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余十年,三月禹蜀会盟,有会无盟。二魏会盟,有会有盟。两魏商议,并昭告天下定位四月初一,举四十万大军征讨禹国。
此消息很快便传到了段轩耳中,段轩急忙召集众臣商议,段轩有一位义弟本名李显,后赐国姓。段显拱手说道“启禀陛下,天水会盟失败,是因为蜀国不愿意听从我国指挥,所以臣请命,由臣领兵伐蜀,先亡蜀国再来对抗魏国”。
苏于听后急忙阻止说道“将军不可,启禀陛下,蜀国虽然弱小但仍有二十万大军。再加上西川有三山之险,不意攻打。眼下我们最大的敌人是魏国,对于蜀国,我们让他们举全国之兵助之抗魏,的确有些不妥,所以还是应该和他们联盟,无论他们发不发兵,都要先扔给他们一个蜜桃”。
段显听后笑道“丞相好一个计谋,我禹国从来不与弱国联盟,只有灭了蜀国才可以彻底铲除后顾之忧,也可以调回安汉君与他那十五万兵马联合抗魏”。
“将军所言极是”。苏于回答道“不过,就算要灭了蜀国也要等到打退魏国才可以,眼下我们调兵灭蜀,不但会成功不了,还会引起魏国提前出军,蜀国虽弱尚可为盟友,不可为敌人,否则狗急了还会跳墙,更何况蜀国那二十万忠义之军”。
“丞相大人,在下有一句话一直埋在心里,不知当讲不当讲”?段显拱手说道。
苏于回礼道“请将军赐教”。
段显严肃地说道“丞相曾经为禹武皇帝所提出来的东出之策,迫使我禹国丢失了雍州,损失凉王,雍王两位重臣。如今丞相又提出联合蜀国对抗魏国,蜀国不从。丞相依然坚定要与蜀国联盟,我听别人说过,丞相本是蜀国人,难道丞相这样做就没有损禹而益母国之举吗”!段显大声说道。朝堂之上的文臣武将听到段显这样说便议论纷纷。
马义在一旁也对段显小声说道“段显不得无礼”。
段显没有回话。这时段轩笑着说道“东出之策乃是富国强民之举,我也愿意遵循非乃是丞相之过,至于段显有口无心,丞相不要往心里去”。
苏于笑了笑拱手说道“启禀陛下,臣并非心胸狭隘之人,不过段显将军说的不错,从天水回来的路上,臣一直在想现在说给陛下听”。
段轩一听到苏于这样说便感觉有些不对劲,急忙说道“丞相为我大禹竭尽全力,尽心尽力,不必自责”。
苏于笑了笑说“臣多谢陛下偏袒,不过臣还是要说的,能够侍候陛下,辅佐大禹,苏于三生有幸。然而力有不歹,再无良策。苏于请辞”。说完之后苏于便深深地弯下了腰。
段轩听后顿时惊讶,段显也没有想到苏于会是如此急忙阻止说道“丞相,丞相你是要害死我啊”。
苏于没有回答,而是上前掏出丞相印,放在段轩桌子上,而后挥手而去。无论段轩怎么呼喊,众臣怎么劝说,苏于就是不听,只管离去。
苏于退下后,段轩有些生气指着段显嚷道“你看看你做了什么,如果没有丞相就没有我们大禹的今天,你想想没有丞相之前我们是什么样子,被蜀国压制在西域之地。不敢说也不敢做,和今日的蜀国没有什么区别,可是得到丞相之后呢,变革改法。收回雍州,攻占冀州,汉中,三家分魏。哪一个不是丞相之功。你真是活活气死朕,来人”!
两名士兵走上大殿拱手说道“陛下”。
段轩看了看段显生气的说道“剥去段显镇国将军之职,贬为执戟阆中”。
“诺”。随着段轩一声令下,士兵将段显缓缓拖下,段显一句话都没有说,众人也都知道段轩在气头上无人敢为段显恳求。
退朝之后段轩便急忙来到了苏于的府上,苏于听闻段轩前来急忙接入。
两人坐在了正堂之上,段轩笑着说道“丞相,今日朝堂之上段显有口无心,丞相不比往心里去,我已经剥去段显段显镇国将军之职,贬为执戟阆中,为丞相出气”。
苏于听后叹息说道”启禀陛下,臣已经不是大禹国的成丞相,陛下不必如此,倒是那段显将军,颇有大将之风,贬为执戟阆中,有些大材小用了”。
“哦?那么丞相的意思是愿意不计前嫌?我可是把丞相印给你拿回来了”。段轩笑着说道。
苏于急忙起身拱手说道“启禀陛下,臣今日在朝堂之上已经说得很是清楚,臣已无大才还望陛下,另立丞相之人”。
“苏于你是当真的吗”?段轩严肃的问道。
苏于没有回答,只是看着段轩点了点头。
“那好”。段轩叹了一口气说道“既然先生要走,我也拦不住你,只是不知道先生欲往何处”?
苏于回答道“回蜀国”。
“什么?回蜀国”?段轩听后大惊问道“先生莫非是想帮助蜀国来打我禹国吗”?
苏于听到段轩这样说便急忙摇头说道“陛下误会了,苏于曾是禹国丞相,今后也不会再为他国丞相,为他国出谋划策,只是我那老母尚在蜀国,我想回去看看他老人家”。
“哦,原来是这样先生真是吓死我了,如果先生去蜀国为相,那我禹国恐怕就要亡国了”。说着便挥了挥手。
一名太监端着一些金子走上正堂。苏于看着这些金子疑惑的问道“陛下这是为何”?
段轩回答说道“先生要走,朕没有什么好送的,这些金子就作为先生的盘缠吧,还望先生手下”。
苏于急忙推辞说道“陛下万万不可,眼下禹国正是需要钱财之时,陛下岂能从国库抽出来这些给我”。
段轩笑道“先生还是那个先生,放心,这是朕的私房钱,非国库所有,收下吧”。
苏于这才放心拱手说道“那臣就恭敬不如从命手下这些钱财,请陛下放心有朝一日,在下必定十倍还于陛下”。
段轩听后大笑说道“你呀,先顾好你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