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分析梁山作为组织的衰亡过程,主要是揭示其衰亡的预兆、原因,以及特色英雄的退出历史舞台的精彩方式。
但凡组织,都要经历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过程,当然,也总避免不了由兴到衰的结局。水泊梁山作为一个组织,也不能摆脱这样的一般规律。不过,与一般的组织衰亡时毫无生机相反,只要是没有伤亡在战场上,或病故于征战途中的梁山英雄,其退幕方式都既有个性又精彩,一点也不逊于相聚时。
像最初亮相时拉帮结派一样,梁山英雄退出时也非常有派头:
解甲归田派,以柴进、李应、阮小七等为代表,追求无欲则刚,极端者则选择归山求闲。
宗教寄身派,以武松、公孙胜、戴宗等为代表,以武松八十岁逝于六和寺、戴宗在泰安庙大笑而终,朱武等人后来与公孙胜一起修道,是这派的精彩处。
消遥自在派,以李俊、燕青为代表,前者后来当上了泰国国王,后者则将消遥进行到底,影子都不见。
喝药上吊派,以宋江、吴用、花荣、李逵为代表,虽然悲剧色彩浓烈,但作为大结局,可昭日月。
7.0打方腊拉开了退幕布
应该说,从第70回英雄大排名起,梁山作为组织开始转向下滑通道,当然,这种下滑也可以理解为转型的不适应。
大排名前的梁山,来自各个山头,属于不同的派系,而大排名之后,大家合并为一个组织,要服从一个山大王。统一意志后的梁山前途,被新统帅宋江定义为转向国家公司,由此,原来朝气蓬勃的中小企业(山头)风采,允许与鼓励个体英雄独闯的市场行为被叫停,代之以集团意志行事。至此,一个个小山头、小派系已经不可能有特殊表现,偶尔有的几次也仅限于李逵、燕青等的私自外出,纯属是梁山正副天王的小弟的意气行为,算不上是组织行为,梁山的活力之源大门关闭了。这既是从70回起书不好看的原因,更是金圣叹大笔一挥删去余下30回的理由。
如何理解这种不精彩?这取决于看的是什么。如果看小企业的活力,在梁山是看不到了,最多也就是酒喝多了,揿桌子闹闹事,也没球意思。不过,任何小组织从小到大的过程,都是一场蜕变,过去了是另一番影像的存在方式,过不去就是消亡。梁山接受国家招安后,从形态上已经变成了中大型组织(公司),而经过首先征打辽国,然后打田虎,再打王庆等过程,已经壮大成长为国家的新兴军事力量,从公司角度说已经是国家级大公司了。
从公司角度观察,梁山公司的这三次征打,可以理解为三次大的公司扩充。打辽国是国际化市场开拓,梁山公司下面的三大集团公司,尤其是马军公司、步军公司除了协调作战,亦各自得以发展。当然,水军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在攻打太原城时,李俊使出水灌太原的损招,算是让水军公司也得到了锻炼机会。此外,从集团公司运营角度看,宋江与卢俊义分别统领,吴用协助宋江,朱武协助卢俊义,马步水分属两大阵营的集团运营模式,也在大规模市场开拓与兼并过程中得到确认。
尽管前三次市场战役打得既漂亮又恢宏,但到了打方腊时,梁山公司由盛转衰了。之前的征打辽国、讨田虎、战王庆,梁山队伍不仅没有损失,反而是壮大的,梁山公司得到无数市场开拓人才,很多甚至是大将之才。
为什么打方腊出问题?应该说,方腊的武装实力与经济实力确实非田虎、王庆辈能比,其所在治州,经济也较田虎、王庆等北方要发达得多。除了财大势大外,方腊武装力量长期占据江南重镇,不仅属于易守难攻,水军实力相当可观。梁山队伍的致命弱点,即水军实力不济问题,在打方腊时彻底暴露了,梁山军队损兵折将的问题,基本上出在这一点上。说起来,梁山水军不乏人才,亦不乏识见,但基本上属于梁山的边缘化力量。究其实,是过去在梁山没有用处,派不上用场。比较而言,长期驻守江南的方腊军队,主要据守在长江沿岸的城市里,城池牢固不说,其军队就是依托长江进行水上训练与作战的。这样的对局,对梁山群雄而言,属于以已之短克敌之长,显然犯了兵家大忌,宋江军马碰到方腊军马屡受重挫,大将动辄伤亡也就不奇怪了。
当然,从书的进程角度说,宋江部队也要在打完方腊后完成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了。按照历史,接下来该是宋朝军队与金军交战了。而这段历史,宋江军队是不可能也不应该作为主力出现的。试想,如果打不败金军,是梁山英雄不够英雄呢,还是王朝有兵不派?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梁山英雄只有两个人作为战将参与对金作战,一个是呼延灼,一个是朱仝。前者很快在淮西阵亡,后者活了下来,但显然也没什么大作为,做到太平军节度使。
既然不能作为主力存在,那就要消失,消失的最体面办法,就是战死。而战死的最佳时机,就是与方腊军队交锋中。
好了,梁山群雄的命运背景交代清楚了,接下来就是如何退出的问题。施耐庵先生安排的退出方式,主要是战死沙场(含病死),在此之外,辅以解甲归田(其中高明者是隐居)、寻找宗教寄托、神秘失踪、徇情等。
梁山108位成名英雄,打方腊折损将领六十八人,接近63%,超过六成。具体算,阵亡将领达五十九名,占54.63%;病故九人,占8.25%。其中,天罡星战死十四员(见表),病故四员(见表);地煞星战死四十五员(见表),病故五员(见表)。林冲与鲁智深不在这个统计中,林冲风瘫、鲁智深坐于杭州六和寺,是征打方腊之后的事情。
那么,剩下的不到四成梁山英雄,以什么方式退出呢?
