出身、怎么成长的等问题。原来来自城市的小伙子在家里,家人为了锻炼他,有时候,叫他到下面商店买酱油,食盐之类的日用品,都会给予他一定的小费。所以来到公司,自己有时候也想帮同事,但转念一想,这样我是不是吃亏了。而来自农村的小伙子从小就帮左邻右舍干些活。久而久之,也就成为一种习惯。
人这一生,除了晚上,其实大部分时间是跟同事在一起的。小时候是在家里,家里人是你经常打交道的对象,上学后是在学校,又跟同学多有来往,步入社会后,同事是要经常接触的。对与自己常接触的人,舍得一下,将会得到不一样的收获,上面的例子就很能说明问题。来自农村的会经常帮助别人,虽然一时同事可能帮不上什么忙,但久而久之,做起事来就会很顺利,特别是那些强调协调的工作。来自城里的小伙子有能力但却有点搞“个人独立”的感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久而久之,别人对他所持的态度也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与同事的交往中,记得多付出些。虽然这不是商品交换,但却比商品交换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