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心情亮丽工作就充满色彩 (2)
3.选择适宜颜色,以滋养身体
美学家通过研究多人的行为发现,犹如维生素能滋养身体一样,颜色能滋养心气,而且效果还较明显。要注意选择适宜的颜色,凡是能使心情愉快的鲜明、活泼的颜色以及具有缓和和镇静作用的清新颜色都可采用,这样,可使你的视觉在适宜的颜色愉悦下,产生滋养心气的效果,并使心理困扰在不知不觉中消释。
4.做一个三分钟放松运动操,以缓解焦虑
一分钟“抬上身”——缓慢地使身体向下触及地面,双臂保持俯卧撑姿势,然后双手向下推,胸部离开地面,同时抬头看天花板,吸气,然后再呼气,使全身放松。
一分钟“触脚趾”——双手手掌触地,头部向下垂至两膝之间,吸气。保持这个姿势,再抬头挺胸,同时呼气,然后全身放松。
一分钟“伸展脊柱”——身体直立,双腿并拢,在吸气的同时将双臂向上伸直举过头,双掌合拢,向上看,伸展躯干,背部不能弯曲,然后呼气放松。
不让紧张成为常态
刘宇已经在这家大公司工作两周了,但是他从未好好睡过一天觉。每天晚上他都睡不着,睁着眼东想西想,偶尔睡着一下也会做梦,吓出一身冷汗。刘宇白天昏昏沉沉根本无心工作,上司已经注意他好几天了。他工作时总是时不时出点小状况。他就这样一天一天地熬着,熬得眼眶发黑、脸色发黄、精神萎靡,和刚进公司时的他判若两人。
刘宇担心自己这样下去吃不消,身体搞垮不说,还影响自己在主管眼中的形象。他想辞职,又觉得进入这家大公司不容易,就这样放弃了又不甘心。为此,他更是睡不着觉,天天失眠。
紧张是人人都有的,在一定情景下出现的情绪状态。适度的紧张能提高人的反应速度和活动效率,但过度的紧张则是一种不正常的情绪状态,对人的心理和活动本身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长期过度紧张会演变为紧张症。紧张症表现为精神和体力的失常,包括:疲乏,食欲不振或食欲过旺,头疼,好哭,失眠或睡眠过度,常常通过喝酒、吸毒或其他强制性行为来解除紧张。伴随紧张情绪的可能是吼叫、莫名其妙的烦恼或者无所事事的感觉。
现在人们生活太紧张,自己把自己逼得太紧。他们疯狂地逼迫自己赚钱,想把自己弄得更阔气、更高人一等,结果常常得不偿失,所得到物质财富并不能补偿他们失去的健康。
持续的紧张状态会破坏一个人机体内部的平衡,甚至引发疾病。如何有效地避免紧张情绪对人的身心造成的危害呢?心理专家认为,最有效、最便捷的方法是学会放松。
下面是几种放松的方法:
1.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余,多参加自己喜爱的文娱体育及其他社会活动,使自己的注意力得以转移,情绪得以放松,心境得以开阔。例如欣赏一曲优美抒情的轻音乐或喜
爱的戏剧唱段,也可以去看戏或跳舞,还可以练气功、打太极拳或去运动场跑跑步、打打球。如果你天生好静,不妨读一些轻松愉快、趣味性强的书刊,或去街头的林荫道、公园的花草丛中漫步。
2.当你在工作中遇到难题或必须完成紧急任务时,不要烦恼和焦急,也不要急于求成,否则会方寸大乱。首先应该沉着,并做些放松性的自我暗示,“焦急是无济于事的”、“欲速则不达”,这样你就会放松下来去排除难题或完成任务。而一旦成功,将会形成良性刺激,使你得到进一步放松。
3.生活不如意时,别忘了你身边的朋友,找他们倾诉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当你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出现争执,使你满腹愁云或怒火中烧时,可以与通情达理的爱人或志同道合的知己坦诚交谈,既可倾吐苦衷或宣泄怒气,又能得到理解与支持、安慰与开导。
测试:你容易紧张吗
1.你时常怀疑别人对你的言行是否真的感兴趣。
2.你神经脆弱,稍有一点刺激你就会战栗不已。
3.早晨起床后,你常常感到疲惫不堪。
4.在最近的一两件事情上,你觉得自己是无辜受累的。
5.你善于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
6.在某种心情下,你会因为困惑陷入空想,将工作搁置下来。
7.你很少用难堪的语言去刺伤别人的感情。
8.在睡觉之前,你常常焦虑不安。
9.有人侵扰你时,你会变得很激动。
10.在和人争辩或险遭事故后,你常常感到筋疲力尽,不能继续安心工作。
11.你常常被一些没有意义的小事所困扰。
12.你宁愿住在嘈杂的闹市区,也不愿住在僻静的郊区。
13.未经医生许可,你从不乱吃药。
评分分析
选择“是”得2分,选择“不太确定”得1分,选择“否”得0分。
分数为16~26分:你时常被紧张情绪困扰,缺乏耐心,心神不定,过度兴奋;时常感觉疲乏,又无法摆脱以求宁静。在集体中,对人和事缺乏信念。每天都战战兢兢,不能控制自己。你可以认真分析一下导致心理紧张的原因,如果是外来的,要设法克服;如果是内在的,就应学会“忙里偷闲”,培养多方面的兴趣,使自己绷紧的弦放松下来。
分数为9~15分:你紧张度适中,这有利于完成自己的学习或工作任务,能使你生活得充实;偶有高度紧张之感,可积极加以控制和调节。
分数为0~8分:你心平气和,通常知足常乐,能保持内心的平衡。但有时过于疏懒,缺乏进取心。你要提高自己的进取心,不能过分安于现状。
排遣压抑舒展身心
蒋健是某公司的销售代表,他已经从事销售行业将近五年,业绩一直不错,可是最近他的事业遇到了挫折,他将公司一项很重要的生意搞砸了。为此,老板狠狠训了他一顿,他心中感到不平,因为无论如何,他也为公司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为了这份还算不错的工作,他忍了下来。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相处几年的女友又提出要和他分手,理由很简单,女友说和他在一起没有感觉了。蒋健实在无法理解这个蹩脚的理由,但也没办法,毕竟女友决心已下,似乎很难更改了。他感到很痛苦,面对工作和爱情的双重挫折,他的心情非常压抑,除了工作必需,平时他也不爱说话了,性情变得越来越孤僻。
