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余十年,四月。两魏国拜邓艾为大将军,孙登,李信为左右副将。曹鹫,贾旭为参军带领四十万军马向禹国矅关进发。
早有人禀告了段轩,段轩即刻命令马义出兵应对。马义领了将命。带领二十万大军来到了矅关。
刚到矅关便召集众将上堂商议说道“据报敌军四十万大军已经在距离矅关二十里处安营扎寨。统帅是邓艾,据我了解邓艾此人出身贫寒,年幼时父亲去世,孤儿寡母被农民收养。后来参加屯田,逐步升了个小官。为了汇报屯田状况,他被派去见已经升任太尉的司马懿。司马懿相当器重他,从此飞黄腾达。司马懿并没看走眼,这位农家子弟在淮南一带屯田兴修水利,成为魏国时经济建设的一大商标。邓艾出镇司州时不但在对蜀汉的战争中屡战屡胜,堪称其天敌,同时修要塞建城坞,所以有人传言他在哪里做官哪里“荒野开辟,军民并丰”,如今邓艾又以古稀之年勇闯三军东汉名将马援之“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此人当之无愧”。
前将军刘苏听后便拱手说道“大将军何必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不就是一个种田得吗,臣只需要五万精兵便可以大破敌军”。
章立急忙说道“刘苏将军此言差矣,邓艾此人的确不可小视邓艾通晓军事,是难得的将才,在对抗蜀国的过程中居功至伟目光远大,其见解超人,具有难得的战略头脑。作战中料敌先机,始终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在与姜蜀汉的数次交战中未尝败绩。而且邓艾在生活中能与将士同甘共苦,在作战中又能身先士卒,种田时手执末耜,在司州,他以毡自裹,推转而下。正因为他能处处作出表率,部队才上下相感,莫不尽力,取得一系列的胜利”。
“那依你之见,我们该当如何”?马义疑惑的问到。
章立想了想回答说道“敌军有四十万之众,在加上邓艾为帅,如虎添翼。我们可以先坚守矅关,再寻战机”。
“可是,如果如此。邓艾是个屯田的好手,我恐怕战事会越拖越久,对我军不利,到那时又该如何”?马义接着疑惑的问道。
章立拱手说道“到时候再出其不意,现在应当先知己知彼方可”。
马义觉得章立说的不错便点头说道“好,众将听令,坚守不出,如有违抗者杀无赦”。
再说邓艾这边,邓艾来到矅关之下后便扎下三座大寨,自己亲自骑马前往矅关之前观之,见禹军紧逼关门,丝毫没有迎战之举。便召集众将商议说道“如今我们大军直逼矅关,但是据我观察我看敌军丝毫没有迎战准备,反而是紧闭关门,你们说我们该如何是好”。
孙登想了想拱手说道“启禀大将军,末将以为我们应当趁现在兵锋正盛之时攻下矅关,如果拖起来恐对我军不利”。
“孙登将军所言不错”。李信紧接着拱手说道“我们千里迢迢来到此地。如果不能在最短的时间攻下矅关,恐怕会冷了国民的心”。
邓艾听完了孙登与李信两位将军建议之后便看了看夏旭问道“先生意下如何”?
贾旭想了想回答道“臣以为孙登将军与李信将军此计不妥,矅关乃是禹国东边的国门,城墙坚厚,易守难攻,如果强攻的话就算我军兵锋正盛,一时之间也难以攻下,就算攻下也会损失惨重,不妥”。
贾旭话音刚落,曹鹫变也拱手说道“贾旭丞相所说不错,我们两国可谓说是举一国之兵。如果为了攻打矅关就损失过半,那么我们真的就算是出师不利了”。
邓艾觉得贾旭与曹鹫所言不错,便点头说道“丞相与大司农所言不假。我也看过矅关城墙的确险峻,敌军兵马虽然只有二十万,但是多半是禹国骁骑,禹国骁骑号称天下无敌。矅关作战我军占不到半点便宜,唯有将敌军引矅关,以魏国阵法斗之,方有胜算,否则别无他法”。
“大将军所言不错”。贾旭点头说道“禹国骁骑天下无敌,而我国则是阵法名扬列国。阵法上禹国将会讨不到半点便宜,可是如何将禹军引出来才是问题关键”。
再说苏于这边,苏于出了安定只带着四个随从,几人快马加鞭几日行至阳平关附近,刚过阳平关前面的一片树林来到小路便遇一个将军带着几百个士兵挡住了去路,为首的一个将领看见苏于急忙下了马拱手称道“在下奉了我家陛下之命,在此恭候先生多时,请鬼谷子死于先生随我前往成都与我家陛下一叙”。
段玉听后便知道是刘禅的部将,但不知道此将是何人于是看了看这位将军身后的的旗帜,上面写着“前将军关统”五个大字字,
苏于不由的惊讶了起来。但是他并不像跟随关统前往成都,于是便也拱手说道“将军误会了,我并非鬼谷子。我们几个乃是雍州前往成都的的客商而已”。
关统听后正准备反驳,可话还没出口,便从身后的马车之中传出一个声音,“鬼谷子真是说笑了,我记得之前好像就是先生你,前往成都面见我家陛下,说了天水会盟之事,只不过有会无盟而已”。
苏于听到这个声音便觉得非常耳熟,就是想不起来是谁,于是便向后面的马车望去,只见从马车中走出一位将军,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大将军姜维。
姜维走下了马车来到前面拱手说道“在下在此等候多时了,我家陛下诚心邀请先生成都一叙,又有在下再次相迎,还望先生不要推辞”。
苏于一看是姜维,便急忙笑道“这世界真是奇怪,大将军恨透在下,又为何会再次相迎在下,在下可受不起将军如此大礼”。
姜维笑着回答道“先生莫要见怪,以前是末将无礼,今日在此给先生赔个不是,还望先生莫往心里去,原谅末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