在这之前,要先数一下梁山剩下了什么人。
天罡星:宋江、卢俊义、吴用、公孙胜、关胜、林冲、呼延灼、花荣、柴进、李应、朱仝、武松、戴宗、李逵、李俊、阮小七、燕青。共17人,其中公孙胜在打方腊前告退了。
地煞星:朱武、黄信、孙立、樊瑞、裴宣、蒋敬、杜兴、宋清、邹润、蔡庆、穆春、杨林、孙新、顾大嫂、童威、童猛、凌振、乐和、萧让、金大坚、皇甫端。共三十一人,其中,后四人没有参加打方腊。
健在的三十八人中,回归国家系统是退出梁山的最主要方式之一,有二十九人之多。
而在回归国家系统的英雄中,以6个技术英雄(火药专家凌振、歌手乐和、书法家萧让、金石家金大坚、神医安道全、相马师皇甫端)的结局最好,要么进了皇家衙门捧上金饭碗,要么成为皇帝红人的大跟班,算是越混越高,越混越好了。
回归国家军队系统的23人,很快分解为若干股,一股以关胜、呼延灼、朱仝为代表的坚定军事路线派。这派结局说不上好坏,关胜酒后坠马而死,呼延灼与金军交战死于淮西,只有朱仝得以全身做到节度使;一股以黄信、孙立为代表的回归地方养老派,孙新、顾大嫂当然是这一伙的;一股以柴进、李应、阮小七等为代表选择解甲归田,蒋敬、穆春、宋清、杜兴、蔡福亦属此类,邹润、裴宣与杨林等人则选择归山求闲。解甲归田的导火索是阮小七,因为穿过方腊的皇袍,为得罪过的官军告发被夺去官诰,阮小七露出英雄本色,带着老娘乐呵呵地回石碣村打渔去了。受此刺激,柴进“推称风疾患病,不时举发,难以任用,不堪为官,情愿纳还官诰,求闲务农”。李应(与杜兴)也“缴纳官诰,复还故乡独龙冈村中过活”。
接下来的选择就是非常有意味了,当然,也有人没得选择。
消遥自在派,梁山的两个排名不高,但心机最重的英雄,李俊与燕青选择了这一条路。燕青走得很干脆,留下一封信,挑着从方腊皇宫中事先私藏的金银财宝()走了。到底是与许贯忠一起归隐了,还是给卢俊义送终以后归隐,不得而知。李俊倒是洒脱得很,与二童兄弟,会上费保等太湖豪杰,“从太仓满港乘驾出海,自投化外国去了。后来为暹罗国之主。”大弄到泰国国王,呵呵。
宗教寄身派,选择走这条路的英雄都是重量级的,以武松、公孙胜、戴宗等为代表。武松选择了在六和寺随堂出家,并照顾风瘫的林冲直至送终,后80高龄去世,书写了武神以外的另一个奇迹。公孙胜继续崇道炼丹,可能是弄出了几粒,害得朱武、樊瑞等人也跑去了,再后来是得道升仙抑或其它,也就不得而知了。戴宗则跑到泰山岳庙奉祀圣帝香火,后来大笑离世,当地人用他的真身做了像供在庙里。
喝药上吊派,这派最悲惨,也是梁山英雄退幕的最后悲剧,李逵、吴用、花荣是悲剧扮演者。在他们出演前,两山的两大天王,卢俊义与宋江,则先后被奸臣如蔡京、童贯、高俅等用药酒夺去了性命。
7.1两次没有完成的“斩讫报来”
“斩讫报来”,是水浒传中非常值得咀嚼的词语。
说这句值得咀嚼,一是出现的次数有意思,在梁山不多不少正好两次。梁山泊两代天王晁盖与宋江大位坐稳之后,各说了一次。
更为有意思的是,每次说出这四个字后,水泊梁山都发生一次惊人的变化。第一次是梁山老大即将更替,宋江事实上取代晁盖在梁山当家作主;第二次则是个体英雄事迹演绎完毕,梁山事业直上顶峰,然后由盛转衰。也就是说,“斩讫报来”预示着一个黑社会组织的巨大改变。
不至于吧?不就是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四个字吗?不就是杀完人,一定回来报告嘛,太不至于了。
晁盖的“斩讫报来”
对梁山这样的强盗团伙来说,杀人跟切菜没有区别,不杀人还算是强盗团伙?不过话得说回来,强盗团伙杀人,更多是对外部的敌人或者弱者而言。真的对内部,对自己人,饶是强盗集团也不能随便动家伙,更不敢滥杀。毕竟,没有非常过硬的理由杀人,既会影响组织的战斗力,更容易毁招牌。再好的好汉,你把刀架在他脖子上次数多了,也要心中生变的。
