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谢祥刚,男,2010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
——隆德民间社火文化
张 萍1
摘 要:社火是中国民间古老而传统的民俗现象之一,正面临着日益衰微的现状。而宁夏六盘山区因独特的地理历史环境及人文因素,社火的内容形式变化较为缓慢。本文以隆德地区为例,探析其社火的文化属性及所呈现的丰富内涵与文化功能。
关键词:文化承袭;高台马社火;功能
社火产生于原始的宗教信仰,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古代的赛社活动、傩仪、迎春仪式、元宵灯节仪式等关系密切,自古具有驱鬼扶正、祛寒逐疫、除旧布新、迎春纳福、劝农耕稼之意。“社”指中国古代的村落土地神,亦指对土地神进行相应祭祀的活动。“火”指燃灯烛、点旺火,也指节日期间红火、热闹的气氛。“社”与“火”作为中国农耕文化中获食与取暖等具有现实意义的象征符号,在人们的意识中已形成根深蒂固的崇尚与敬畏观念。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社”与“火”的认识与实践在不断提升,不仅形成了一种祭祀“社”与“火”的娱神风俗,在祭祀“社”与“火”的仪式活动中也渐渐融入了娱人娱己的各种文化元素,成为春节期间的年俗文艺表演活动。社火活动也在宁夏隆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展演传统。
宁夏隆德县历史悠久,地理位置独特,位于六盘山西麓山腰,南西北三面环山,四季风景秀丽,与甘肃省庄浪县、静宁县毗连。与相邻的泾源县、西吉县相比,隆德县的汉文化积淀更为深厚,享有“中国民间民俗文化大县”之称号。隆德民间社火自不例外,在六盘山地区源远流长。本文试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解析隆德的民间社火文化及其所含的深层意蕴。
一、隆德社火的特点
隆德社火具有世代承袭的特点。社火表演中遵循着送社火和迎社火的习俗,然而各个村庄的社火规模、表现内容、技艺特色的承袭各有不同。
(一)送社火习俗
送社火是隆德社火的民间习俗之一,在隆德县由来已久。每支社火队伍装扮好后,先去敬神。到庙里后,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烟、酒、香、黄表纸及果品等放在供桌上,举行祭拜仪式。现在,社火装扮好出发前,要先在社火前撒酒,放鞭炮等仪式,主要目的是辟邪禳灾。这种被人们默认的程式化传统习俗,体现了农村民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冀,展现了人们凝心聚力、互帮互助、和谐共处的民族品质。
(二)迎社火习俗
迎社火亦是隆德社火的民间习俗之一,反映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热情好客,是彼此恭贺新春、礼尚往来的美好民间传统祈福形式。因农村经济发展较缓慢,故用酒、红绸子等迎接社火还算是一种奢侈消费。家家户户总会以燃放鞭炮来喜迎社火,并已成为民约村规。在县城、乡镇里,迎接社火的场面相对隆重一些,也略带些商业性质。迎社火中有一些有趣的现象:社火队伍到来时,商铺特地把在门前摆放迎社火的礼品发放给大家,这不仅为招揽顾客,使自己生意兴隆,更重要的是以此来表达自己对这种风俗的认可。一年难得有这么热闹、红火的场面,人们围在一起看社火,赏心悦目,心情舒畅,是娱乐,更是精神享受。
(三)遵循以村镇为单位各自承袭的优势
隆德社火遵循以村镇为单位的传承特点,但各个村镇的社火又各有特色。之所以有不同风格的社火及表演队伍,这和各村镇所拥有的文化积淀与创作、制作技艺资源密切相关,也和家族式的传承方式与传承技艺不外传的习俗有关。比如辛平村有擅长走高跷的社火世家,高跷技艺娴熟,胆大心细,尤其走武高跷是一大特色,动作难度大,一会儿跳,一会儿跑,压腿、劈叉、腾空跳跃、跨桌子等动作非常熟练,辛平村的高跷表演,展示出六盘山山区青年们生龙活虎的青春气息和勇敢的挑战精神。奠安村以传统马社火为特色,真人骑在高高的马背上,由民间艺人为他们画上代表各路神仙的社火脸谱,阵势宏大,威武壮观。温堡乡、杜堡村有三代传承的高台马社火,其展示能让人在一瞬间重温豪情壮志的历史故事。和平村的赶毛驴社火队,以集体传授为主,经过训练的小媳妇们,手握缰绳,边扭边跑,左摆右晃,嬉笑逗乐。小伙子们则前奔后跳,动作滑稽,令村民们捧腹大笑,大饱眼福。这些特色鲜明的村镇社火文化既折射出村民们对民间社火的热爱,又让人感受到宁夏山区村落民间文化事业的勃勃生机。
