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最后的弥留之际,他也想了许多,想想这么多年,真的就像梦一场,虚度无望。曾经以为的开心,就是放肆的奢侈;想象的朋友,患难之后就会放手;珍惜的情感,到头来镜花雪月一场。果然,世界上最亲近的人,还是家人,永远不会离开的家人,流着相同的血脉,斩不断的牵连。原来到最后,能守护他到最后一刻的只有家人,为他伤心不已的也只有家人。
父言子教,幸好董小宛没有和他父亲一样那般冷漠无情。父亲的流浪晃荡让母亲日日泪垂,父亲的不在乎让她自己缺少亲情的关爱。作为曾经被伤害的人,却暗自发誓不会再去做伤害别人的事。所以她一直在寻找,一直在坚持,只为找到一个最后的依靠,让她可以靠在臂弯里休憩。可以在浓厚的呼吸声中慢慢入眠,不必再烦忧明天会何去何从。
一生一世真的太难,难以言表,更不会轻易做到。太多人有太多的梦想,可是坚持到最后的却寥寥无几。男人的三妻四妾,伤害的不只是深闺中的女儿,更是摒弃了人生中本可以美好到极致的事情。只是明白的人太少,能做到的人就更少。更多的人怕是也不愿意去明白其中的道理,人生在世就顺从自己的欲望吧!
一生一世一双人,想想就那么美丽,让人心驰神往。董旻的爱情观外人无从得知,可显而易见的是,陈氏的爱情是个悲剧。丈夫生前待母亲薄凉,死后留下累累负债,她也怨,也恨,可是从来没有想过离开。既然选择了这段婚姻,无论是好是坏,是甜是苦,都是要过一生的。哪怕每日里会以泪洗面,会暗自感伤,可这个家世她也要守护到底,这是她的全部。
女子的悲哀,男子为何不懂得珍惜?或许不会有爱情存在,可是女人的忠贞,一生一世的不离不弃,就是可以歌颂的美好事情。不论贫穷或者富有,总是有那么一个人对你不离不弃。陈氏就做到了,即使董旻带给她的是一个悲剧,她也无怨无悔地接受了这个结局,完成了最终的这场戏。董旻的存在不过是一出折子戏,占据了全剧的几分之一,这个残缺不全的存在,却决定了全剧最终的走向与收场。
这个夜晚太静了,没了虫鸣,只是孤独的月光在倾洒银灰色的光芒,曲折地反射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董旻安静地离开之时,趴在床前的陈氏和董小宛还在熟睡中,他连告白都没有就离开了。
遗憾,是一件极悲伤的事情。而董小宛的遗憾,这一生都终将是遗憾,没有补救的可能。对于已死之人,只能怀念,甚至怨恨,为何明明有了希望,最后却又无望而终。很久很久的以后,董小宛都不会忘记那段日子。父亲在病床上,而她陪在父亲身边,听父亲讲故事,说话。说董旻自己的人生,或者说董小宛以后的人生,还有人生中的某个过客。
那是一段幸福而温馨的时光,虽然董旻病重的阴影时刻笼罩着,但是董小宛真切地感受到了父爱,自己心目中的大英雄,在轻抚她的额头。人这一生漫长,可能够长久相伴的又有几人?父子亲情,原本是世间上最亲密的人,身体中有着无法割断的血脉亲缘,只可惜这份情感中途夭折,没有修得圆满正果。就如同董旻和陈氏,大红花轿,夫妻对拜,结伴一生缘。别人常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来共枕眠。或许是如佛所说,三百次的回眸,换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可能他们还在擦肩之时,已经决定相伴来世。只是这份缘太过短暂,每一次回眸的深情,即使传达了情意,却缺少了印记,不能对彼此铭记,仓促地在一起,不会感到珍惜。岁月的漫长,相濡以沫的情感,并不是长久的相处,就会产生浓烈炽热的情感。
古代的爱情并不只是才子佳人、花前月下的景致,大多都是戏曲中的人生。聘为妻,奔为妾。没有哪个女子,甘愿为人妾室的。崔莺莺与张生,也不过是碍于崔莺莺生在了宰相家中,相对一个贫苦书生有绝对的主宰权,所以崔莺莺是幸运的,她的家世给了她可以决定自己爱情的权力。在很多世俗面前,权力才是最重要的。
