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清明起源
清明,是一年中第五个节气。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4月5日或6日;按阴历它则是三月上半月的节气。古人算节气,都从冬至起,从冬至到清明,中间整整隔了7个节气。
一个节气按整数15天计是105天,那清明节则是第106天。所以古人说:“冬至百六日为清明”,又说:“春分加十五日则清明风至。”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在我国某些地区还有“大清明”与“小清明”之分。《闽小纪》说:“闽人以三月为小清明,八月为大清明。”在传承至今的民俗节日中,唯有清明是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在二十四节气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清明节,又名鬼节、冥节、死人节、聪明节、踏青节,现在寒食节又并入其中。寒食节,又叫“禁烟节”、“熟食节”、“冷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期的晋国。这一天,民间禁止生火,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节的习俗主要有3项:禁火、扫墓、郊游。唐宋时期人们所过和所说的“寒食节”,其实是现在所说的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混合。通常说汉代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三天举行,至唐、宋两代改在清明节前一天。寒食与清明只差一天,三日禁火完毕。寒食节是禁火,将冬季保留的火种熄灭;而清明节则是重新钻木取火,所取之火称为“新火”。寒食与清明不仅时间相连,而且主要内容也是相同的——都是祭奠先祖,缅怀前人,这样清明与寒食就连在一起。早在唐代,清明就已成为法定节日。到现在,人们已把清明和寒食并称。唐朝诗人韦庄的诗句描写了清明重新取火的壮观情形: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火出万家烟。
清明,作为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时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草木萌动,生机勃勃,一片清明景象。《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季节。因此,清明不仅是一个富于诗意的节日,也是农事的一个节令。节日与节气不同,节气是时序的标志,华北有:“清明早,立夏迟,谷雨种棉正当时”的农谚;江南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传统。
可见,在农业生产上,清明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节气;而节日则包含着某种风俗和纪念的意义,历来吟唱清明的诗篇特别多。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不用典故,也没有华美艳丽的词藻,而是运用明朗、质朴的语言,描绘出了诗情画意,创造出了一种幽远的意境,给人以美的艺术感受,已成为咏唱清明节的千古名诗。
第二节 历史演变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距今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汉魏之前,清明主要指自然节气,它是与农事活动密切关联的一般节令。后世成为清明重要节俗活动内容的祭祀活动,此时由另一民俗节日承载,这就是寒食节。寒食在清明前两日或一日,禁火冷食、墓祭及巫术性游戏等构成寒食节俗的特殊景观。清明真正成为民俗节日是在唐宋之后。唐宋后,清明具有时令与节日的双重意义,并且其节俗意义日渐增强。
到了后来,寒食节渐渐地被清明节所取代。晚唐、宋以后,禁火冷食的习俗日趋淡化、消衰。到了元代,许多人基本上已不再沿袭此俗了。明清时期,寒食节期间已经不再禁火,也不要求人们寒食。寒食节禁火冷食的习俗,连同寒食节本身,在我国大多数地区慢慢消失了。或者说,寒食节成为清明节的一个部分。民间渐将寒食节的节俗内容与清明合而为一,在现在大多数地区,人们就只知道清明节,而不知“寒食节”为何物了。清明节虽然晚出,但它却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是传统春节节俗的综合与升华。对于祖先的祭祀,中国人向来十分重视,而清明给予了人们缅怀先祖和亲人的机会。春秋战国时期,墓祭风气渐浓。汉代随着儒家学说的流行,宗族生活的扩大,人们因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返本追宗观念日益增强,人们对于祖先魂魄托寄的坟墓愈加重视,上墓祭扫之风转盛。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朝廷颁布诏令,将寒食节行扫墓祭拜之礼,编入“五礼”,朝廷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唐人沿袭前代祭墓风俗,并扩大到整个社会。从唐代开始,朝廷还给官员们归乡扫墓放假,扫墓亦由寒食扩展到清明,唐人已将寒食、清明并称。到了宋代,扫墓多在清明。扫墓作为清明节的重要内容,一直被延续下来,直至明清时期,风气更盛。明清以来,扫墓之风发展到了顶峰。有的人不仅到先祖的坟上焚烧纸钱,而且还做十大碗菜供在坟头上。如果说唐朝寒食与清明并列,清明地位略逊于寒食的话,那么到了宋朝,清明基本上完成了对寒食的置代,除禁火冷食仍为寒食特有外,清明已承担了许多原属于寒食的节俗功能。
清明,在遥远的周代已经开始流行了,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气,历代的诗人词家都有关于清明盛况的描写,自古以来人们在清明节留下了很多习俗。
第三节 清明传说
一、禁火寒食
要谈清明节,须从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在却已经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距冬至105天,也就是距清明不过一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为什么要禁火呢?据历史记载,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君主晋献公非常宠爱他的妃子骊姬,想把君位传给骊姬生养的儿子奚齐,逼得太子申生自杀。申生之异母弟重耳为了保全自己免遭株连,就离开了晋国,流亡在外。晋公子在外流亡了19年,在此期间,随从介子推一直侍奉左右,忠心无二、尽心辅佐。有一次,他们在一座大山里迷了路,几天几夜没吃东西,重耳饿得头昏眼花,再也走不动了。介子推就跑到僻静处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块,用火烤熟送给重耳。重耳接过,狼吞虎咽,片刻即吃了个精光。重耳问:“哪来的肉?还有吗?”介子推把裤腿往上提了提说:“肉从腿上来,公子喜欢吃,臣愿再把这个腿肚割下奉君。”重耳望着介子推的腿,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说:“你这样待我,我将用什么报答你?”介子推说:“我不求公子的报答,但求公子不忘我割肉奉君的一片苦心。你我君臣流亡在外,饱经风霜,深知民间疾苦,望公子多思治国之方,今后能做一个清明的国君。
