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沿路99号
秀沿路是笔直的
车轮和脚印
将整个夏天覆盖
早晨8点至傍晚上5点
都被99号覆盖
面具和外套
在忙碌中安分守已
其实每一个人
都怀揣着一个梦
你需要阳光
他需要空气和水
而我——
需要爱情和食物
可能还有人
需要……
通往梦想的路
不是笔直的
有时候你需要转弯
当然也不会是平坦的
有时候你需要跳跃
还有限高路段
我们就要
弯下自己的身子
低头穿过
时光不是马路
越修越长
有太多的喜怒哀乐
仅一条马路
或一个门牌号码
是无法承载的
幸亏,我们可以转弯
向东或向西
两边都有
通向远方的高速公路
六月
在六月
我依然生存
像一根熄灭的香烟
盲从于燃烧的火
在深夜
没有你的抚慰
我学会哭泣
学会彻夜游荡
在城市
纵横的街头走失
从头到脚
空虚的无能为力
仿佛一辆
没有燃料的保时捷
仿佛已经死去
我迷失方向
被一场大雾困住
谁能救起我
逃离这个黑夜
让大雾散去
让我不再勤于思考
不去贪恋爱情
让我转身离开
去六月深处
依然寂寞
依然如前的孤独
在阳台上
把玻璃全部敲碎
将其束之高阁
上海上海
在这座城市
从高楼
(水泥和玻璃的建筑)
到马路
(被斑马们分割的地盘)
我在他们中间
乘公交车或地铁
怀揣着隐秘的幻想
不停穿行
有许多朋友
下班之后聚会
经常会熬到深夜或凌晨
那时
我需要一个房子
安放灵魂
需要一把钥匙
打开体内过盛的酒精
感觉到疲倦
去浴室冲个澡
在此之前
我需低头、弯腰
解开绑在脚上的黑色鞋带
然后退去
身上所有浮华的壳
这么晚了
不能再听音乐
我关上灯
坐在客厅里
点燃一根“红双喜”
然后在黑暗中
用张开的手
抖落香烟的灰
还有人会来
比我更晚
我看着她推开房门
把灯再次拧开
去镜子前
刷牙、洗脸、梳头
然后拉着我
钻进上海的胃里
我是个精神失常的人
我是个精神失常的人
我穿过铁门去墙壁的另一面
除去海报和小广告
然后画上
每一根神经进化的年表
时钟被悬置在另一面
我需绕过墙上
由线条和数字组成的图案
才能看见它匆忙地旋转
时间变得异常耀眼
像大火烧遍了整个房檐
年表上的每一根线
都疾速冲到我的面前
它们手舞蹈足蹈
牵着过去的神经和我聊天
我是个精神失常的人
我把时钟倒挂
却回不到在天上逍遥的从前
我在墙壁上挖出一个洞
再填满今天和明天
欢乐颂
在这座森林的内部,在你的脑海之中
那些蓝色的波澜,被晚风吹拂
在你旋转的舞步里,在这寂静的夜色里
更新鲜的你,久居玫瑰绽放的宫殿
而此时。除了你的笑容
除了月光从高处撒下颗颗闪亮的光斑
让你的美貌定格之外。别的,还有什么
我们多么需要,又期待了多久这样的瞬间
好吧。让狡猾的狐狸从睡梦中遛出来
让高贵的豹子,穿上它的花衣服遛出来
让灵巧的蛇、笨笨的小熊、骄傲的兔子遛出来
让那些长满幻想的小蘑菇,紧随其后吧
我们蹲在树叶上,回忆河滩、游鱼、蝴蝶
回忆阳光明媚的白天,被雨水一遍遍冲洗
然后,我们说:晚安
让群鸟渐渐散去,我们将湖水慢慢溶化
明日仍将花开满园。而此刻,晚风涌动
晚风肆无忌惮地扑了我们一脸
当我们幸福地低下头
辽阔的涛声吹过我们——吹过我们的今天
童话
四月还在,乐乐熊和蘑菇小象就提前到达
我内心深处的丛林。阳光缓慢地
洒下来。天空湛蓝,一天比一天清澈、透明
此时,我可以享受这快乐时光
洁白的云朵下,我想起爱情,马车,月色,花朵
还有往事(一杯如鸩的苦酒,莫大的哀伤)。
我所爱的兔子也在路上,与春天不谋而合
我要在内心深处喂养她,等她长大
给她硕大、鲜艳、苹果的苹果。给她胡萝卜
春风徐徐,阳光饱满而温暖
让我所爱的声音,朝向田野、河流、山冈和炊烟
离开所有的虚情假义与貌合神离的危险
我们晒出自己的真实,朝向起风的一马平川
快乐毫无拘束,悲伤没有归路
时间之秋
迅速把钉子拔下,把朝前的时钟
