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给出你的方法吗?别人可连一半都没有加完啊!”老师略带吃惊地问他。
接下来这个答案一定是你很熟悉的,但一个小孩子能有这样的思维,确实不简单:“当然。你看,99+1=100;98+2=100……以此类推,到49+51=100,50+50=100时,我们恰好得到了50个100是5000,然后再加上单个的100是5100,但这里50加了两次,所以要减去,最后剩下的就是5050了。”
做任何事情,都不是无条件努力就行了,勤奋刻苦和开动脑筋好比鸟儿的两翼,缺少其中一翼,就不能展翅高翔。
一味地努力,精神固然可贵,但难免让人想到只给庄稼锄草,却不给庄稼施肥,没有营养的补给,再拼命的农夫,也只能收获微薄的粮食。
在你的学习中,为何不能多点巧劲呢?这是一种智慧,在你个人的园地上,你不必慌慌张张,急匆匆地犁翻耕锄,用属于你自己的方法,你的田地一定会绽放一畦美丽的花朵,之后便是累累的果实。
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在充实自己的路上,该对自己的前程负责。努力地前提条件是冷静的思考和热情的挖掘,当然有浓烈的兴趣更要紧,没有热爱,无条件的努力只是做做样子。有一本书叫《笨死的牛——方法比勤奋重要》,形象分析了无条件努力的戴着铁斗笠唱戏——人吃了亏,戏也不好看。
为了让戏好看一点,我们该怎么做呢?下决心像天才的小高斯学习吧,即使你没有他那样好的天资,但是你有灵敏的脑子、勤奋的双手,你不是无条件地努力,将成绩提高寄托在这上头,而是像他一样,手脑并用,多思考,找诀窍。
基础没有打好,就像没学会走就想跑
每当考试前夕,老师们都会诚恳地要求我们复习基础知识,不要去钻研难题,对吧?
老师这样的请求,无非是强调扎实的基础的重要。不管你认为基础重不重要,先讲一个故事吧:
在很久以前,山村里有一位财主。他非常富有,但生性愚钝,尽做傻事,所以常遭村人的嘲笑。
有一天,傻财主到邻村的一位财主家做客。他看到一幢三层楼高的新屋,宽敞明亮,高大壮丽,心里非常羡慕,心想:我也有钱,而且并不比他的少,他有这样一幢楼,而我没有,这像什么话呢?一回到家,他马上派人把工匠找来,问道:“邻村新造的那幢楼,你们知道是谁造的吗?”
工匠们回答道:“知道,那幢楼是我们几个造的。”
傻财主一听,非常高兴,说:“好极了,你们照样子再给我盖一次。记住要三层楼的房子,要和那幢一模一样。”
工匠们一边答应,心里一边嘀咕:不知这次他又会作出什么傻事来。可是不管怎样,还得照吩咐去做,大家便各自忙开了。
一天,财主来到工地,东瞅瞅,西瞧瞧,心里十分纳闷,便问正在打地基的工匠:“你们这是在干什么?”
“造一幢三层楼高的屋子呀,是照您吩咐干的。”
“不对,不对。我要你们造的是那第三层楼的屋子。我只要最上面的那层,下面那两层我不要,快拆掉,先造最上面的那层。”
工匠们听后哈哈大笑,说:“只要最上面那层,我们不会造,你自己造吧!”
工匠们走了,傻财主望着地基发愣。他不知道,只要最上面一层,不要下面两层,那是再高明的工匠也造不出来的。
万丈高楼,平地起,高楼不能建在沙滩上,空中楼阁是建不起来的……这样的说明基础重要的话,耳朵都听起茧了吧!老师、家长们关于这样谆谆教导的话肯定没少说。
西方有句谚语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基础也不是说好就好的。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才能流长。
没学会走就想跑,几乎是不可能的。在你的学习中,基础、基础,确实是很平常的词汇,你也许听了千万遍,但它的至关重要又的确不可小视,千遍万遍地提也不过分。
有多少聪明的孩子,忽视了打基础,结果呢?他们时常跌倒在半路上。他们的奇思妙想倒是别出心裁,一个接一个,能做难题,却被一个单词、一个公式难住了。
这就不应该了吧?你自己都会怪自己,怎么这么粗枝大叶呢?还属于在地上爬的级别,站都没站稳呢,就在乱跑了。
基础没打牢,必然会不牢固。你想象得到么,为奥运会而日夜兼程的运动员们,在训练营中做什么吗?他们在做些最基本的训练,每天都不厌其烦,因为他们深深知道,多少历史的教训是,因为一个小动作的偏差而痛失金牌,这都是基本功不够扎实的缘故。
一般后来大有成就的大人物,在刚起程的时候,都是老老实实地在基础知识上狠下工夫的,他们都深深懂得厚积薄发的道理。只有先走得稳稳当当了,才能在跑道上奔驰。
学习也是如此,没有坚实的基础知识积淀,就休想快捷进入飞速行进的轨道。
如果只接受初等教育的爱迪生不是自小开始探索,积累了甚至超过接受高等教育的系统而鲜活的知识,他能荣膺“发明大王”的桂冠吗?也许,我们在夜晚还得点煤油灯和蜡烛,这个世界也不会如此五彩缤纷,繁荣热闹。
在爱迪生和爱因斯坦的传奇人生中,若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的训练,他们断然是做不出如此伟大的创造的。毫无疑问,你的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说你的学业是一棵参天大树,没有丰厚的基础知识的根,树就不能更茂盛。
一棵百年古树,冬天花叶凋尽时,看似没有生命的气息,似乎快要枯死,而春天来临时,又会枝繁叶茂,原因是它的根底深入大地,吸取营养。没有树根与大地深处的通融,参天大树就丧失了生命。
任何时候,加固你薄弱的基础,都为时不晚,只要你还存有生长繁茂的心,还有郁郁葱葱的希望。在新一轮的春天里,播下希望的种子,欢笑着,歌唱着,你不仅会稳当地走,还能飞快地跑。
不应该胡乱地说要学几个小时
人类定义了时间,设定了时间的年月日、时分秒来度量,却反过来,处在时间的控制之下。
你怎么看呢?人类是不是常常为时间所制呢?你在学习中是不是常常划定一段时间来学习呢?
