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海中的“墨”,是这样解释的:会意兼形声。从土,从黑,黑亦声。本义:书画所用的黑色颜料,用松烟等原料制成。
墨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不仅是一种必不可缺的书写用品,更是举世无双的文化艺术品。墨的产生和发展堪称历史悠久,并且和中华传统文化和艺术紧密相连。墨在发展的历史中逐步演变为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品,有乌金、墨丸、松丸、麋丸、龙宾、龙香剂、松滋侯等雅称,是中国传统文化浩瀚海洋中的奇珍,具有历史、文物和艺术价值。借助于这种独创的材料,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墨的世界内涵丰富。古人曾云:“有佳墨,犹如名将之有良马。”由于墨的使用面相对狭窄,且属于消耗物品,所以,流传后世的很少,其中著名的古玩墨均被收入墨谱,历来是藏家青睐、追寻和珍爱的对象。作为中华文化符号之一的墨,值得广大青少年去深入了解。
知识小百科
墨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常常被文人雅士所赞扬,因而被赋予很多雅致的别称,我们不妨在这些佳句中体味墨的韵味。
玄圭“急磨玄圭染霜纸,撼落花须浮砚水。”(宋,杨万里《春兴》)
玄玉“玄玉初成敢轻用,万里豹囊曾入贡。”(明,高启《赠卖墨陶叟》)
玄珠“万灶玄珠一唾轻,客卿新以玉泉名。”(金,元好问《赋南中杨生玉泉墨》)
陈玄“赖石陈玄典籍传,肯教边腹擅便便。”(宋,庄季裕《鸡肋篇》)
乌丸“秦郎百好居第一,乌丸如漆姿如石。”(宋,陈师道《古墨行》)
乌玉玦“近者唐夫子,速致乌玉玦。”(宋,苏轼《孙莘老寄墨》)
松烟“往逢醉许在长安,蛮溪大砚磨松烟。”(宋,黄庭坚《答王道济寺正观许道宁山水图》
松液“要与陶泓作佳传,老磨松液写《黄庭》”(元,宋无《端石砚》)
松煤“山中老僧忧石泐,印之以纸磨松煤”(宋,欧阳修《石篆》)
松腴“苍鼠奋须饮松腴,剡藤玉版开雪肌。”(宋,苏轼《六观堂老人草书》)
麝煤“蜀纸麝煤添笔媚,越瓯犀液发茶香。”(唐,韩偓《横塘》)
珍煤“贵价市珍煤,风前试寒泓。”(宋,文同《谢杨侍读惠端溪紫石砚》)
灶煤“瓦池研灶煤,苇管书柿叶。”(宋,苏轼《孙莘老寄墨》)
书煤“引书煤而黯黯,入文亩而休休。”(唐,薛涛《四友赞》)
黑蛟“绿蚁滟樽芳酝热,黑蛟落纸草书颠。”(宋,陆游《醉书山亭壁》)
翠饼“何以墨潘穿破褐,琅琅翠饼敲云笏。”(宋,苏轼《赠潘谷》
龙宾“龙宾十二吾何用,不意龙文入吾手。”(元,泰不华《桐花烟为吴国良赋》)
第一节墨的起源与发展
在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当中,笔和墨是出现最早、使用历史最长的。而远在毛笔出现之前,墨已经被我们的祖先用来作为着色的材料了。因此,墨应该在这四兄弟中排行老大。
由于历史久远,墨出现的确切年代已经不能为我们所知。凭借有限的而且是间接的出土文物,以及古代文献中的一些记载,我们才可以对墨的起源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关于墨的起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采用陶宗仪的观点。陶宗仪是元末明初的文学家,他在《南村辍耕录》中写道:“上古无墨,竹梃点漆而书。中古方以石磨汁,或云是延安石液。至魏晋时,始有墨丸,乃漆烟松煤夹和为之。”
明末麻三衡的《墨志》中,开篇就提到了中国墨的久远历史:“古人灼龟,先以墨画龟,兆顺食墨乃吉。”事实真的如此吗?似乎并不准确。从上古时代的划分来说,通常指夏商周三代,虽然这三代的文字多记载于金石,如何能断言无墨·文中的“竹梃点漆而书”既否定了毛笔,也错误地论断了墨。从考古发现的历代竹简考证,战国时代的竹简都是用毛笔蘸墨写成的,并没有发现用漆来书写的竹简。再交叉印证于其他文献,《仪礼》注解中说:“墨车,漆车也。”“墨车漆之正墨无文饰,大夫所乘也。”由此可见,古人的“漆”和“墨”字是通用的,漆即是墨,而“漆”字又可用动词,如“墨车漆之正墨无文饰”中的“漆”字,因而“漆书”用以区别“刻书”,而不是名词。至于陶氏的“中古方以石磨汁,或云是延安石液”更是自相矛盾,延安石液即是石油,宋代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证明使用石油烧烟制墨,其质甚佳。说明陶宗仪的“以石磨汁”是根本没有弄清楚石液的由来,不足为据。
