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
洪秀全举办的科举考试中,一位考生献了一副对联:
“一统江山四十二里半,满朝文武三百六行头。”
金陵变成了天京
太平军攻占金陵之后,军威雄壮,清廷朝野畏惧,几千里之外的居民都忧心忡忡,举家迁徙,在山上修筑岩寨,进去躲避。清廷在京的官员,许多人借口有病,回归乡里,不敢再为清政府效力。
金陵的少数居民对太平军进行了地下抵抗。金陵西南城角下的浮桥右委巷中住着一名机匠。此人孔武有力,三个儿子也是壮汉。太平军入城后挨家挨户征集财物,大院豪宅无一幸免。他们不大注意普通住宅,开着门的就进去,关着门的暂不骚扰。居民全部关门闭户,只有机匠家开着门,坐等太平军到来。他家的房屋只有三间,每间房内都坐着他的一个儿子,把刀杖放在角落。如果是成群结队的太平军进了院子,父子四人便弓背送迎,家里没什么好东西,太平军看一眼就走了;如果太平军只有一到三人,父子便请他们进房,父亲去关大门,三个儿子将太平军击杀,把尸体埋在后圃的荆棘中。
埋葬死人以后,父亲又把家门打开。如此进行了十几天,杀死太平军近百名。邻家有个老妇人看在眼里,对太平军说:“那家去不得,进得去出不来。”太平军夜间派兵包围这座住宅,冲进院子,机匠跟两个儿子都搏斗而死,只有二儿子逃脱。
据说太平军在攻占金陵时杀了三万人。杨秀清为了消除金陵居民的敌意,以开国军师大元帅的名义发布文告,要求民众停止反抗,抛弃清廷,禁供佛道,改信上帝。其中透露了定都金陵、开科取士、收拾人心的意图。
本帅敬承皇命,兴兵伐暴,所到之处,望风瓦解。破城之日,将贪官污吏剪除,并不扰害一民,前已出示晓谕,料必知悉。风闻乡市有不法顽民,藉大兵未到,肆行焚掠,现为本帅拿获,斩百数十人。今着校尉李宪带兵数百,遍行乡市,一经拿获,就地正法。其有良民,各将顺字贴门,不必畏惧。尔等捐资助饷,纳临捐职,试问此等功名,何荣何辱?即将向来匾额除去,不得自误。我定金陵之后,定议考试,衡文取士,再定甲乙。其有各处庙宇,供养僧道,何如养乡里穷民之为愈也。现今拿获僧道斩首,查首倡及重修之人,一一拿究。
太平军把经过改造的基督教带进了金陵,每次进餐前,都要诵赞美诗。赞美诗是洪秀全自制的,强调他是上帝的儿子,替天行道:
赞美上帝,为天圣父。赞美耶稣,为救世圣主。赞美圣神,封为神灵。赞美三位,为合一真神。天道岂与世道相同,能救人灵,享福无穷。智者踊跃,接之为福。愚者醒悟,天堂路通。天父鸿恩,广大无边。不惜太子,遣降人间。捐命代赎,吾侪罪孽。人知悔改,魂得升天。
此诗把洪秀全的意思表露无遗,但稍嫌粗糙,所以后来屡经修改。部队诵毕,各向外跪,手书默念:“小子秀全跪在地下,仰求天父皇上帝老亲爷大开天恩。”然后齐呼“杀尽妖魔”,才能开餐大嚼。
太平军攻占扬州一带之后,由于基督教的包装对于西方世界颇为亲切,列强的舆论称之为“革命军”,并说“两个中国有满汉两个皇帝”。英国驻华公使文翰(George Bonham)奉命率军舰从上海赴金陵视察,与洪秀全联系,向他申明英国的中立态度,并会谈中英南京条约。东王杨秀清说:“天王乃耶稣之弟,英国人同为上帝子民,应当归顺天国。”文翰大为吃惊,当即拒绝。他以为杨秀清头脑有问题,还不死心,又去会晤韦昌辉和石达开,得到的答复大致一样。于是他返回上海,向国内报告,建议英国采取中立。他附加了一条评论,使得英国政府对洪秀全存了戒心。他写道:“太平军的排外,较满清更为可怕。”
天王洪秀全此时的自我感觉的确很好,他住进了金陵的两江总督署,拥有百万雄师,认为太平天国已经无敌于天下,把建都大事提上了议事日程。
杨秀清奏道:“河南居天下之中,是古代的东京,天国应该建都汴梁。”
洪秀全说:“东王此言有理。萧智怀先生向朕建言,出兵荆襄,杀向河洛,同时出兵皖赣,杀向淮颍,挺进开封。金陵留部驻守,由朕亲率大军从扬州杀出,沿运河水陆并进,扼临清,赴幽冀,所在招纳豪杰,易置守令,一切因俗从简,暂不更张,如此则河北将望风而下!”
