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山鬼》一个原因是祭祀舞比较简单:适合短时间的培训。另一个原因是屈原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祀神乐歌《山鬼》,是《楚辞·九歌》中的第九首。
我们先说背景音乐,《山鬼》的演唱版本有很多种,其中龚琳娜老师唱的版本最能体现山鬼的心理历程。但是为了追或古风的美感、音韵的柔和,我们选择winky诗的版本。winky诗是古风歌手中比较火的一个歌手,深受年轻人的喜欢。他的歌声和曲调比较离忧哀怨。
第一节舞蹈动作、第一个八拍是两个对称旁腰和侧抬腿,对应诗句“若有人兮山之阿”,变幻的动作恰好来现了“若“字,让观众仿佛看到了山鬼那在山间若隐若现的身影,给人一种缥缈神奇之感。
然后小五花从头顶向左落下,划过下方到右肩处定动作,对应诗句“披薜荔兮带女罗”表现出一位身披薛荔、腰束女萝、清新鲜翠的女郎,正是山林神女所独具的风采!“既含睇兮又宜笑”,我们要求舞者要美目流转,也不能转地太过了,要微微流转并且含情脉脉。在做舞蹈动作时,面向观众要嫣然一笑,齿白唇红,笑靥生辉。但同时也要含有一点娇羞,因为无数多情的少年爱慕她,渴求她何娜多姿的身材。“善窈窕”呢,在我们的舞蹈中通过左脚一字步向前,微微侧身,将双手向左侧前方伸去,也就是“左侧旁腰”。通过整个身体的延展,表现身体的柔韧性、纤细。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我们是让舞者左手抬至左颌按掌,向左逆时针旋转一圈,双手从胸前向在伸展开来,给个右旁腰,同时向右倒头。以此来表现山林中的幽竹遮天散日。左脚顺势在前,右手向左前方神出再向下收回,在手同时手腕发力与右手在身体中心交汇,再提腕拉开,此刻便变成曲臂在左斜上方,在右臂曲臂在右斜下方,同时重心下沉,双腿下蹲。这样,来表现路途的艰辛险阻。
“思公子兮徒离忧“,为了表现主人公的失落无方向,我们要求舞者左手按掌放在脑后,右手推臂自然伸展,向左侧转去,再小碎步向前走,最后反过来向右转,同样的对称动作做一次,动作定格在右手按后脑勺,左臂向前伸展,左手掌心向上捏兰花指。舞者的目光要温柔、忧愁,以此表现主人公徒有思念和她的无奈的离愁。
关于《山鬼》的舞蹈其实有很多种,我们表演的这支舞大部分是传承了传统祭祀舞并且融合了前人舞蹈专家的内容,当然也加入了我们现代的年轻人的元素。在整改这支舞前,我首先去了解了祭祀舞,在古代举行大祭时,由大司乐率领贵旅子弟跳六代舞。一方面强调受命于天的神圣性,另一方面强调等级区分的威严。然后我又去了解研究屈原所写的《山鬼》,也许在《九歌》中表面上写的是一位多情的山鬼,在山中与心上人出会,及在等待心上人的一系列心理变化过程。但实际上,也许像结尾所写的一般,凄凉的不是山神,而是去祭祀追寻山神却迷失在丛林里的人。也许是在写屈原自己的境遇,结尾代表着屈原报国无门的绝望心情。我觉得如果单单从舞蹈的优美,舞蹈与音乐的融合来说,那这支舞蹈确实是美的。因为它能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满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悦目”。从肢体动作的配合、柔韧性来说,它完全可以表现人的身体的美好,还能强身健体。但是从主题思想的表达上,我觉得这支舞是不够好的。根据资料,在苏雪林提出《九歌》表现“人神恋爱”之说后,大多数研究家均以“山鬼”与“公子”的失恋来解说,这种说法似乎不妥。按照、秦汉的祭祀礼俗,巫者降神必须先将自己装分得与神灵相貌、服饰相似,神灵才肯“附身“受祭。但山鬼属于“山川之神”,古人采取的是“遥望而致其祭品的望视“方式,所以山鬼是不降临祭祀现场的。如果根据这点来说,诗中的“君”“公子““灵修“,应该指山鬼。“条”“我”“予“等第一人称,则指入山迎神的女巫。而我们的舞蹈没有表现这一点,仅仅塑造出一个瑰丽而又传奇的神鬼形象。
我们通过这支舞向观众传达的就是一个很浅层的主题。我们的舞者在表演时就像一个等待心上人的多情山鬼。我觉得这是我们的缺点,大概概因为我们都不是专业的舞蹈学员,以前没有受过大量系统化训练。
我觉得我们应该多观看国家的精品舞剧,看一下、研究一下他们是如何通过舞蹈去表达主题和升华主题。我想我们应该专门去修读一下舞蹈专业,因为舞蹈的神韵、眼神、情绪都要经过专业的训练才能更好地法用和表达。除此之外,还要更加深入学习研究屈原和楚辞以及祭祠舞的历史渊源、文化历程。
最后在这些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将这些因素糅合,最终应该能出一个比较完美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