老师们常常在下课前对饥肠辘辘、蠢蠢欲动的我们宣布:“过三分钟才开饭呢,急什么!”
就是说,当我们眼巴巴望着秒钟在时钟盘上转两圈以后,大家才能冲进食堂狼吞虎咽。
的确,有时我们的生活需要时间来做安排。比如,时钟决定校门几时开,几时关;决定课间休息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决定我们的父母该几点去上班;决定火车几点钟开车;决定动画片什么时候在电视上播出……我们被框在一个个时间的小方格里。
时间让我们感到害怕,钟表上的时间好像是我们的无形指挥棒。在日历上,在计划表中,在详细的学年安排中,我们处在这张无边际的时间之网内。
在学校,我们常常在等待倒计时牌上的数字消为六个零,之后便松一口气,似乎我们的学习只是为了熬时间。
结果时间白白地过去,我们却没有任何实际的收获。我们总是胡乱地说要学几个小时,却从不认真想为什么要学、学什么,效果自然不会好。
试着想想下面的情况吧,你就不会如此草率地决定学几个小时来完成任务了。
当老师对我们说还有三分钟才开饭时,我们还可以这样说:“如果肚子饿了,就上桌吃饭吧!”这样的想法就是饥饿感在决定,而不是时间。
在学习中,由于听任时间的指挥,我们给自己划定一个个死规定,比如还看几个小时的书啊,还做半小时的作业啊,再读一刻钟啊,学习成了时间的奴隶……
毕竟,学习不是为了打发时间、无成任务,而是一种乐趣,不是死板地规定学多久的学习,而是在学习中忘了时间流逝的学习。
你可能经常陷入下面的误区:
一个个的学习计划,这门学习几个小时,那门复习几个小时。你放学回家,书包还没丢下,或者还在回家路上呢,你就开始规定今夜学习几个小时,否则不关灯睡觉。这样,你注重的是那几个小时时间,你将这时间看得比学习的成效更重要,不达到终点决不上床睡觉。
何不尝试改变一下呢?你可以不让时间做你的主人,而是以学习中理解和学到的为准,说:“能弄清楚了这些答案的原因,再关灯睡觉吧。”
天才们往往没有哪个局限于时间,他们也并不是靠死板地规定学习多久多久,成就他们的伟大的。
曾经有一个年轻人拜访了一位80多岁的老学者。在学者那狭窄的书房里,年轻人向学者倾诉了内心的困惑。
学者:“你应该抓紧现在和未来的日子。”
年轻人:“是的,我在尽力。但是,我已经浪费了十几年。”
学者摇摇头:“达尔文说他贪睡,把时间浪费了,却写了《进化论》;奥本海默说他锄地拔草,把时间浪费了,后来成为‘原子弹之父’;海明威说他打猎、钓鱼,把时间浪费了,后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居里夫人说她为孩子和家务浪费了时间,然而她不但发现了镭,而且还把孩子教育成了科学家。”
这些大人物都是善于掌控时间的高手,在时间里,没有局限。他们就像一条小鱼,自由自在地游弋在时间的海里。你羡慕他们伟大成就的同时,是否细想过这背后的奥秘呢?
如同在你的学习中一样,你所要的不是严格地强求自己学到几时,不是胡乱地做打算,而是首要看你的学习效果,自己消化了多少,确实弄明白了多少。
学习是一门利用时间和时间赛跑的艺术,若胡乱地给自己限定学习几个小时,那就好比你原来是海里的鱼,现在溯江而上,甚至钻到湖泊池塘了,境界越来越狭窄了。
一条搁浅的鲸是会渴死的。让你的学习像海一样,沉浸在求知追真中,假如这种热情一以贯之,你还会圈定这些死框框吗?
从第一到倒数第一,网络游戏惹的祸
游戏你我都玩过,并且每天都在做,不仅小孩做,大人也在做,还做得津津有味,做得孜孜不倦。看来,游戏实在是人类的一大天性。大人们不是常说游戏规则、游戏人生么。
每个年代有每个年代的玩法,比如20世纪70年代的学生玩的是跳皮筋、弹玻璃球;到了80年代,游戏机席卷了无数学生;现如今,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众多学生又被网罗到电子游戏的铁打营盘。
适当有节制的游戏没有什么坏处,能够调节身心,让你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到暂时的放松;甚至在新的思维空间的转换中,激发你的灵感,引发你一连串的奇思妙想,对你的学习也大有帮助。而且,正像前面我们讨论过的一样,学习本身也是个快乐的游戏,其中充满好奇探究的趣味。世界上很多科学及人文成就的最初灵感就来自于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