那么,墨的真正起源究竟如何呢?追溯墨的起源,可从天然墨和人工墨说起。
墨是一种碳素颜料。中国墨起源于何时,说法众多,但据我国出土文物的发掘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已开始把天然墨用于美术装饰了。198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中,发现了原始古砚,砚台旁有黑色颜料数块,为天然颜料氧化锰,是为原始天然墨料。姜寨遗址属仰韶文化初期,距今已有6000年历史。1982年,在甘肃秦安县大地湾新石器遗址的考古研究中发现,地面两个人形和两只动物的绘画为炭黑绘制。这意味着中华先民在探索早期墨料的应用上,时间可上溯至距今6000到10000年。
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土的商代甲骨中除大量镌刻的文字外,还发现有朱书和墨书的痕迹。经过化验,红色是朱砂,黑色是碳素单质(即今墨的主要原料)。依据文献,上古之墨用途主要有3种:一是墨刑,即在罪犯面上用墨刺字,后世称“黥面”;二是墨绳,建筑上以墨线定曲直;三是墨龟,巫师用墨画在龟甲兽骨上,以火灼烧,视其裂痕,以定吉凶。这些说明商代用墨已经很普遍。
西周是天然墨与人造墨并用的时期。西周初年,我国出现了最早的竹、木简书,其字迹均用笔墨书写而成。战国时,已开始用墨在帛上书写绘画的先例。明罗欣《物原》中说:“刑夷作墨,史籀始墨书于帛。”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通常在竹简、木简上以笔墨记事,但也出现了早期的帛书。遗憾的是,丝织品极难保存,俗谚云:“陈丝烂如草,陈布贵如宝。”迄今为止,考古仅见战国帛书一件。该笔书墨迹,现珍藏于美国藏于华盛顿赛克勒美术馆。值得庆幸的是,战国简牍则发现较多。许多简牍文字帛书于1942年由湖南长沙战国楚墓中出土,长38.7厘米,宽47厘米,全文900余字,为均为笔墨书写,墨迹至今清晰,显见当时制墨水准已不低。有趣的是,1954年,在考古挖掘长沙杨家湾战国墓葬时,除了72枚竹简外,还发现了一只竹筐,盛着满满一筐黑色墨块,这便是中国考古史上著名的“战国古墨”。
东汉时,墨的制作有了较大的进步。不但有体积较大的墨出现,还出现了模制墨。197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西郊刘家渠出土了东汉松塔形墨。此墨高6.3厘米、长3.1厘米,为松烟墨,系用墨模压制成锭,外皮有皱纹,墨质坚实。墨模制墨,在我国制墨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汉代,人工墨品多起来。官府设制墨作坊,有专人管理。其时墨原料取自松烟,是用手捏合而成。到东汉时发明了墨模,墨质坚实,墨的形式趋于规整,从小圆块改进成墨锭,它经压模、出模等工序制成,可以直接用手拿着研磨。
汉代的墨很珍贵,据东汉应劭《汉官仪》记载:“尚书令、仆、丞、郎,月赐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陕西省千阳县,靠近终南山,其山油松甚多,用来烧制成墨的烟料,极为有名。三国时,制墨业进一步发展。魏有韦诞、晋有张金,均为制墨名家。三国魏人韦诞(字仲将),工书法,善制墨,所制“仲将墨”被史书记载。经过石墨和松烟墨并行的时期,自魏晋以后,松烟墨完全取代了天然的石墨,且出现了名贵松烟。
隋唐时代,制墨更加受到重视,政府设官办厂,其中,墨官最著名者为祖敏,制墨之妙名闻天下。产地也由前代的扶风、隃糜、延州扩展到易水和潞州,这些地方不但产松,而且所产之松皆很名贵,为制造上等墨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唐代制墨中已有多种颜色。《唐书·韦述传》载,韦述家藏书宏富,全都都经他亲自校点,“黄墨精谨,内秘书不逮也。”黄墨,是用雌黄研细加胶合制的墨,多用于修改文稿或者点校图书。朱墨更是被当时徽州居民制墨家传户习,广泛使用,它是用朱砂研细加胶而成,但容易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