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壁画中还绘有诸如日常起居、豪宅农舍、求医问药、学校教育、刑罚监牢等。如第156窟的“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和“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第85窟南壁“法华经变”中的庭院、第321窟南壁“宝雨经变”中的大杂院、第9窟西壁“楞伽经变”中的病坊,第98窟东壁“摩诘经变”中的学堂以及第45窟南壁“观音经变”中的牢狱,都为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形象资料。特别是“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表现了唐大中二年(848年)敦煌大族张议潮率众起义,赶走吐蕃在敦煌的统治,收复河西,唐中央政府授张议潮河西十一州节度使之后,张议潮统军出行的场面;而“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则表现了张议潮夫人宋氏春游出行的场面。这两幅真实反映历史史实的壁画,为我们更好地解读晚唐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五、文娱的壁画
莫高窟壁画中关于音乐题材的画面也有很多,绘有众多的乐队、乐伎及乐器。据统计,不同类型的乐队数量多达500余组,吹、打、拉、弹各类乐器40余种、4500多件。丰富的音乐图像资料,展现了近千年连续不断的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变化的面貌。
有歌必有舞,莫高窟的壁画中,凡是音乐题材的,几乎都有舞蹈形象。其中,有反映人间社会生活、风俗习尚的舞乐场面和舞蹈形象,如西域乐舞、民间宴饮和嫁娶乐舞;有经变中反映宫廷和贵族燕乐歌舞的场景;有天宫仙界的舞蹈形象,如飞天的舞蹈形象、供养伎乐等。由于舞蹈艺术是无法保留的时空艺术,而古代的舞蹈形象,我们现代人已知之甚少,但就莫高窟而言,堪称“舞蹈艺术的博物馆”。因为通过壁画,它保存了无数高超的舞蹈艺术形象,代表了各个时代舞蹈发展的面貌及其发展的历程。
莫高窟壁画中还出现了许多属于古代体育属性的画面。这些古代体育活动,有的是为了生产,有的是为了练习各种军事技能,有的则是节日民俗或宗教祭祀场合的表演和比赛,诸如毬戏、博弈、水嬉、角力、武术、骑射、举重、技巧、游戏等等,在壁画中都有精彩的呈现。在第61窟南、西、北壁下部连续绘制的佛传故事画中,描绘了悉达多太子成佛前进行的诸如射箭、举象、举钟、马技、相扑、弈棋、练剑、习武等强身健体的活动。另外,在其他“经变”故事画中,还有弈棋、嬉水(游泳)、叠罗汉、倒立、下腰、武术、修禅、气功等图像。这些从佛教修为中分化出来的活动,其内容和形式经过演变发展,逐步形成古代体育活动的一种形态。因此,莫高窟壁画中保存的古代体育形象,是研究中国体育史不可多得的形象资料。
六、飞天
莫高窟的壁画中,还有一类形象非常引人注目,且最受人们的偏爱,她们美丽异常,曼妙异常,灵动异常,她们,就是飞天。
在佛教中,飞天是指乾闼婆和紧那罗。乾闼婆的任务是在佛国里散发香气,为佛奉献鲜花、提供宝物,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而紧那罗的任务是在佛国里奏乐、歌舞,但不能飞翔于云霄。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相混合,男女不分,职能不分,合为一体,遂变为飞天。
早期的飞天是全裸的,且多为男身形象。如北魏时期的第257窟内,绘有全身一丝不挂的裸体飞天;西魏时期的第285窟内,绘有两身裸体飞天,造型完美,尤其东侧的女童形飞天,成为莫高窟最完美的裸体飞天;北周时期的各个洞窟内,绘有裸体飞天竟多达13身之多。此后,裸体飞天迅速消失。隋代的飞天正处在融合、探索、创新的时期,主要表现为身材修长,比例适度,腰肢柔软。而到了唐代,飞天已完成了中外吸收、融合的历程,完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达到了艺术的顶峰;同时,也已彻底演变成娇媚多姿的女身形象。
在唐代洞窟的四壁上,处处可见漫天飞舞的美丽飞天。她们不长翅膀,不生羽毛,借助云彩却不依靠云彩,而是凭借着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她们有着婀娜苗条的身体,有着飘逸飞扬的长带,有着柔美娇俏的姿态。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作诗赞美仙子道:“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这四句诗如果用来形容飞天,亦是再贴切不过的了。的确,那迎风摆动的衣裙,那飘飘翻卷的彩带,使得飞天飞得是多么的轻盈巧妙、潇洒自如、妩媚动人啊!
