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日子总是有用不完的能量和热情。这些都是很好的安排啊,很高兴你有这么多让自己觉得丰富开心的事情可以去做,每个人都该拿出一些时间贡献给那些看似并不是有用和必需的消遣。
只是还有一样,那精彩的书,你当真将她列进了不知第几个行程安排中去了吗?今天想找到一本书看,不知道是件多么容易办到的事,可这容易是相对、有条件的,并不都是如此容易。
据记载,古时候有个人家境贫寒,买不起书,就只好借别人的书读。他借书很讲信用,说第二天还,那当天晚上宁可不睡觉,也要将书连夜抄出来,天亮后按时送还,之后再仔细钻研手抄的书。如此坚持,他靠借书学到了很多知识。这个人叫梁颢,宋朝人,在公元985年的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被选为状元。
可现在呢?常常是一本书买回家几个月,我们却连一遍都难得翻完。书是这样唾手可得,得到的轻易让我们觉得不必费心去珍惜,何况,书外的世界又是如此精彩纷呈。没办法,总有时间的,等等再看书吧,又不是什么紧要的事,你这样对自己说。
于是,书成了摆设,束之高阁。
夜色暗了,闪烁的霓虹下,街角的书店还在营业;节假日,旅游点人头攒动,那家最大的图书馆照常开门;新学期,刚入学的小孩子每个人手里都发到一本崭新的教科书;天桥上,减价处理的各类图书一摞摞被随意堆放在地摊上……
这里、那里,到处都有书的踪迹。
可听人说,
最好的去处是把她放进我们心里,
那里是她施展魔法的神秘天地。
今天,各种形态、内容的书排着浩荡的队伍飞入寻常百姓家,这许多的书塞满了书包、占据了书柜,却总是被人们忽略。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书非借不能读。
你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吗?
有一个小孩子,什么事都由父母照料。有一天,父母要出远门,临出门前将一块大圆饼挖掉中间部分套在小孩子的脖子上,以便他在肚子饿的时候能很方便地吃到。父母几天之后回来却发现,孩子还是饿死了,圆形的饼前面部分已经被吃光了,后面的却一口没动,孩子居然懒得将饼转一转。
书围绕在我们的前后左右,看得见,摸得着。小孩子没有吃到饼,因为身体的饥饿死掉了;而什么时候,我们对书一再地视而不见,我们的思想也会因为饥饿而死掉。
书也是食物,她是我们的血肉和筋骨。
读书,了解世界最便捷的方式
地球已经存活了四十六亿年,人的寿命不过百岁。
宇宙无限广大,世界纷繁复杂。
就算你一刻不停地将你感兴趣的事情都去体验一番,所得仍将十分有限。这时候,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就可以派上用场了。别人的实践经验,或者是所见、所闻、所听、所感,你都可以拿来学习了解。当然这比较麻烦,还要花力气搜集,最便捷的方式是:打开一本书!
从古到今,书里不知蕴藏了多少丰富的知识。历史和地理,星空和物种,外星人和诡异事件……你能想到的,书里都有涉猎。
让书带你去看看海底的发光生物;让书带你去感受“泰坦尼克”沉没的瞬间恐慌;让书将人类始祖的真实样貌在你面前细细呈现……
世界无限大,而我终将一一抵达!