倒挂。忍着疼痛的河流
紧拥着鱼群,它变得结结巴巴
谁都不用互相牵挂
叶子逃离天空,鸽子从楼顶飞下
而我在这个秋天突然感到
害怕
我在深夜
潜回生我的季节,沉入河流
鱼群从水底
冲进我空荡荡的体内疯狂厮杀
我在梦中失声痛哭
哭声惊醒父亲、惊醒屋后的稻田
钉子从此,再也放不走秋天
放不走时钟的“滴答”
一颗下午的钉子
钉子站在钉子的位置
双脚深深陷入
一块木板的内部
我坐在木板的旁边
身体和眼神
深深陷入这个下午
钉子在一次又一次
寻找更深的进入时
终于停在了这里
我在不停思考包围我们
的时间的尖锐叫声
会不会从墙壁的缝隙入侵
钉子无法主动回避
这个下午。这个下午
从头到尾的骚动
而我被这颗下午的钉子
死死地钉在时间的牢笼里
做着沉重地度量
阳光、铁及失忆症
午后的卡车
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
你,扮演一个可怜的角色
在阳光里晕迷、抽搐
道路被重复刷新
汽笛一步步陷入更深的下午
马达一直在旋转
我开始在方向盘里想你
铁,或者更重的金属
在向前的速度里坐享其成
这全是想象
你知道但却不把这些说破
只是嘴角的笑远远地
让我把油门一脚踩到昨天
时间和空间
我无法更清醒地进行区分
你从半路冲出来
拉着我在车轮中横穿而过
音乐本应该在这个时候响起来
像爵士或朋克一样自由
大杯大杯的红酒弄哑我的喉咙
世界开始颠倒,一片模糊
隐秘的河流
没有那么遥远
从第一场大雪开始
我更深地进入这个冬天
河流上的北风,刀子一样
从下午的上游砍过来
一直以来我都潜伏于水底
从南方到北方
又从遥远的北方回来
隐秘的河流,我从未看见
却能真实地感受到
它藏在我的体内,一次
又一次横穿我的头颅和心脏
我何时才能走上岸来
去抚摸我的石头
去看一看我久违的稻田
然后置身于它的上方
并能俯视整条河流的存在
父亲翻阅史书后告诉我
这尚需一场暴雨
在久旱之后的傍晚
我的祖辈们依然守在村庄
河水从天而降
在及物及非及物之间游历
——评林溪诗歌写作
卢辉/文
出生于80年代初期的林溪,我却一点都看不出盛行于这个世纪初期的“诗歌景观”在他身上的“投影”。是的,当叙事性写作蔚为壮观之时,我想也是林溪这个年龄段的诗人“走火入魔”的时候,然而,这个不善于“入景”的诗人却兀自把触角延伸到那些非常规的、例外的及物关系或非事件因素之中,对偶然和隐秘的发现几乎成了他写作的全部兴趣,而及物性写作则成了他灵光乍现的“兴趣点”。确切地说,诗歌写作的及物性作为一个诗歌话题出现于90年代,盛行于这个世纪初期,应该说,及物性写作的出现是对过去半个世纪乃至更长时间里现代汉语诗歌的“不及物传统”的逆向回应。说到这里,让我们想到林溪的诗歌代表作《一颗下午的钉子》,这是他很典型的及物性写作的范例:
钉子站在钉子的位置
双脚深深陷入
一块木板的内部
我坐在木板的旁边
身体和眼神
深深陷入这个下午
钉子在一次又一次
寻找更深的进入时
终于停在了这里
我在不停思考包围我们
的时间的尖锐叫声
会不会从墙壁的缝隙入侵
钉子无法主动回避
这个下午,这个下午
从头到尾的骚动
而我被这颗下午的钉子
死死地钉在时间的牢笼里
做着沉重地度量
作为及物性的写作而非及事性的写作,它们的重要分水岭就是及物性写作关注的是心理事件,而及事性写作关注的是常态事件;及物性写作追求感觉路径,而及事性写作追求视觉路径。在这个界点上,及物性写作的诗人都有自己秘密的营养系统来支撑及事性写作,而这个营养系统的调配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一个很特别的写作诱因。比如:一个好的题目可能诱发写作冲动,一种特别的气氛可能诱发写作冲动,一种特别的物我关系可能诱发写作冲动……这种冲动的叠加就是一种及物性写作的“联合幻觉”。