在无边无际的茫茫宇宙中,飞天在飘舞。每当佛在讲经说法时,众飞天就手捧笙、管、箫、笛等多种乐器,在佛祖周围弹奏演唱,凌空起舞,随乐散花。她们有的手捧莲蕾,直冲云霄;有的手托花盘,横空飘游;有的俯冲下来,势若流星;有的脚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挥臂,腾空而上;有的穿过重楼高阁,宛如游龙;有的则随风漫卷,悠然自得……画家们用自己那独特的蜿蜒曲折的长线、舒展和谐的意趣,呈献给人们一个优美而空灵的世界。
知识小百科
你知道在飞天壁画中,最著名的是哪一幅吗?
在多姿多彩、神采飞扬的飞天壁画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第112窟的“反弹琵琶伎乐图”了。壁画描绘了伎乐天神随着仙乐翩翩起舞,神态悠闲雍容,落落大方;她手持琵琶,半裸上身,飘舞的裙裾犹如游龙惊凤,摇曳生姿,项饰臂钏则在飞动中叮当作响,饶有清韵。突然,她一举足一顿地一旋身,使出了“反弹琵琶”的绝技!时间仿佛就在这极富动感的霎那间被定格了,令人叹为观止!
伎乐天神的人物造型丰腴饱满,线条明快,流畅飞动,一气呵成,有“吴带当风”的韵致,体现了唐代佛教绘画民族化的特色。壁画敷彩以石绿、赭黄、铅白为主,使整个画面显得更加典雅、妩媚,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在现在的敦煌市中心的街心广场,屹立着一座醒目的“反弹琵琶”的飞天雕塑,就是取材于上述的“反弹琵琶”的伎乐飞天像而创作的。此雕塑立于1998年,飞天仪态端庄,面带微笑,俯瞰众生,置琵琶于脑后,左腿独立,右腿上蜷,裸露着柔嫩的双足,展身向右,且奏且舞。此雕像现已成为敦煌市的城标,正向世人昭示着这里曾经拥有的丰厚的艺术文化与独特的神韵风采。
第五节莫高窟的破坏与保护
莫高窟在隋唐走过了自己的鼎盛期,随后便逐渐衰落下去,在元代以后,更是鲜为人知,几百年里基本保存了原貌。但自20世纪初藏经洞被发现后,旋即吸引了许多西方的考古学家和探险者,他们或以极其低廉的价格或者直接掠夺,获得了莫高窟大量的珍贵典籍以及塑像、壁画等,严重破坏了莫高窟艺术珍品的完整性。
一、藏经洞的发现
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为了将已被遗弃许久的部分洞窟改建为道观,而对莫高窟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扫。当他在为第16窟清除淤沙时,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有一个小门。王圆箓打开小门后,眼前赫然出现了一个长宽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窟室内,墙壁上绘有菩提树、比丘尼等的图像,中间又有一座禅床式的低坛,上塑一位高僧的坐像。更为重要的是,室内堆放着大量的文物,内容丰富,价值极高,是从4世纪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经卷以及各种纸画、绢画、刺绣等,共计5万余件。这个方形窟室,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著名的“藏经洞”。
从藏经洞洞中出土的文书来看,最晚的写于北宋年间,且不见西夏文字,因此可以推断藏经洞是在大约11世纪时,莫高窟的僧人们为了躲避西夏的军队,在准备逃难时而封闭的。
莫高窟藏经洞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非常重大的发现,其出土文书多为写本,少量为刻本,汉文书写的约占六分之五,其他则为古代藏文、梵文、齐卢文、粟特文、和阗文、回鹘文、龟兹文等。文书内容主要是佛经,此外还有道经、儒家经典、小说、诗赋、史籍、地籍、账册、历本、契据、信札、状牒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绝本。这些文物对于研究中国和中亚地区的历史,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科学价值。由藏经洞,还专门衍生出以研究藏经洞文书和敦煌石窟艺术为主的学科——敦煌学。敦煌学经过近百年的研究,不仅在学术、艺术、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敦煌艺术之美、文化内蕴之丰富以及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二、莫高窟的“被掠夺史”
20世纪初,莫高窟藏经洞的被发现,震惊了世界,而莫高窟也由此进入了多灾多难的被破坏、被掠夺的历史时期。
1907年,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来到了敦煌莫高窟。最终,他只用了200两银子,便换取了24箱文物写本和5箱其他艺术品。1914年,斯坦因再次来到莫高窟,又以500两银子购得了570段敦煌文献。这些藏品后来大都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和印度的一些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现拥有与敦煌相关的藏品将近1万4千件,是世界上收藏敦煌文物最多的地方。