唐正财作为太平天国的水师指挥官,听说杨秀清提议在河南建都,大为震惊,连忙奏道:“北路不利于水师作战,而且田地贫瘠,民风剽悍。天国应该建都金陵,先平南路。”
韦昌辉也想留在金陵不走,旁敲侧击:“金陵城中火星庙有一座铁炉,上铸‘烽烟太平’四字,此乃祥瑞之兆。”
洪秀全说:“北王所奏甚是。命军士抬着铁炉在城内游行一圈,然后抬进天王府内。”
韦昌辉又说:“我天军攻破扬州,附近的百姓用枣、栗、灯笼、鸡蛋犒军,寓有‘早立登基’之意。”
洪秀全道:“依北王之见,还是在金陵建都为好?朕今天有些倦了,此事改日再议吧。”
何去何从,一时难以定夺。有一天,杨秀清带着侍卫走到江边,一名老船夫在江上喊道:
“河南缺水又缺粮,若被敌人围困,无法突围。金陵有长江之险,城高池深,百姓富裕,粮食充足,为什么不在这里建都,而要跑到河南去呀?”
犹如醍醐灌顶,杨秀清恍然大悟,改变了主意,连忙去见天王,表示同意定都金陵。于是,太平天国将金陵改称天京,将清廷的总督署捣毁,建立王宫。颁布十条法令,称为“天条”。
道光三十年年底,洪秀全在金田时下过命令,为太平军制定了五条纪律:“一遵条命;二别男行女行;三秋毫莫犯;四公心和傩,各遵头目约束;五同心合力,不得临阵退缩。”其中所谓的条命,就是拜上帝会必须“时时遵守”的十款天条,因为这些天条是皇上帝制定的。
十款天条中,第一款和第二款都是一个意思,就是只能崇拜皇上帝,皇上帝以外的神都是邪神,一律不得敬拜。第三条还是拜上帝的规矩,就是不准直呼上帝的本名“耶火华”,更不准咒骂皇上帝。
第四款依据圣经中上帝六天开创万物第七天休息的故事,规定星期天安息日要分外虔敬礼拜,颂赞皇上帝的恩德。
第五款、第六款、第八款和第九款都是最常见的道德伦理,分别为孝顺父母、不要杀人害人、不要偷窃抢劫、不要讲谎话。
第七款是男女大防。虽然禁止的是奸邪淫乱,但具体的标准订得太高,简直使男女之间失去了自由交往的可能性。此条的阐释中说,天堂子女,男有男行,女有女行,不得混杂,淫荡的男女叫做“变怪”,触犯天条最为严重,哪怕是抛个媚眼或意淫一下,以及吸洋烟、唱邪歌,都是犯了天条。
第十款跟第七款和第八款密切相关,要求会众不起贪心,也就是不要贪恋别人的妻女,不要贪图别人的物产,不要赌博,不要博彩。
天国领袖们听信船夫一言,便放弃全军北上的计划,这跟洪秀全在益阳看到大批船只时改变主意一样,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船夫只是一个代言人,说出了大多数将士的心声:天国将士不愿开往长江以北。长久以来,长江已经成为华南与华北的一条自然分界线。一个南方人只要渡到江北,离开江岸不远,便会觉出氛围大不相同,他会感觉到自己踏上了北方的土地。
太平军从广西挺进到南京,一路走来,如同一支迎亲的队伍,到处受到欢迎,民众因为他们打开了清朝统治的枷锁而欢欣,并未介意他们那稀奇古怪的宗教信仰。可是他们一旦渡过长江,进入北方的省份,情况也许就大不相同了。他们有可能成为敌占区的陌生人;他们也许很难招收到新兵;官军和居民的抵抗也许会更加顽强。老船夫替全军将士说出了心中的这些疑虑。
事实也许不会如此,老船夫的话也许只是杞人忧天。如果天王洪秀全的胆子再大一点,他完全可以将这些疑虑从部众中消除殆尽。北方官军的防御部署如同南方一样混乱脆弱,那里的捻军已经开始四出袭击;西北边疆地区的回民正在酝酿农民运动。太平天国的领袖只要多一点果敢,多一点理智,将疲倦的部队好好休整一番,然后挥师北进,完全有可能达到焦亮和冯云山等人为这场运动制订的目标,一举推翻清朝政权。如果这两个杰出的人物还活着,定能对洪秀全施加有益的影响,那么整个历史进程就有可能彻底改变。