一直在傻傻等候,等着他功成归来,可是与他相伴的那个人却并不是自己。正如一句话所说,我来时你正寒窗苦读;我离去你却已金榜题名,洞房花烛。圆满必缺,不要相信太美好的事情,你可以期许,可以无限地想象,但是也明白圆满的大结局少之又少,时刻清醒的头脑和可以自控的理智才是最关键的。
董旻与陈氏的结局,对董小宛的影响是最深远的,也是最悲惨的。董旻的中年离世,陈氏的半路丧夫,生命已经这般走过了一半,后面即使满是苦难,那也是一种平常事,也只得挺着胸膛昂起头去迎接了。董小宛的童年还没有圆满结束,平稳过渡到少年时代,就已经悄无声息地夭折了,甚至没有时间去祭奠逝去的自己,就迅速地成熟起来。
颜色正好的花,萼片紧紧地包裹在一起,含住了那株纤细的蕊,它还在等待花开那一瞬间的绽放,就被早来的霜寒打落了萼片,还未来得及开放,还未来得及为天地增添一抹颜色,便提前凋谢了。
青石小巷,涟涟芳华
春去春又来,花谢花又开。人生又几载,能坐看每一个花期,走过不同的季节也是人生中的享受。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总是会有不同的感悟。正如世人万千,也许多少会有类同,可却不会是那个人。
岁月如何,点点星沙,也不过是人生中的每一个过客,大浪淘尽,最后蜿蜒成曲线的河流、不固定的人生轨迹。董小宛在竹林中静静地徘徊,思绪飘荡,在竹林深处,也在远方,还有那成迷的未来。那是很久以前,她就喜欢来这里。很小的时候,是来这里玩耍,翠绿色的仙境,有美丽的蝴蝶,还有一颗童贞的心。
长大之后,还是喜欢来这里。只是仙境依旧,树木依旧,竹林依旧。物依旧,人也如从前,只是一切却都变了模样。曾几何时,这里从儿时的乐园,变成现在苦恼的避风港。也唯有来到这里,才能获得短暂的轻松,紧绷的神经才得以舒缓。
太多的愁绪,太多的烦恼,丝丝缕缕,理不清楚,如若狠心剪断,可一旦断了就不再是完整的董小宛了。所以,宁可忍着这愁,挨着这苦,却依旧不舍得将它们斩断,留在心里,即使痛也是一种想念的方式。
一身白衣的董小宛,在竹林深处,看不清颜容,只能看见随风摆动的衣襟摇摇欲坠,又好像要绝尘而去。总是感觉不真实,好像眼前所见不过是南柯一梦。仙子的美丽,怎会在凡人之中显现?世上又有几个董永和七仙女的美丽传说?董小宛对于这一切是不在意的,她在这竹林之中游徊,不曾想却入了别人的景色,成全了他人的梦。
她一直知道自己是美丽的,不是一种女子的自傲,是对事实真切的了解,比邻家的女孩更是珍珠与尘粒的相比。可这又如何?生活中太多的悲哀,过人的美貌,纵然具有不输于人的瑰丽,还不是依旧在泥土中挣扎,在人世的底端游荡?这是难以两全的现状,也是没办法去向谁争辩的事实。
人生就是一段又一段复杂无章的拼凑,太过完美的人生那就不是生活了,也许只存在于人们的幻想中。一次转折带来一次转变,一次转变带来一生改变。董小宛的人生,自从董旻的去世就开始有了波动。那一日,早上醒来,还带着美梦的朦胧,柔和的月光铺下,一家人坐在亭子那里的石凳上,昨夜的微风轻抚,焦躁的空气此刻已经安静睡下。有丝丝凉爽,却并非是寒冷。
这样的空气掠过身体,带来清新的舒适与惬意。小小的董小宛坐在父母的中间,是一家三口围坐在一起的和谐美好画面。朦胧的影像,不知道在说些什么,反正一家是如此的快乐,微笑洋溢在脸上,父慈子孝,最美满的家庭。董小宛还在做着美梦,往昔的美好回忆都一一再现。
不知道是自己的编撰,抑或是曾经真的有过这样的美好时光。总之,今夜她竟是笑醒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期待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一种团圆,都可以享有梦想中的幸福温馨。只是笑在这一刻定格,笑已经绽放在嘴角,悲伤却又来得这样湍急,海浪直接从身上汹涌而过,身心瞬间冰凉得彻底。太过美好的场景,终究是美梦一场啊!