水泊梁山是个有一定规模的强盗团伙,不管各位英雄加入前的来路如何,家境怎样,金钱分配原则讲究的是论秤分金银,物质享受原则讲究的是大碗喝酒吃肉,信奉原则是四海之内皆兄弟,有意气自相投。尤其是在宋江加入之后,梁山由过去的十几个头领,迅速变成近三十个头领,不仅人气大增,加上四方豪杰奔走相告,投奔者日众,水泊梁山迅速超过了二龙山、九华山、桃花山等山头,成为最大的强盗团伙。
一个组织或团队,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强大,一定有其特殊的生存之道。从这个意义上说,梁山不论在组织形式上,还是行为方式上,都已经有了一定的竞争力,或者正在形成特殊的竞争力。这个特殊的竞争力之中,就包括不滥杀滥抢。像宋江在江州报黄文炳杀陷之仇,但仅限黄文炳一家,连黄文炳的哥哥家都没有动,就是极好的证明。要知道,黄文炳的哥哥家,就在黄文炳的隔壁。城门失火,往往还会殃及池鱼,在隔壁而未受影响,真正执行起来的难度也并不小。
虽然是个有纪律不滥杀滥抢的团伙,但也难免有例外的时候。“斩讫报来”,就是这例外之一。
斩了就斩了,为什么要报上来?简言之,一是说明非是一般杀人,要完整的经过,强调的是斩的重要性;二是有需要发泄的成分,有特别的感情因素,强调的是斩的必要性;第三,也有示众的成份,不乏一儆百的味道,强调的是斩的权威性。
在梁山,至少有两次“斩讫报来”,很值得玩味。第一次发生在第四十七回,第二次则在出现在第七十一回。
第四十七回,说的是拚命三郎石秀、病关索杨雄与鼓上蚤时迁三员好汉,投奔梁山路上,在祝家庄偷吃了庄户的报晓鸡后,惹恼了祝家庄。在时迁被捉后,落荒而逃的石秀与杨雄好不容易投到梁山来时,竟然惹得天王晁盖勃然大怒:
才然说罢,晁盖大怒,喝叫:“孩儿们!将这两个与我斩讫报来!”
宋江慌忙道:“哥哥息怒。两个壮士不远千里来此协助,如何要斩他?”
晁盖道:“俺梁山泊好汉自从并王伦之后,便以忠义为主,全施恩德于民,一个个兄弟下山去,不曾折挫锐气。新旧上山的兄弟们各各都有豪杰的光彩。这两个把梁山泊好汉的名目去偷鸡,因此连累我等受辱!今日先斩了这两个,将这尸首级去那里号令。我亲领军马去洗荡那个村坊,不要输了锐气!孩儿们!快斩了报来!”?
晁盖为什么要“斩讫报来”?在晁盖看来,石秀、杨雄与时迁的行为,没有施恩于民,没有豪杰的光彩。可见,在晁盖心中,此时已经有了约束好汉行为的基本章法了。违令者斩,纪律严明,这当然没错。曹操的兵踩了农田,曹操还割发代罚呢。当然,晁盖欲斩二人,也自有其醉翁之意。因为自从宋江上梁山后,大大小小的仗都是宋江带头去打,加上宋江带来入伙的人马已经远远超过晁盖过去的班底,如果不择机树树自家的威信,众人已经快忘记谁是水泊梁山的大当家的了。
可是,晁盖还是操之过切。石秀、杨雄此前不是梁山之人,纵使犯些过错,也不至于问斩,更不能用梁山不成文律法杀两个非梁山的好汉。青红皂白不分,此为一;即使石秀、杨雄与时迁三人偷吃了鸡,把天捅了窟窿,看在英雄投奔的份上,也只有收的份而断无斩的理,你梁山可是信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斩人事小,断了笼络天下英雄的路事大,此为二;即使不想收,也不应该斩,送盘银子打发就可以了,此为三。
有这样三条,晁盖的“斩讫报来”当然只能是雷声大雨点小,直至无法实现。更重要的,是晁盖本人也失去了一次削弱宋江权力,打击宋江威望的机会,更諻论树立个人威信了。
结果,杀人没有成功,不仅让三员好汉倒向宋江阵营,反倒让宋江得以发表如下宏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