1908年,精通汉学的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在得知莫高窟发现古代写本后,立即赶到敦煌。他在洞中拣选了三个星期,最终以600两银子获取了1万多件敦煌文书。后来这些文物大都入藏法国国立图书馆。
1914年,俄罗斯佛学家鄂登堡对已经搬空了的藏经洞又进行了挖掘,获得了1万多件文物碎片,目前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
当初,王圆箓在发现藏经洞时,便已将一部分文物藏了起来,他除了将一部分卖给斯坦因以外,其他的也都在1911年和1912年卖给了日本的探险家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
1909年,甘肃布政使何彦升负责押运藏经洞文献进京时,不仅沿途散失了不少,而且到了北京后,何彦升及其亲友们又攫取了一些。于是,当初发现的5万多件藏经洞文献,最终只剩下了8757件入藏京师图书馆,现均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近代,除了藏经洞的文物受到瓜分以外,莫高窟的壁画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目前所有唐宋时期的壁画均已不在敦煌。
道士王圆箓当初为了打通部分洞窟,毁坏了不少精美的壁画。
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与哈佛大学的兰登·华尔纳,先后来到敦煌莫高窟,利用胶布粘取了大批有价值的壁画,有时甚至只揭取壁画中的一小块图像,严重损害了壁画的完整性。
1922年,莫高窟曾一度关押了数百名俄罗斯沙皇军队士兵,他们在洞窟中烟熏火燎,胡涂乱抹,对壁画的破坏很大。
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
三、莫高窟的保护
早在20世纪初,当莫高窟文献刚刚遭到破坏和掠夺并流入国外时,就有罗振玉、王国维、刘半农等国学大家在北京、伦敦、巴黎等地收集、抄录壁画和文本,对其进行“抢救式”保护,但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单薄的,基本阻止不了珍贵文献的丢失与外流。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采取了有效的积极的措施,对莫高窟进行了真正的保护。1943年,政府将莫高窟收归国有,设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由当时著名画家常书鸿任所长,对敦煌诸石窟进行系统性的保护、修复和研究工作。几十年的辛勤工作,常书鸿组织专家修复了大量的壁画,搜集整理了大批的流散文物,组织撰写了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并多次举办大型展览,出版画册,为研究和保护莫高窟及其艺术珍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到1966年之前,莫高窟已加固了约400个洞窟,抢修了5座唐宋木构窟檐,并将周边10余平方公里划定为保护范围。
1984年,政府进一步将研究所升格为敦煌研究院,不但充实了科技力量,开展了治沙工程,还积极利用数字化技术和其他技术来加强保护工作。这一时期,实施“整体、综合、科学”六字的保护方针,增加了敦煌文献的研究,拓宽了敦煌石窟的研究领域,不仅继续深入研究佛教的内容和艺术,而且研究了石窟的时代、历史以及壁画中有关社会文化与艺术的各种专题。此外,还专门建立了博物馆(即陈列中心),石窟亦开始对外开放,与国内外进行了广泛而又密切的学术交流,刊布了一大批研究成果等等。
新的时代,新的机构,新的工作方针,新的保护政策,令古老的莫高窟焕发了勃勃生机,令精美的艺术珍品更加的璀璨夺目,亦令灿烂辉煌的艺术光芒永远闪耀在世界的东方!
知识小百科
敦煌莫高窟享誉全世界,能够身临其境,亲自参观、领略莫高窟丰富的艺术珍品并体会其无穷的艺术魅力,将是一件幸事。那么,你知道旅游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吗?
第一,敦煌的气候属于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全年干燥少雨,昼夜温差极大;此外,还有干热风和黑沙暴两大自然灾害,应早作准备与防备。每年的最佳旅游时间,在5月份至10月份。
第二,由于各种相机的闪光灯对文物均有非常大的破坏力,所以在进莫高窟参观之前,不能把相机、DV机等带入!
第三,为了保护壁画,在莫高窟内参观时,只能用手电筒进行观看,可以自备一个三节电池的手电筒。
第四,由于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会对壁画产生潜在性的破坏,因此近年来,对日常的参观人数也作了相应的限制。我们在参观时,应自觉听从并配合相关管理人员及导游的调度与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