那一刻,心似火烧般的煎熬,又好像才从冰冻中苏醒,曾这样炙烤也曾这样冰冻。董小宛永远记得那一刻的感受,当所有的期盼还在上一刻拼凑美好画面的时候,下一秒钟却不堪一击,立刻将华丽碎得零落了一地。梦中还在温和笑着的父亲,这一刻已经变了颜色,安静地躺在床上,一种冰凉的气息在房间弥漫。好像与世隔绝般,迈一步的距离就是天差地别。身体的全身力气好像都被抽走了,不能站立。而且身边没可以扶助的东西,只能踉跄地跌倒在了地上。
悲伤,太浓烈,虽然是早都预料到的结果,但是当它到来的时候,那样的让人难以接受。父亲的病重,虽然折磨了所有人,疼痛的呻吟让人也跟着无力,虽然想过父亲早早解脱也好,只是那种念头一出现,心就好像被一刀劈成了两半,痛得无以复加。
悲伤排山倒海般袭来,让人无法平息。一颗心焦躁得不知如何是好,不知怎样缓解悲伤引来的躁动。董小宛的哭声引来了陈氏,泪水从眼角滑落。可能是岁月让人懂得忍耐,时间会磨灭最初的冲动。毕竟上了年纪,陈氏的悲伤只是隐隐的啜泣,泪水滑落满脸,让人感到无声的压抑。全部的悲伤在哭泣中被释放,哭过之后,答应自己,她必须要坚强。
一家之主就是一个家庭的天,男主人死了,就好像天塌地陷一般。建造的房屋失去了梁柱,一座山内部已成中空,哪怕只是一点的打击就能塌陷,再不能复原。悲伤是一种无声的蔓延,可以让成长来得更快,也是生活最好的炼化石,或许会更加成长,也能被打击得一蹶不振。
董小宛的愿念很简单很单纯,祝愿父亲一路走好,希望娘亲忘却悲伤,盼望未来的自己可以幸福。董旻的死,虽然在世人眼中,不过是芸芸众生之一,可对于某些人来说,就是天,就是地,逝去了就是天地塌陷和覆灭。世间人大多如此,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于别人的悲伤也好,对于别人的欢乐也罢,都未能亲身体验过,又怎能做到感同身受?
任你风华绝代,可能还是绝世之骄,画一卷壮阔河山,奏一曲山河绝恋,死后也不过是一抷黄土,伴几盏孤灯,独自一人。安葬好了董旻,这个家又要重新开始,生活是不会停滞的,岁月也一直在流转,柴米油盐,永远是黎民百姓的追求。
追求那至高无上的权力,是人的贪欲,被困窘逼出的绝望,阴霾的乌云一直向下,要压在了头顶,如果你不能伸出手撑出一片天空,那么你就会被压到尘埃里去。这也许是身处在社会最底层的悲哀,纵然有言高处不胜寒,底层次的寒冷不体会,也是不知道的苦。董小宛和陈氏自从董旻死后,就开始了孤儿寡母相依为命的生活。幼小的女孩,和中年丧偶的女子。
其实,无论是否祝愿,他们的生活都不美好。最初的几年,两个人靠着变卖家中的财产而度日。只是坐吃山空,何况本就没有什么积蓄的家庭。本来是一个经营颇好的绣庄,不是大富大贵,但也是个富庶的小门户。被董旻的一再挥霍,终日颓废又缺少管理,收入每况愈下。后来又是一场大病,家里已经负债,可是病体依旧没有痊愈。董旻的死,带走的是家庭的支柱,尽管他在世没有什么作为,依然是站在前头,为妇孺遮风挡雨。只是带走了大量的钱财,也流失了生命。下葬费都是东拼西凑才勉强凑齐的,活着的时候没有带来什么荣誉的事情,死后,依然让人悲伤。
安静的房屋,院内一些破落的物什虽然残破,却也收拾得整洁,炊烟袅袅升起。漫过那片绿色的竹林,追逐金色的太阳。红砖青瓦的建筑,四方的木桌,两双竹制的筷子,母亲和孩子,在享受夕阳过后那宁静的晚膳。逝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在等着去采摘。没有什么悲伤永远停留在表面,一花一草,都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