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踏青
清明节的另一种习俗是踏青。踏青,古时叫春游、探春、寻春。阳春三月,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于花草返青的春季,结伴到郊外原野远足踏青,并进行各种游戏以及蹴鞠、荡秋千、放风筝等活动,不失为人间一大美事。
我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远在先秦时就已形成,也有说始于魏晋。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至唐宋尤盛。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踏青,最早的源头应是古之游春之俗。三月清明,春暖花开,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古代二月二、三月三也有踏青之俗。“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记述的就是唐人踏青盛景。清明前后风和日丽,春光明媚,草木返青,万物萌生,充满朝气。古代每逢这一天,人们就聚亲约友,扶老携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踏青,然后围坐野宴,日落而归。
说到踏青,还有一个笑话:据说过去有个老秀才,趁着清明也出城踏青游玩。由于他长期待在城里吃闲饭,因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把遍地的麦苗当成韭菜,还说乡下人心狠,菜价太高。这些话恰巧被正在地里劳动的老农听见了,便出口成章编了一首顺口溜:“城里来了老秀才,竟把麦苗当韭菜,与其活着吃闲饭,不如早日进棺材。”那老秀才听了,羞得满面通红,赶快溜走了。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古诗中云:“踏青侣伴过南塘,二月春风夹路香。蜂蝶紧随衣袖舞,田野十里菜花黄。”描述的就是清明节亲近自然、踏青春游的民俗风情。踏青习俗中,最引人注目的要属插柳与栽柳了。
三、插柳
寒食折柳、插柳历史悠久。插柳戴柳,是古时候清明节期间一项与踏青、扫墓相联系的风俗活动。插柳,或插于房檐,或插于轿乘,或插于儿童的衣襟;戴柳,或戴于妇女头上,或把柳枝做成圈戴于头上。插柳戴柳之俗可能与柳树的强大生命力有关,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树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植物,随便插在哪里,随便插在什么地方,它都能成活下来并生长得很快。
可能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人们才觉得柳树有灵,再加上柳枝柔软便于插戴,所以形成插柳戴柳之俗。另外一种说法是,此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 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
还有一种影响较大的说法是,中国人将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看作是三大鬼节。清明节正是百鬼出没频繁、索讨多多的时节。受佛教的影响,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渡众生,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灾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就有“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的记载。既然是鬼节,正好又赶上柳条抽芽时节,何不在清明之时插挂杨柳,佩戴柳枝以辟灾驱邪呢?
同时,汉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折柳相送的风俗,《诗经》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本是柔弱迎风招展的样子,后来人们理解为依依恋人。因之,离别赠柳就表示,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灞陵折柳的风俗更是充满了汉民族特色的优美送别。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10里,一步一柳,汉时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再一种解释说:送行之人,不折他枝而必折柳,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希望亲朋好友到新的岗位,能够很快的生根发芽,安居乐业,好像柳枝之随地可活一样,赠柳则是一份美好的祝愿。隋朝有一首《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可见古人对这青青的柳枝寄托了多少希望。后来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之俗盛行不衰。因“柳”与“留”谐音,临行送别,折柳相赠,亦表示挽留之意。
四、植树
古代清明节还有插柳植树的活动,古诗里就有“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三月天”的句子。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风俗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做“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种树能够调节气候,改良土壤,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好事。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放风筝
清明时节,风和日丽,春风正盛,人们在踏青郊游时,放风筝是不可缺少的活动内容。因此,每逢清明节前后,人们常常笑逐颜开地奔跑于绿油油的田野上,各式各样的风筝在蓝天上飘动,每根银线都牵动着一颗“童心”和欢乐。风筝,是我国古代的一项发明,北方叫木鸢、纸鸢;南方叫鹞子。最早的风筝是用木头做的,叫“木鸢”。大约在西汉时期,木鸢改用竹子和丝绸来制作,后又改用纸张,于是“木鸢”也就改名叫了“纸鸢”。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风筝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它与耍狮子、赛龙舟、舞龙等一样,是我国人民特有的喜庆习俗。它的发明创造,凝聚了我们民族数千年的智慧。风筝的出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最初的风筝主要是用来传递信息,作为军事武器和科学研究用的。据《事物纪原》记载,公元190年,汉将韩信攻敌城时,便用纸鸢测定距离。南朝梁武帝时期,爆发了著名的“侯景之乱”,在侯景围攻台城的紧急时刻,有人就做纸鸢携带文书放出,告急求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