后来,重耳历经艰辛,回国做了国君,把流亡期间跟随他的人都封赏了,惟独忘记了介子推。有人在重耳面前为介子推叫屈,重耳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可是,几番邀请,介子推坚决不来,重耳只好亲自去请。谁知,介子推不愿见他,竟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此山山高路险,草木丛生,怪石树立,躲藏其中,无异于大海捞针,搜来搜去连个影子也没见。这时,有人献计说,介子推是个孝子,若放火烧山,他定会背着老母出来。重耳听后觉得有理,就下令火烧绵山。顿时,满山通明,烟云遮天。可是介子推终未出来。等火熄后,只见介子推背着老母靠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死去了。重耳望着介子推的尸体放声大哭起来,突然发现介子推的脊梁堵着柳树树洞,洞里有件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一片衣襟,上有几行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愿政清明复清明。重耳看罢,将血书藏于袖中,决定把绵山封给介子推,称为“介山”。还规定每年到了介子推被烧死的那天(清明前夕),全国都要禁止烟火,家家吃寒食,这就是清明寒食的由来。
而晋文公回到宫中后,感慨万分,常把血书带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他执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生活的安定幸福,使老百姓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节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不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其实,历史上虽然确有介子推其人,但寒食节的真正起源却是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即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工具钻木取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在禁火之时,由于旧火和新火不相接,人们自然就会准备一些食物,以供改火时食用,这样慢慢地就成了固定的冷食风俗。随着时间的推移,才与介子推的传说联系了起来,成了寒食节。后来寒食节的影响消失了,寒食节的习俗被保存在了清明节中。
二、清明插柳
清明节春风徐徐,绿树成荫,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每个人头上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都要插柳枝。关于这一习俗的由来,有个传说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柳永是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的创始人。据说其私生活比较放荡,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惜其文采,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
但因为生活毫无节制,不符合封建传统,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虽中过进士最后却于襄阳贫困而亡,他的墓葬费用都是由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的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清明节插柳的习俗。其实这个习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人们踏青游玩归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典章的记载,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免疾疫有关。春节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摇摇柳枝了。
知识小百科
清明佳节,民间还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说。可见,过去戴柳也是清明习俗之一。在南方一些地区,清明前还要把井沟搞得干干净净,并在井边插上杨柳条。“井井有条”这一成语据说就是从这里来的。
晋文公重耳离开绵山时,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
晋文公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四节 清明习俗
一、扫墓
墓前祭祀祖先,谓之祭墓,或称扫墓。清明活动中最具特征的是祭祖扫墓,祭祖扫墓是清明节俗的中心。一到清明,人们就忙着上坟祭扫,湖北民谚有“三月清明雨纷纷,家家户户上祖坟”。无论城郊还是乡村,清明祭祖扫墓都显得出奇的热闹。为什么每年清明要扫墓呢?这大概是因为惊蛰、春分已过,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坟茔,有没有狐兔在穿穴打洞?会不会因雨季的来临而产生塌陷?所以就有必要去看看,一方面清除杂草,整修树枝,给坟上添几锨新土;另一方面准备一些祭品,烧几张纸钱,给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个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之情。
扫墓祭祖是我国古代一种相沿已久的传统习俗。在先秦时期已有祭墓活动,但并未限定在寒食、清明之际。汉魏时上坟之礼已经得到重视,但当时并未成为正式礼仪。到了唐朝扫墓才固定在清明举行,唐明皇在开元二十年(732年)发布过一道命令: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世相传,已成习俗,应该允许,使之永为常式。到了宋代,大家皆以清明日拜扫,京都人士都倾城出郊,四野如市。
因而,清明节一直流传至今,成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祖先墓地不仅是生命之根,同时也是情感之结。在传统社会里,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牵挂着乡里庐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因此,上坟祭扫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挂纸烧钱;一是培修坟墓。修整坟墓,培添新土,清除杂草,是清明扫墓的又一活动。在雨水到来前的春秋战国季,人们借清明祭祀的时机,对坟墓进行清整,既保全了先人,又尽了孝心。民间也有一套自发形成的习俗压力,“清明不祭祖,死了变猪狗”的俗谚,正是对试图不履行祭祖义务的人的告诫。清明处在生产旺盛的季节,人们一方面感念祖先亲人的恩惠,同时以培土、展墓等形式显示后代的兴旺。民间有“有后人,挂清明,无后人,一光坟”的说法,故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广为流传。祖先在坟墓里安住,关系到子孙的繁荣,子孙的兴旺又能保证祖先的安宁与香火的延续,这是一种“互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