很多人都是通过读书的方式来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我们通过书籍抵达想要了解的历史时空,得来的经验和感悟再拿来对照现实生活,往往就能得出一个更加正确的思考和行动了。
我们都知道毛主席少年的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在投考长沙第一师范前半年,他每天都要到长沙图书馆去读书,一开门就进去,关门才出来,风雨无阻。他自己后来回忆说:到了图书馆,就像牛进了菜园一般。
毛主席的读书不是仅仅局限于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社会科学,包括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他都要拿来研读一番。当然,历史方面的书籍他读得最多。中外各种历史书籍,特别是中国历代史书,毛主席都非常爱读。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历朝纪事本末,直到各种野史、稗史、历史演义等他都会拿来看一看,目的就是要借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当下的革命事业,“古为今用”。实践证明,这种方法的确奏效。
书对历史和现实的忠实记录,开阔了我们的眼界,让我们爱不释手。而那些虚构的故事和人物也常常令人为之感动,书中人物的性格、精神通过书本的传递,一点点影响和塑造着我们的价值观。
中学时代,不妨多读几本优秀的大部头书,它能帮你解答不少生活里遇到的现实困惑。把心投进去,到主人公所处的年代和事件中神游一番。目力的限制可能会带来时空的隔膜,思想则能够自由穿梭。
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编著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打动了几代人的心。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成了人们心目中英雄的化身,而且由于他是从一个少年成长起来的平民英雄,他的故事对我们而言更具有启发性和激励性。我们在书里能看到自己生活里的影子,接受自己的不完满并努力追求美好。书一点一点锤炼着我们的人格和品质,书中人物的价值观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读,一只眼看纸面上的,另一只看纸背面。”
同样的一本书,在不同年龄段,也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比如那些大部头,小的时候看着新奇,再大些看个半懂,年龄增长了,才能领会得更多。
可见,我们并不是为了读书才去读书,而是因为读书为我们打开了更多看世界的窗子,让我们体验到更加丰富的人生美景。
快乐读书的最好方法:先读起来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知道不如喜欢,喜欢不如爱好。读书也是这样,带着兴趣读书,才能让自己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
古语说:不在其中,不知其味。培养读书兴趣的最好方法就是先读起来。
那些在历史上取得出色成就的人,无一不是靠着兴趣的指引,达尔文就是其中的一位。
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相当有名。在剑桥大学读书期间,年轻的达尔文结识了当时著名的植物学家亨斯洛和著名的地质学家席基威克。两位导师循循善诱的启蒙,使植物学和地质学让达尔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成为他一生的事业。
1831年,达尔文从剑桥大学毕业后,自费参加了一次环绕世界的科学考察航行。他们先在南美洲东海岸的巴西、阿根廷等地和西海岸及相邻的岛屿上考察,然后跨越太平洋至大洋洲,继而越过印度洋到达南非,再绕过好望角经大西洋回到巴西,最后于1836年10月2日返抵英国。贝格尔舰的航行,成为达尔文一生中最重大的事件,舰船一路上遇到了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达尔文的科学考察却始终做得津津有味。航行结束后,达尔文的研究成果开始大量发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终结了上帝创造人类的神话,为人类的思想解放开辟了新纪元。如果没有兴趣做指引,很难想象达尔文能取得这样的成就。
科学家丁肇中用6年时间读完了别人10年的课程,最后终于发现了“J粒子”,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学金的华人。记者问他:“你如此刻苦读书,不觉得很苦很累吗?”他回答:“不,不,不,一点儿也不,没有任何人强迫我这样做,正相反,我觉得很快活。因为有兴趣,我急于要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比如搞物理实验,因为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待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要探索的东西。”
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能够让人积极主动地寻找答案,能够激发我们主动思考。
就像学习数学,有人觉得非常简单,还有些同学则感到非常吃力,关键就在于是不是带着兴趣学,是主动学还是被动学。如果你能在老师讲课前,先主动带着思考把内容预习一遍,上课时,你的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学进去了,自然就有兴趣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你就有了学习、探索的动力和方向。而如果只是被动地学习,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就不可能学得出色。
小卡尔威特所著的《后天神童》中有这样一段话:人都喜欢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只要有兴趣,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如果不喜欢,不论怎样强迫都产生不了作用。
明白了兴趣对激发学习潜力的神奇作用,我们就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对学习的兴趣,而不是把它看做是我们的负担或者烦恼。我们可以把原有的其他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以培养新的学习兴趣。每个人小时候都有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事,如爱玩汽车、爱搭积木等。长大一些之后,不妨去主动探究一些与此相关的问题,如怎样当个好驾驶员?汽车是如何发动的?汽车的构造原理是什么?所学的知识中哪些和它们有关系?这样就把对学习的兴趣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爱因斯坦中学时只对物理感兴趣,不喜欢数学,后来他在向纵深研究物理时发现数学是其基础,便又产生了对数学的兴趣。
主动学起来,去发现学习中更多的乐趣,让学习变成我们的爱好,让兴趣成为我们学习路上最重要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