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段轩继位的前一天,香寒秘密召见了魏彬说道“弟弟可知道姐姐召你前来所谓何事”?
魏彬拱手说道“弟弟不知,请姐姐示下”。
“明日便是我的轩儿登基大典,虽说段贤已经被免去帝王之冠,但曾经终究是个皇帝。你见过一国有两个皇帝的吗”?
“姐姐的意思是”?魏彬知道香寒的意思但不敢猜透。
“我的轩儿就是太过仁慈,他没有他父皇那般治国之谋略,也没有他荡哥哥那统兵之野心,他只有我这个娘,其实我想要的很简单,那就是我的轩儿能够顺利登基,而那些曾经阻挡过我轩儿登基的人都必须去死,当然不管不问的人也不能苟活于世。我要用他们的鲜血当做我轩儿登基的大礼”。
“轩儿知道吗”?魏彬问道。
“该让他知道就必须让他知道,不该让他知道的,就不能告诉他”。香寒的这句话仿佛在告诉魏彬,段轩还没有治国的能力。
“是,姐姐,魏彬明白,姐姐放心只要有弟弟在就会让姐姐安安心心的参加轩儿的登基大典”。说着便拱手离开了。
次日,登基大典之日,金城上下都布满了红色的礼气,段轩坐着銮驾一路来到皇宫门口,段轩身穿皇帝饰服,头戴皇冠走上皇宫大典,香寒,张义等人紧随其后。而另一边魏彬带人残杀段贤等人,也将李烟吊死在后宫之中。手段十分残忍。
子康一年,十一月中旬,段贤这个仅当了十个月的皇帝便去世了,而香寒等人也一起为他陪葬,共二百余口。
段轩继位后该年号为:子余。继承大统,名为禹襄皇帝。拜刘密为左丞相,段宁为右丞相,马义为大将军。魏彬为骁骑大将军,赵天,章立,张海,段宏等人全部听封。满朝欢喜。
与此同时,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司马懿闭关不出,两者周旋数月,直到八月间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情日益严重,不久就与世长辞。死后,姜维等遵照他的遗嘱,秘不发丧,整军退入斜谷。
“诸葛亮死后,魏国南下屡次攻打蜀国汉中,蜀国不敌。至此向我大禹求救,我禹国出兵救蜀这才使魏国退了兵,还有东边的吴国,自从吴国占领荆州以后,国力也已今非昔比,自从上次败于我禹国已经没有参加过更大的战争,颇有当年魏国蓄力待发之势,更训练重甲步兵,意图征战中原”。刘密拱手说道。
香寒坐在位置上看着龙椅上的段轩问道“皇上可有何话要说”?
段轩急忙回答道“没有没有,太后想说的便是寡人想说的”。
香寒点了点头便又看着大殿之上的张义问道“我国现在军事如何”。
张义拱手答道“启禀皇上,太后。我国自从皇上登基以来,国力日盛,今拥有步兵四十七万,马军二十五万共七十二万左右”。
“好”。香寒点头答道“蜀国乃是小国,世居西蜀,攻占下我们的雍州等地。诸葛亮死后,刘禅更是无力上朝,只有丞相姜维尽心辅佐不足为据,倒是魏国,与吴国两大强国,不得不防。但眼下我们虽然要防魏国吴国,当然也要趁诸葛亮死后夺回雍州之地,以便于更好的扩大,不知辽王可是否愿意带兵出征”。
香寒的这一句话让段轩非常惊讶,段轩急忙说道“太后,我三叔公如今年迈不宜出征,不如让大舅公带兵前去,定能夺回雍州”。
魏彬拱手说道“陛下此言差矣,辽王虽然年迈,但依然不减当年之勇,臣觉得太后此计甚妙,辽王亲自带军必能让蜀军闻风丧胆,雍州之地就可尽数收回”。
段轩责备道“舅公,你也非常勇猛,现在正是需要舅公报效我大禹之时,为何推三阻四,难道就不怕天下人耻笑吗”?段轩之话咄咄逼人,让魏彬不知该说什么好。
此时的张义已经五十有六,但为了能够报效大禹还是拱手说道“陛下,老臣愿意带兵征讨蜀国夺回雍州之地。请陛下放心老臣身体并无大碍”。
“如此甚好”。香寒抢在段轩面前说道。段轩无奈只得同意。
当晚,段轩离开皇宫来到张义府上,张义接入。两人坐在正堂段轩问候道“三叔公,你的身体真么有什么事吗”?
张义嘴角微微一笑说道“多谢陛下关心,老臣已无大碍”。
“真是的不知道太后为何要同两位叔公作对”。段轩叹息道。
“太后也是有所顾忌,毕竟我与你五叔公已经是三朝元老,在朝中威望甚高,并手握重兵,你五叔公还好一些,而我又贵为辽王手上掌管三十多万兵马,可以说是大半个禹国都在我的手中,难免有人会在太后面前进言,排挤我与你五叔公,不过我的陛下就不要放在心上,也不要因此怨恨太后和你的舅公。毕竟他们也是为我大禹虑,为陛下想,而现在陛下现在还太过稚嫩。不过这一点叔公不担心,只要解开心结,磨练几年,你一定会成为一位好的皇帝””。说着张义便命人将轩禹皇帝佩剑拿到面前。
段轩惊讶问道“叔公你这是做什么”。
张义双手高举佩剑弯腰说道“老臣将轩禹皇帝佩剑奉还陛下,这把剑跟随我多年,已经被我视为宝物,然此剑可以随意调动我国兵马,放在我这里难免会有些人猜疑,今特将此剑奉还王上”。
段轩接过佩剑有些悲伤说道“三叔公,如果没有你就没有寡人的今天,你为我大禹竭尽全力,已经年过半百还要带兵亲政,寡人心痛”。
张义笑道“陛下放心,你三叔公是轩禹皇帝亲封的五龙战神,从来都没有败过”。
段轩拉住张义的手说道“三叔公记住,如果身体不行的话,不要硬撑。就速速撤回凉州。不要让寡人担心”。
“是,老臣知道了,请陛下放心,老臣此次出征定不辱使命,收复雍州。让陛下还于旧都”。张义拱手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