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没有“工作虐我千百遍,我待工作如初恋”那样的高尚情怀,实际上,我一直觉得喜欢刁蛮女友的男孩子大概都有些自虐倾向,而我对自虐,一向敬而远之。所以,在被工作无情蹂躏了千百遍后,我决定放弃对它的爱,转而寻找我的旧爱——学校。
而回到学校的最佳途径,我选择了考研。工作之后,我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再悠悠哉哉好好看本书,虽然尚未找到能理解我的知音,但我决定遵从本心。因为我很喜欢的一个企业家李开复先生说过——Follow your heart .
出于对家里经济条件的考虑,我不得不选择了难度最大的全额奖学金的研究生报考,名校的研究生竞争本就激烈,如今又是最难的百里挑二三人,这样的高难度让人有点儿头大。毕竟,虽然我学习的底子和热情未减,但抵不住小姐姐我报了个三跨的专业呀!
好汉不提当年勇,可我当年高中时候的确就是个理科生,而且成绩还很不错。可惜大学误打误撞进入文科类型的专业,于是破罐子破摔过起了60分万岁的大学生活。这其中的含义不言而喻,一则,我并不擅长文科类型的考试,二则,我完全不喜欢背诵记忆。
更糟心的是,如今我还自虐地选择了报考教育学专业。
至于选择教育学的原因,说起来有些复杂,姑且删繁就简,挑一个最主要的原因说吧——老天爷!小的我就是想知道教育究竟是什么?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教育在我身上并不算成功,可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归结为失败。
怎么说呢?在同等学识和能力的前提下,每个人胜任一份工作的机会其实是不相上下的,所以,抛开个人情感来说,我还是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成为一名收入不错的职业白领。
可回到个人情感的层面,我完全不喜欢自己如今所能接触到的职业,虽然我喜欢随遇而安,但你也不能看我随遇而安就随便给我乱安剧情啊!灭绝人性就不说了,时不时还要做些违背自己心意的事情,臣妾做不到啊!
于是,我十分自然地想到了报考教育学。
我就是很单纯地想知道,教育之于自己,除了学历,还有什么作用?教育产生的最初究竟是出于什么需要?后来又是如何发展?教育,之于一个国家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之于个人呢?又能让我们从中获得些什么?
总之,我绝对不信,教育就是为了让我勉强谋取一份糊口的工作,却一辈子活在不断的妥协和将就之中。
二、
我是个农村出来的孩子,父母一辈子生活在消息闭塞的农家,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学识有限,他们的经历和眼界只足够指引我读书这条路。他们知道,读书能让我脱离贫苦穷困的农民生活,能让我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能让我走向成功。
至于如何通过读书去获取这一切,他们一无所知,只能靠我自己去领悟和摸索。
我的父亲是个失意的读书人,高中学历,在他们那个年代已经算是很高的学历了。可他最后还是被困在了农家里,困在了生活的琐碎中,除了一手人人称赞的好字,他一生的成就甚至不如其他目不识丁的农民。
他算是我的启蒙老师,1到100的阿拉伯数字都是父亲一笔一划亲自教我的。我这人喜欢问问题,又有几分小聪明,导致父亲经常回答不上来,后来他经常对我说——书是最好的老师。可怜的是,我家唯一的课外书只有一本《新华字典》,于是我迷上了看电视。有句话说的好——没常识,要常看电视。
小时候,我能接触到书的途径很有限,只有通过学校。从小学到高中,唉!我看得最多的书是学校发的教材,看得最多的课外书是学校发的《读书天地》、《英语周报》,还有很少有机会能借到的《读者》和《意林》。
所以说,我是个热爱学习的孩子,却不热衷看课外书,原因不好解释,喵了个咪的,我好意思跟人说我买不起吗?
高中的时候,第一次同学谈起了郭敬明,我一脸懵,那个时候,郭敬明是谁我听都没听过。大学的时候,同学又跟我谈起了旧时的张爱玲,谈起了三毛,谈起了毕淑敏,谈起了龙应台……还是一脸懵,那时候,我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成了一个文盲?
三、
为了恶补自己几乎一片空白的文学常识,那时起,我一头扎进了图书馆,有时也上网百度。可书看得越多,你就会越发现自己的无知,于是你只能继续不断地看下去。也大概就是从那时候起,我喜欢上了看书,最后到了不看书就浑身不自在的地步。
参加工作之后,最初都会有一个短暂的岗位适应和学习期,这短时间往往轻松又有收获,虽说工资低廉,但每天都过得很充实。然而一旦过了这个阶段,工作就变成了无休止的重复和重复,忙碌再忙碌,也许你会遇到许多突发状况,也许你的确会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但是大多数时间,我觉得自己成了一台不断重复的生产车间里的机器,这种无休止的重复逼得我抓狂,每次都会想,还不如随便拿本书来看。
为了克制这种枯燥带来的不安,下班之后,我开始变本加厉地看书,也说不清自己究竟想要从书里找些什么答案,总之,我的宿舍里很快堆满了各种课外书。只要它们能让我每天获得一点新的认知,就能安抚我的焦躁不安。为了心情着想,我姑且就先不考虑将来这堆书搬家的麻烦了。
龙应台在给她的儿子安德烈的信中写道:在现代的生活架构里,能给你快乐的工作,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容许你去充分体验生活。当工作在你的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而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一秒钟领悟了自己毕业后不怎么快乐的原因——缺乏成就感和尊严,毕竟大部分基层工作,生来就是为了剥夺劳苦大众的时间和生活的。而我,刚好是劳苦大众的一员。
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我想过好多次,我想做父母的好女儿,让他们安享天伦;我想做一个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用知识解决生活里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我还想做一个慷慨的分享者,将自己所有的经历和经验分享给更多的人。
每当捧起书,我总能温情脉脉地想起自己曾经的梦想,比如做一名整日看书做研究的有知识的人,比如,大学老师。也就是那时候,我无意间发现,原来有些读研的名额是可以获得全额奖学金的,这意味着老娘终于不必再为学费费心了。
在后来考研的时候,我又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古以来就有国家政府出资培养人才的传统。兜兜转转绕了一圈,我苦笑,无知使人愚昧,要是早知道就好了,大学时不肯考研就是担心负担不起高昂的学费,原来我该担心的是自己能不能考得上?
好在,工作不顺心只是暂时的,虽说晚了两年,如今也算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
父母对我考研的决定自然是表示万分支持,甚至愿意让我辞职回家专心考研。可惜,回家备考九个月,我终于还是落榜了,我输给了自己。
那是近乎与世隔绝的九个月,我整天把自己关在屋里,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都在看书,直到第七个月,我开始怀疑自己。实际上,从我怀疑自己的那一刻起,在这一场长达九个月的战役里,我就已经输了。
人类是群居动物,《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有个人就特意做过实验,他将自己与外界完全隔绝起来,现在已经忘记那个实验的结果是如何。但我用亲身经历告诉自己,与世隔绝太久,你会渐渐淡忘自己原来的目标,会担心自己与外界失去联系,会担心被人遗忘,到最后,你会很难专心再去做一件与外界毫无关联的事,比如,备考。
经历了失败之后,我收拾了行李,重新走出家门走向了工作岗位。
我自认不是多么勤劳刻苦的人,但也绝不是什么轻易认输的人。鉴于之前与世隔绝太久的不良反应,我决定半工半读。
当然,另一个原因是,再不去工作,姐姐估计就要回家来拿扫把赶我出门了。姐姐说,父母都已经老了,你要考研可以,前提是不可以耽误赚钱养家。
我想了想,也认为姐姐说的对,那就半工半读吧,关了半年多,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出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