二、隆德民间社火的种类、展演状况与表演形式
(一)隆德民间社火的种类
隆德民间社火地域文化底蕴深厚,种类齐全,形式多种多样,包括高台社火、马社火、高台马社火、舞狮、舞龙、旱船、高跷、赶毛驴、扭秧歌、跑社火、腰鼓、花船、大头娃娃、钱鞭(霸王鞭)等等。在隆德民间社火中,最具有表现力的就是高台马社火,在六盘山地区享有盛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项目之一。
(二)展演状况
社火展演的季节性极强,通常春节前后组织展演。《隆德县志》记载:“每年腊月开始排练社火,春节演出,元宵节之后陆续收摊停演。”[1]“上元夜前后两三天,屋内点面灯,门前悬彩灯,乡民以社火、萧鼓为乐。”[2]隆德县现辖13镇10乡127个行政村624个村民小组。从腊月开始,镇镇村村均创编、排练社火。隆德冬寒夏凉,春节期间,冰天雪地,树木银装素裹,虽然没有了夏日郁郁葱葱、莺歌燕舞的绮丽景色,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却祖祖辈辈用激情、用挚爱、用技艺创作排练古朴传统的社火来迎接将至的春节,表达对生命的感激,对美好人生的眷恋。在节前的制作、排练中,人们交流经验,互诉辛劳与收获,体味五千年的文明积淀带来的文化魅力,使社火文化在淋漓尽致的表演中延续着民族的精神气质和审美文化理念。
社火队展演方式多种多样,有以自然村为单位组建的社火队,一般为50~70人,组建4~5种社火类型进行展演;有以村落群众自发组织展演的场院或走村串户的社火队,人数不固定,有多有少,社火种类较单一;有家族式的技艺特色鲜明的社火队,人数少,以家族成员三代为技艺展演主力;有进行大型团体社火文化展演比赛的各乡镇社火队,规模较大,人数多达几百人,表演社火的种类也繁多。
(三)社火表演的形式与内容
在表演形式上,社火队伍不论规模大小,一般以装扮特别的仪程官、龙狮舞队、锣鼓队开道。社火里的仪程官是社火队的关键人物,相当于领队,头戴黑毡帽,脸挂大黑胡子,反穿着山羊皮袄,摇着鹅毛羽扇,挥着喇叭,大声说着吉祥如意的新春话语,也称“仪程词”。如:“走过大街串小巷,农民生活大变样,高门楼子粉白墙,人人穿的好衣裳。”[3]“仪程词”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象征着人们对安居乐业及和谐社会的歌颂和祝愿。锣鼓队、龙狮舞队有车鼓、龙鼓及狮鼓,器乐包括大鼓、小鼓、钹、锣。社火里车鼓较多,一般在列队行进中或秧歌大方阵中演奏,气氛十分热烈,场面蔚为壮观。狮鼓在戏耍狮子时用,舞龙表演时用龙鼓。在中国传统汉文化中,狮子象征勇敢、吉祥,具有祈福与守护的意义;龙是幸运、成功的象征,龙文化已渗透到人与社会的方方面面。舞龙舞狮的精彩表演和人们专注的表情,让人深深体会到六盘山区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融。
在表演内容上,隆德民间社火具有强烈的戏曲文化属性。其表演是戏曲的一种特殊形式。一些社火完全以戏曲故事为主要内容,只扮不演,扮相比戏曲更为华丽。如《花亭相会》《桃园三结义》《千里走单骑》《牛郎织女》《花木兰从军》《盗仙草》《白蛇传》《西游记》《猪八戒背媳妇》《杨家将》《穆桂英挂帅》《梁山伯与祝英台》《许官人借伞》《李彦贵卖水》《刘海撒金钱》《仙女散花》《麻姑献寿》《天宫赐福》《盗扇》等,尽管这些社火剧目是静态的哑剧,但从古代历史传说、神话故事、人物造型、服饰道具及依剧情设计的场景,则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像《李彦贵卖水》《刘海撒金钱》《花亭相会》等都属于高台社火形式。其中,《李彦贵卖水》向观众展示了封建社会官宦家庭的文弱书生迫于生计,做起毫无斯文和颜面可言的卖水营生之静态场景,从某种角度看,对今天人们的社会价值、择业观念及就业意识具有指导作用。《刘海撒金钱》则展示的是刘海接济苦难、造福百姓的生动画面,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表达了人们对富裕美满生活的愿望,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花亭相会》是对中国传统的夫妻伦理观念的褒扬,向观众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厚朴素、善良仁义的婚姻价值观,对现代社会的婚姻观具有启示意义。
