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八月初六,太子代天子出征,楚王代太子监国。太子妃留守东宫,太子侧妃顾言书随驾北征。
220.早上我穿着一身亲兵制服出来的时候,凌岑眼都看直了,抱着我接了一个长长的吻,然后坚持要给我找个面具,说是这幅样子,怕是会动摇军心。后来面具没找到合适的,只能先带上帷帽。
221.皇帝撑着病体,与皇后,百官送我们出城,一直送到城外十里。
然后大军开拔,我骑马与他并行,表面上看,算是合格的亲随。其实我骑马只学了半个月,临时抱佛脚,如今大腿内侧的痂还没有脱落。不到一个时辰,我觉得我的大腿内侧痂又磨破了,幸好有帷帽挡着,我还能龇牙咧嘴一下。
八月的天气,还很炎热,汗水流到眼睛里,火辣辣的疼。我瞅了一眼四周,大家都是一副狼狈模样,我就放心了。以前只在书上,电视上看过古人行军,知道行军苦,没想到这么苦。
我还有马骑,后面的步兵,背着武器与辎重,全靠小跑,耐力不行的,怕是要跑死在路上。
222.晚上休息,根本不可能入城,基本上就是在树林山谷扎营,而且很简易,天气好的时候帐篷都不搭,起点篝火,直接躺地上,靠树上睡觉。
女人在军营,真的是惨。要方便,要来月事,要洗漱,都是问题。我这种有人照顾的,都深感不便,真是佩服代父从军的花木兰,她是如何做到不暴露的呢。
223.我们足足走了两个月,一路上收编各地驻军,同时将各地新征来的民兵打散编入正规军,边走边训练。
可能是国家到了危急存亡的关头,也可能太子亲征鼓舞了人心,一路上来投靠的能人异士不断,报名入伍的也很多。汉人在最初的惊慌失措之后,也意识到了游牧民族的残忍可怕,若不奋起反抗,背水一战,结局将会非常悲惨。
224.我在出征前,已经搜肠刮肚总结了一点经验,统统献给凌岑。我建议他准备点演讲材料,这个是我看了很多战争片得出的结论。既然他这个太子是去振奋军心的,那么一个好的战前动员演讲,效果可能会非常好。
然后我把我当年看《明朝那些事儿》后,还记得的一点明朝军队对付蒙古骑兵的方法告诉了凌岑。我和他说,那是我小时候在村里,一个路过的异士给我讲的故事,我记不全了,只能把还记得的告诉他。
骑兵的冲锋是最可怕的,明朝当年有了火炮和火铳,这是能战胜蒙古骑兵的一大法宝。我不知道大丰皇朝的武器水平到了哪一步,毕竟我只是个后宫女子。
我特别感谢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他写了这么一本大热的小说,语言风趣幽默,让我看过后记忆深刻,那些汉人用血和命换来的战胜骑兵的方法,如今或许也能挽救大丰。
明军第一轮用火炮火铳射击,第二轮用精锐骑兵突击已经受创的蒙古军,冲散他们的队形。然后第三轮,步兵拿长矛上去补刀。长矛也是明军发明的对付骑兵的武器,适合步兵在马下自下而上捅穿骑兵的脖子。
凌岑听完后,思考良久,就和他的东宫詹事们商量准备去了。我也没再多问,我能做的都做了,至于设计武器,发明火药,对不起,臣妾做不到啊。我能记得这些,还全靠我爱看书,爱看电影。
225 我不是什么开了金手指的女主,我是真的打算陪凌岑去赴死的。我在出征前不到一个月匆忙总结的经验,并不指望能真正左右战局。要知道,如果这个时代没有火器,没有长矛,那么要临时制造这些武器,是需要好几年时间的。战争不等人,就算我开了金手指,能造火药,能设计火炮火铳,设计长矛,画出具体的兵种搭配,甚至还能排兵布阵,给出具体训练阵法的方法,我也不是神仙教母,能在短短几个月内,就把武器造好,兵士训练好。
所谓尽人事,听天命,我就是那样想的。我能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就是命了。战争,有时候也会有意想不到的结局。这也是我看《明朝那些事儿》得出的结论。朱棣的靖难之役,多少次必败的局面,最后却莫名其妙地取得了胜利,只能用天命所归来解释了。如今,我只能祈祷大丰国运尚在,凌岑天命之子,保佑汉人能逢凶化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