就拿林溪的《一颗下午的钉子》来说,我看重的正是这首诗歌的“原生的状态和气息”,看重的是物我之间直接的、原始的能动反应,是那种热腾腾刚蒸出来的语言,读来神气十足,富于音乐性,像一场豪雨一气呵成,而不是继继续续,零零散散。的确,我平时很反对诗歌通过某物反映什么、表达什么的逻辑,因为这样的逻辑容易把诗歌的语言降低到奴隶的地位,仅仅把语言当成是一种工具,而林溪这首诗中的语言、物(钉子)、诗人三者之间都是平等互动的,我们要的就是“钉子站在钉子的位置”,我们要的就是“而我被这颗下午的钉子/死死地钉在时间的牢笼里/做着沉重地度量”的原态。这种“陷入”,这种“入侵”,这种从头到尾的“骚动”,哪怕“钉死”的骚动,不过是一颗钉子在小小位置上的“开始与结束”,别无它图,也别无它意。这也正是许多像林溪这样的诗人所追求的及物性写作的基本姿态。
在我看来,及物性写作的诗人们,比如林溪的诗歌创作,肯定不止于“物”,而起于“我”,也就是说他是以生命的感知与经验作为创作的原动力,一言以蔽之,就是追问自己的程度——给自己创造困境和程度,这种困境就需要诗人在及物写作的“入”与非及物写作的“出”之间进行有效的游离、大胆的跨越和自由的升腾。因为诗歌终归是一种精神的领域,只能取一种心灵的尺度;因为人类肯定需要一些永恒的东西——“精神万象”作为自己生存的基本保证,这是诗人之所以成为诗人的前提。为此,诗人林溪也很清楚他的及物性写作的路径在何方:究竟是一味地创造文字的奇迹?还是关乎诗歌本身的病理反应?究竟是漫游于物我两忘的“得道”之境,还是在偶然与隐秘的物我之间架起一座精神通道,这是许多诗人都必须面对的写作课题。那么,诗人林溪又是怎样解决非及物“出”的问题呢?
午后的卡车
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
你,扮演一个可怜的角色
在阳光里晕迷、抽搐
道路被重复刷新
汽笛一步步陷入更深的下午
马达一直在旋转
我开始在方向盘里想你
铁,或者更重的金属
在向前的速度里坐享其成
这全是想象
你知道但却不把这些说破
只是嘴角的笑远远地
让我把油门一脚踩到昨天
时间和空间
我无法更清醒地进行区分
你从半路冲出来
拉着我在车轮中横穿而过
音乐本应该在这个时候响起来
像爵士或朋克一样自由
大杯大杯的红酒弄哑我的喉咙
世界开始颠倒,一片模糊
——选自林溪《阳光、铁及失忆症》
实际上,林溪的另一面则以《阳光、铁及失忆症》这首诗为代表,这首诗他不再专注于“及物”,而是任由“错位的时空”使自己“出神入化”,这种非及物的“出”是对林溪心像遥远的照明。在这首诗里,方向盘与昨天的“反作用”、马达与红酒的奇异观念所形成的无数“错位”的连锁反应,使诗人的迷幻有了“着陆点”和“出口”,这大大增强了这首诗奇妙的颠倒、清醒的模糊之美。这样的特征让我想起美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桑塔耶纳所说的一句话:在世界分解为碎块之时,诗歌艺术来到了,并按照心灵的规律使之恢复原状。林溪另一面非及物写作的“出”正是应答了桑塔耶纳的这句话。
总之,游历于及物性写作与非及物性写作的林溪,无论是及物性写作的“入”与非及物性写作的“出”,他都能做到出入自由。特别是他的诗歌在刹那间所表现出来的理性与感性的情结,总给人突然解放的感觉,给人摆脱时间局限与空间局限的感觉。这是林溪不同于同龄诗人溺于“事”而不善于“出”于事的区别所在。当然,林溪的诗歌如何点化世相,如何直击心灵;如何激活原态,如何呈现终极……这是他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我期待着他未来更加响亮的回应。
2011年6月8日于福建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