蒋健是因为在生活中遇到了挫折,没有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从而产生了压抑情绪。
压抑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消极情绪。心理学上指个人受到挫折后,不是将变化的思想、情感释放出来、转移出去,而是将其抑制在心里,不愿承认烦恼的存在。压抑能起到暂时减轻焦虑的作用,但不能使其完全消失,而是变成一种潜意识,从而使人的心态和行为变得消极和古怪起来。
压抑心理存在于社会各年龄阶段的人群中,它与个体的挫折、失意有关,容易产生使人自卑、沮丧、自我封闭、焦虑、孤僻等病态心理与行为。挫折与压抑感之间互为因果,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圈。
精神压抑使人产生心理压力,我们要认识压抑心理的危害性,做好自我调适工作。
1.心理压抑时,不妨读些至理名言,重拾信心
遇到挫折,应先从自己的主观方面去寻找原因。“勤能补拙”,用自己的勤奋特长去弥补不足之处。同时,多读一些圣贤名人的成功历程的书。圣贤名人之所以成功,就是他们能从挫折中走出来。人的一生会遇到许多挫折,如何战胜挫折,到达成功的彼岸,圣贤们的思想与足迹能予以我们许多启示。要停止自我比较,不要担心不如别人,要自己接受自己,确立一种自强、自信、自立的心态。
2.做一个生活计划表
为了与懒惰作斗争,不妨列出一个工作、学习、生活日程表,包括晨练、读书、工作、交友、上街、娱乐等。不论大小事情都列入其中,并认真、专心地去做。
3.参加社交活动,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乐趣
心理压抑者可做些志愿性的工作,如社区服务或帮助邻居行动不便的老人购物,心情就会好些。因为只要有同情心,能够理解别人,你的心情也会轻松起来。同时,你不妨每天做些激烈的活动,如朋友联欢会、聚餐或看电影等。
4.走进大自然,舒展你的身心
当你精神压抑时,可漫步于田间地头,跋涉于山水之间,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也许会让你产生许多联想与灵感,悟出人生哲理,以调适自己的不适心态。也可以进行呼吸性的锻炼。例如散步、慢跑、游泳和骑车等,可以信心倍增、精力充沛。因为这些活动让你的肌体彻底放松,从而消除紧张和焦虑的心情。
莫让心灵遭遇空虚
李林是外贸公司的销售代表,刚过而立之年,按理说他应该是精神抖擞,全力为自己的事业打拼。然而,最近他很烦恼,总是觉得自己没用,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
李林的公司主要经营外贸服装,作为销售代表,他经常起早贪黑地寻找客户、发展客户。每当回到家里,他总是觉得自己特别累,躺在床上什么都不想干,尽管第二天早上开会用的资料还没有整理好,尽管今天拜访的客户还没有归档,但他就是提不起精神去做,整个人懒洋洋的。
一天晚上,李林和几个同事一起去一家酒吧喝酒。面对舞台的狂歌劲舞以及高谈阔论的同事,李林突然失去兴趣,心底无端地浮起了一种低落的情绪,感到非常不舒服。从此每当这种情绪笼罩在李林的心头时,他就觉得自己跟周围好像有一层无法跨越的墙,感到了无生趣又有种沉沉的失落感。
由于这种情绪已经严重影响了李林的工作及生活,他不得不走进心理医生的办公室。
李林这是精神空虚的表现。
空虚心理是指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一片空白,没有信仰、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没有寄托,整日百无聊赖。其特征有二:一是空虚感,二是不满足与不想动心理,心有渴望又不知渴望什么。
空虚无聊的人在生活上总是懒散的。无聊感的特点是幻想和机械化,他们常处于被动观望、希望外援的状态中,自知痛苦但又不能自拔。
无聊感又可派生出无助感,总觉得自己孤立无援,内心的苦闷在积累、发展,急需找人倾诉、求助,但搜尽枯肠、翻遍电话号码,却又找不到一个适合的倾诉对象。
精神空虚能够导致“生命意义缺乏症”,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不容小觑。
一个人的身体好比一辆汽车,你自己便是这辆汽车的驾驶员。如果你整天无所事事,空虚无聊,没有理想,没有追求,就会失去方向,那么怎么找到你驾驶的方向,克服这可怕的空虚呢?
1.读一读感兴趣的书
读书是填补空虚的良方,因为知识是人类经验的结晶,是智慧的源泉。读书可以帮助人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人从寂寞和空虚中解脱出来。知识越多,人的心灵就越充实,生活也就越丰富多彩。
2.转移目标,培养兴趣
当某一个目标受到阻碍难以实现时,不妨进行目标转移,比如从学习或工作以外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绘画、书法、打球等),当一个人有了新的乐趣之后,就会产生新的追求;有了新的追求,就会逐渐调整生活内容,从空虚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去迎接丰富多彩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