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歌
都走吧,翻过泪腺之后的二万五千里
长征,你说的话都变成露珠,镇守着绿芽里
暴动的曙光。都走吧,回忆不过一场倾盆大雨
当它押走泪水,当太阳照常升起,我们忘记。
越人歌
入山,空巷无人,古树推开一扇窗,邀来月色
便传出了火:谁在六点钟呓语?木有枝
隐藏人间的导火线,还藏着初夏的节奏,是绿意
在你信手折断的一枝,引来杜鹃的声声哀啼
摹般若心经
佛是一刹那。怀念悲伤,不如怀念湖中的老房子
鱼,被我点燃的烟火。炸吧,未来本是一段恐怖的回忆
你不要念咒,苦集灭道的鳞片,落下即般若波罗密多
揭谛揭谛,生活如恋爱,不就是他插一下,你叫一声。
蛰伏
蚊子攥着我的钢笔,写下,大暑必有大雨,黑夜
被困在了书中。月仍不满西楼,词语愈发卑微
萤火烙出黑暗的窟窿,陷落的人:1,2,3……
是谁听到回声:纯白的深渊偶有蛰伏的亡灵。
归
——23周岁记
略有光。梦里落下的树叶,梦醒时的皇帝。
凌晨,是它赐予我的毒药,我且卑身,饮下
二十三年,不醉不归,归何处?不如许个愿:
行至水穷处,为良辰美景,摧毁或自杀。
水景广场
——给石强
十二月。把悲声忽略
房子并没有死去,住着
我们:沉默的砖块
垒出黑色的冬天
水晶广场仍在喧闹
你曾经的嚎啕大哭
回声,带来一个秘密
道路在向早晨的尽头走去
对这个世界你总佯装不知
直到学会了抽烟
两个烟圈叠成一个太阳
洒下象征。把你熄灭
我放弃了书,夜色,及远方
也不想再顾虑得失
凌晨,我们在微光中暴走
主,正召回一街昏迷的落叶
千秋岁
——遥寄南柯
昨夜,大地在我身上崩塌千里
皮肤,碎成黄色沙暴,覆盖了我
凹陷的肋骨,所架起的盛夏地图
你蔚蓝色的手掌,摊开即大海
波纹是温暖的词,把图纸擦拭
它就躺在那里,它在你纯白的影子内部
春天,麻雀拉响所有黑色的风信旗
我在一朵取消发芽的忍冬花上,停驻
黄昏开始撒谎,引我进入真理
谎言还没结束,死亡已经毁灭了这么多人
窗,挤满了死者的眼睛:是时候了
我打开一盏暗红色的灯,给你写信。
悲歌
——或给北岛写信
把每一个字当作,最后一个去写
而且别写出形状
把每一封信当作,最后一封去哭
而且别哭出署名
把每一页纸当作,最后一页去撕
而且别撕出声音
把每一个人当作,最后一个去葬
而且别葬成坟墓
【评论一则】
“仆本恨人”式的自我指认
——未白诗集《悲歌》读后谈
茱萸/文
当我们处在无生机的世界面前,这个世界的生活同我们的生活不同,毫无我们的苦痛,也不因我们的欢乐而动。
——[法]加斯东·巴什拉
第一次读到的他的作品,是那首《恰同学少年》。从那里出发,我以为未白会是位“莽汉”般风格的诗人。但这本集子提醒了我的误判行为。倘若将“世界比时间还要凄凉”(《还给你了,夏天》)当成肺腑之言而非惊人之语的话,这个凝固的空间维度则已然在诗人未白自身的诗歌谱系中获得空前阴郁的浓度。他用词语冻结了此岸的世界,并将这种凄凉和无生机性灌注到时间的坐标轴之中。然而,若真能完全浸入这个用“负情绪”熔铸而成的世界中倒还罢了,颓废到底的美学往往能开出魅邪之花。不过它在这里却恍如一场梦境,虽然时或扎得进去,但永远有命定的阻隔在。
法国哲学家巴什拉在他那部著名的《火的精神分析》前言曾如是言:“客观的思想远不是进行赞叹,而应当讥讽。如果没有这种不善的警惕性,我们将永远不可能采取一种真正的客观态度。”这番言论,不管是之于诗的写作者未白还是之于诗的批评者我们,都算是在背的芒刺。这种“不善的警惕性”形之于这里的诗,某种程度上便是弥漫在未白字词中的那股“恨”(这个“恨”字的意思当然不是作普通意义讲),但这种“恨”的成分中,却是伤感和郁结多于讥讽。我在翻阅了他大部分诗作后,便自然联想到了江淹《恨赋》里说的“仆本恨人,心惊不已”这个句子,也算是有了个聒噪几句的由头。