可是洪秀全和杨秀清轻易就被老船夫说服了。他们在金陵建立了自己的首都天京。作为宗教立国派的核心,杨秀清此刻最注重的是宣传天条。天国的官员每到一处,就开设讲坛,派人坐上高台宣讲,叫做“讲道理”。天国用严厉的天条约束男女臣民的行为,限制了臣民的一些基本自由,甚至有悖人伦。他们禁止夫妇同宿,禁止母子交谈,违反天条的两性接触会受到“点天灯”的残酷处罚,即将犯人裹在用易燃液体浸泡过的材料中点火燃烧。
太平天国在建都之后大肆封官赏爵。为了犒赏功臣,王爵封了不少。侯爵以下,有捐米五百石者,即加一等。他们借用五行概念,设立金、木、水、火、土五将军,各司其职。土将军、水将军、木将军都是工兵将领,前者负责挖地道、筑土墙,中者负责搭桥渡河、挖掘壕沟,后者负责造木栅、筑木城、修理营帐。火将军是炮兵将领,负责发射枪炮。金将军是兵器将领,负责制造武器。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公布了一个纲领性的施政文件,称为《天朝田亩制度》。这个文件将社会组织、军事组织、土地制度、文化教育、妇女解放各方面的规定和措施一锅烩,其最著名的主张是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地上天国。许多学者认为其核心部分是“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土地分配制度,但恰好这个核心部分是天国政府无法落实的纲领。太平天国一直未能长久地占领乡村,而在短暂占领的有限区域内,又无法成功地推动平均主义的土地分配,这个纲领基本上流于空谈。《天朝田亩制度》颁布后不久,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人迫于天京粮食供应紧张,向洪秀全建议在安徽、江西等地“照旧交粮纳税”,洪秀全批准施行。他们仿照清朝的办法,将地主定为田赋的主要交纳者,向他们征收地丁银和糟粮。太平天国实际上承认了地主占有土地,并允许地主收租。
据说此年天国在钟山举行了科举考试,由于东王势力坐大,考试的诗题定为《四海之内有东王》,得王字,五言八韵。
一名考生是个顽固的孔孟之道捍卫者,有心戏耍洪氏的科举,在卷子上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胆为红巾破,愁随黑发长。伤心怜姊妹,含泪别爷娘。杀贼全凭向,殃民总是杨。避秦何处好,搔首对斜阳。”杨秀清看了,勃然大怒,下令将作者处死。
还有个段子,说一个名叫郭镐的安徽贡生被太平军抓了,决定投降天国。但他对天国的一些做法仍有不满。洪秀全把八月三十日定为中秋节,郭镐便撰写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贴在门上:“明中秋月暗,暗中秋月明,好教我不明不暗。”第二天,有人对上了下联:“长头发日短,短头发日长,试问你谁短谁长。”
突兀的北上
且说太平天国建都金陵的国策既定,杨秀清等人充分发挥唐正财水师的优势,占据了下游的镇江和扬州,控制了金陵东至镇江的长江水面。但是琦善和向荣两路官军主力的到来,从陆地上威胁到金陵、扬州和镇江三个据点的安全。若要把这两支官军主力调走,只有派出得力的部队杀出江南,袭击清军必救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