隆德有传统马社火,也有高台马社火。传统马社火由真马表演,正如《隆德民间艺术》一书中介绍:马社火起源于元末明初,表现蒙古民族习性,是汉蒙不同习俗的融合。”[4]六盘山区曾是唐宋以后的军马基地,马既是战争的需要,也是农耕生产工具及人们的交通工具,故六盘山人素与马有不解之缘,对马有着深厚的感情。使用马装扮社火的传统马社火也渐渐流行于此地。现在马少了,但人们对马还是情有独钟,就将马模型装扮于高台之上,并以“马”命名申请非遗,成为地方性的非遗项目。“高台马社火”是隆德社火的重头戏,吸收了多种地方传统工艺,将剪纸、刺绣、布扎、铁艺、木工、手工等工艺制作的马模型及所塑造的戏曲人物装扮在高台之上,进行展演。其主要分布在沙塘、奠安、山河、温堡等乡镇。如温堡乡杜堡村制作的高台马社火模型雄伟高大,独具一格,栩栩如生,表现的主题有《花木兰从军》《三国演义》等。骏马模型的构造十分简单,如真马大小,装饰却精巧细腻。装饰手工展示了技艺者独到的创意和设计,并以丰富的经验与智慧保护着社火文化的多样性,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获得了广大观众的由衷赞叹,反映出六盘山区人们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心理。
三、隆德社火的文化功能
社火在中国农村具有悠久的历史,体现了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隆德民间社火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临近甘肃、陕西,因而深受秦陇文化的濡染,具有复杂多样的文化功能,主要包括宗教信仰功能、娱乐狂欢与心理调适功能、教育功能、交流功能。
(一)宗教信仰功能
隆德独特的地理历史环境,使得隆德传统文化变迁十分缓慢,一些信仰习俗保留相对完整,在村社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重大功能。隆德农村各家各户墙面上贴的五颜六色的年俗景物,门楼上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狮子砖雕,门楼正面贴的秦琼和敬德的门神、祝福吉祥的对联,门楼侧面插线香的小盒子及旁边粘贴的“出入平安”“抬头见喜”的祝福话语等等,这里的宗教信仰民俗根深蒂固,现实中存在的生存危机与人们强烈的生命夙愿在农户家门的年俗装饰中一一体现。而社火作为这种生存环境下的民俗活动,其宗教信仰功能体现于社火组织的禳灾仪式。仪式中,人们都怀着极其虔诚的心理,不自觉地表达宗教诉求,仪式似乎在邀请他们尊崇的神灵——土地神,进入他们的家庭,进入他们的生活,享受他们的敬奉,和他们一起同欢共乐,寻求神灵的庇佑或保佑家族的平安、富足和幸福。这种仪式所隐藏的纳祥免灾的民间信仰意识,是宗教信仰的一种间接显现,反映出人们的精神风貌,体现出社火具有凝聚群众信仰和精神的功能。
(二)娱乐狂欢与心理调适功能
娱乐是人类生存的需求,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大要素,对人类的心理活动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娱乐已成为社火的显著功能之一。隆德社火展演堪称宁夏六盘山地区汉族春节期间的“狂欢娱乐活动”,具有强大的群众基础。最能体现其娱乐精神的是方言词“闹”“耍”。“闹”“耍”社火能让人们精神获得松弛,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投入到社火的表演及观看中。在观看社火活动时,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的男女老幼都掂脚跟,梗脖颈,专注而尽情地一饱眼福,这一瞬间,人们忘却了现实生活中的艰辛负重,一切的烦心事都化为乌有,心灵将得到彻底的放松和平静。社火扮演者一年来因辛勤耕作,疲劳的身体也需要充分的放松与休憩,渴望宣泄生活的艰辛与压力,而社火表演就成为这种狂欢与心理调适的最佳方式。随着物质文化的冲击,社火民俗的娱乐狂欢与心理调适功能日益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