除了江淹,历来还有不少古典时代的诗人们喜欢持着“恨人”的通行证行走在文学的狭窄甬道上,李贺是典型,但表面上看像“无证驾驶”,而纳兰性德则也说“我是人间惆怅客”;陈维崧在给龚鼎孳的词里也“做过”一次“恨人”,蕊珠旧史则曾在《京尘杂录·长安看花记》中这样提到对这个身份的确认和迷恋:“仆本恨人,强为排遣,飞鸿踏雪,动留爪痕。”为什么会说是“迷恋”呢?但凡诗人,大抵多愁善感之辈,若这份来自外部而形于内心的压抑是本乎此心而非无病呻吟的话,那在这些郁结、忧愁、悲凉、颓废和伤感中沉浸得越久,从其间汲取到的养分也越醇厚。久而久之,对这些情绪的描摹和提炼,便成了治疗和世界搏斗所历创伤的最好良药,故所谓“排遣”,实则是深深地沉浸了。未白似乎也开始在这几年来的诗中作这番“恨人”身份的自我指认,他将世界凝铸成一粒巨大的药片,并试图吞下去,体验如鲠在喉般的滋味。
我们可以在这里频繁发现这样的物象:“墓地”“遗址”(《墓地重逢》),“尸体”“葬礼”(《秋以为期》),“干瘪的躯体”(《路过一棵梅花树》),“黑色铁轨”(《菊花落》);以及句子:“挽歌撕开墓碑/化作我诗的结尾”(《即景》),“黄昏总是挤满/等待接吻的晚鸟/仿佛送葬的向日葵/一路朝着西方”(《黄昏》),“晚鸟从冬天飞回/栖息在老屋的残骸/花瓣即墓碑/鸟群泣不成声”(《正午》),“良辰有千里/都如挂霜的葡萄/狂风化作表皮/进入果核的闪电/绽开一切死亡之花”(《良辰》)……这些长短句之间弥漫着某种莫可名状的阴冷和晦暗,它们仿佛向内卷曲的黑色花瓣,在低吟着死亡之曲。似乎在未白的文字中,这份死亡情结成为了挥之不去的阴霾,它甚至笼罩在了一切普通人看来都从属于光明美好的事物上:即景、黄昏、正午和良辰,诗标题的预设意义和诗内容的巨大反差,构成了极富意味的语义张力,将作者文字的晦暗光芒展露无遗。是的,晦暗的光芒,它不是充塞宇宙的那种张扬和肆意,而是低回而阴冷的幽火。“痛苦,死亡,爱的本质都不再是明朗的了”(海德格尔《诗人何为》),所以晦暗、郁结和死亡情结便成为了人类生存的虚无之境地中唯一值得再三提起的东西。
巧合的是,能够自我命名的诗人给自己取了“未白”两个字作为被他人唤取的名称。但这个命名依然是怀疑式的,诸如“东方未白”“沉冤未白”之类,都指向它本身的晦暗属性。换个角度说,这个命名本身也包含着语义内部的挣扎:它停留在幽冥之境,却朝着熹微、洁净和醇和挪动,在浸入黑色情绪并沉溺几近不拔之时,这样的自我命名似乎又是另外一重不经意的自我暗示了。
集中作者作品我觉得还有两类值得一提,一类是充满启示录意味的、题材偏向宏大的诗,另一类是关于作者自己生日的作品。我在这两部分内容中发现了更富意味的情境和更为深广的可能——当然,诗人们“仆本恨人”式的敏感和郁结也是造就这种别具一格之作的重大元素,如酒入愁肠,那生之本体的苦楚和压抑却好似导致诗人们婉转而歌、兴起而舞的醇酿:“在月光吞噬羽毛之前/我先要吞进尸体/来打开内心的大锁/吐出锈掉的咳嗽/吐出满地冤案//我要伪装成黄昏/去诱奸夕阳/从婴儿贝壳的嘴中/交出历史的哭声”(《黄昏》)。这样的句子要是放在任何一个诗歌足以引起轰动的年代,机缘巧合的话,它们似乎将拥有“警句”门槛的准入资格。而对待自身,对待那个经历了二十余年光阴的作者自己之时,未白则自言“生辰是一场人们忘却的轮回”:“昨日,遮住太阳/的月光/遮住我被砍去的/头颅//阴历六月二十八/有道士,贴上门牌/抬出这副肉体/镇守你灵魂”,(《生死劫》)这样的句子出自作者一首题记为“献给我死去的21年”的诗作中,这又该是怎样的、抽离肉身的对自己灵魂的审视呵。而时空的破碎在语词中被处理而成:“请让荷花坠满河流/一切的月光,阴影,希望,汇成一张床/我的一生将在那拼成一具幽秘的人形。”(《离群索居之七:生辰是一场人们忘却的轮回》),自身和时间的破碎感使生辰最终成为一场浩大的回忆和审视,而不是肤浅的自我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