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民造城运动
农民造城运动最典型的莫过于苍南“农民造龙港城”。龙港偏于浙南一隅,最初仅有5个小渔村、5000多人,1983年龙港建镇初期,国家和省里并没有一分钱的投资。改革开放初期,龙港农民开始自发集聚进镇居住和经商办企业,本着自理口粮进城、自建住宅落户、自办企业发展的“三自”原则,到1986年底就有2万多农民进镇落户,新办企业300多家,龙港镇开始初见规模。之后随着城镇工业经济发展推动,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龙港又率先推出了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户籍制度和股份合作企业制度,逐步建起了一座新兴的工贸港口城镇。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龙港镇经济总量占了整个苍南县的40%左右,并被授予了温州市和浙江省的经济强镇、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可持续发展中国小城镇”试点镇、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小城镇示范镇、国家星火计划密集区等一系列称号,被誉为“中国农民自费造城的样板”。
横店镇也是一个典型例子。这个改革开放前落后贫穷的农村之所以成为全国有名的富裕镇,完全得益于横店集团发展。横店集团的最初发展,起因于1975年供销社停止收购蚕茧,致使横店农民1000多担蚕茧积压。为避免损失,由后来任总裁的徐文荣领头筹资2000元办起了横店丝厂。之后以丝厂为载体,逐步发展出了轻纺集团。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企业把触角伸向了磁性材料、机电和化工等行业,由此兴旺发达,工业产值当时一直以70%以上的年均速度递增。而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一开始就承担起了交通、水电、城建等设施改造的责任,而这些原本应该是政府提供的社会公共产品。
企业从引进和留住科技人才客户等目的出发,随之而来自觉地把“办社会”和城镇建设列为企业发展的战略工程。从办教育、建医院、发展社会事业,到建设影视旅游业和商业区,以小城镇为中心逐步把建成区扩大到了12平方公里的一个小城镇,一座工业新城拔地而起,成了闻名的“江南一镇”。
有学者称,龙港镇这种依靠市场机制、由农民集资兴建而发展起来的模式,是自下而上民间推动、农村工业化推动城镇化模式的代表,在浙江经济发展模式中具有典型意义。进镇务工、兴办企业的原先大多数是农民,农民是推进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力量。
经过改革开放前期10多年的努力发展,浙江农村的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全省涌现出了一大批诸如轻纺城、小商品城、五金城、电器城、服装城、香菇城等具有浓厚农村工业化特色、工贸结合的小城镇。
(四)城市化战略奔腾欲出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函数,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迅猛提高,城市化水平亦随之提高,这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到了1997年,也就是浙江正式提出城市化战略的前一年,有学者称,浙江已进入城市化发展最快的中期阶段。这一年,全省共有设市城市35个,其中,特大城市1个、大城市2个、中等城市6个、建制镇965个,城镇人口已达1474万人,城市化水平已上升到33.5%,比改革开放前提高了约20个百分点。当时,笔者利用1997年数据进行估算,得出城镇经济已占浙江经济总量约70%的结论。当时从空间格局的角度分析,浙江经济已形成以下三个重要特点。
1.形成了以城镇经济为主的发展路子
浙江经济发展路子已经从农村工业化为主,转变为以城市经济为主。在21世纪初期的发展中,城镇经济将是浙江经济的主体。也就是说,农村工业化导致了村落和村落式的镇的嬗变。这些村镇虽然还处于农村地区的包围之中(其实所有的城市都处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包围之中),但在产业、人口分布和景观三个方面,已经不完全是农村的特征,而具有明显的都市化特征,成长为城镇经济。由于农村工业在浙江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亦已导致浙江经济发展路子的根本性的转变,从而对浙江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都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浙江绝大多数人口的居住、生活和工作方式,沿袭了几千年的文化习俗和价值取向等,都已经在发生着、或将要发生重大的变化。
2.形成了以城市为基本内核的区域集聚格局
一些县级城市和县以下建制镇的发展活力和生产要素集聚能力,远远大于总体平均水平,由此形成了一些对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大带动力的区域生产要素集聚点。这些新的生产要素集聚点已经成为一定区域内的增长中心,对其所处区域发展具有较大的带动作用。这样,在杭宁温等原有中心城市发展活力有所增强的状况下,浙江又形成了若干个新的区域增长中心,这些新的区域增长中心与原有的中心城市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持续地推动着浙江从以农村工业化为主,转为以城镇经济为主。改革开放前20年,从空间角度看,浙江经济可以认为是一种分散化的发展,然而正是由于这种分散化的发展,导致形成了一大批生产要素集聚点,在这个环杭州湾地区、浙江平原和温台沿海地带,人口总量3000多万、4万多平方公里的空间内,数十个到上百个、大中小有机结合、以城镇为主体的经济集聚点的快速发展,成为各个区块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核。
3.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极化格局
多个地区同时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亦即所谓的多极化,是浙江经济总体高速发展的一个基本因素。浙江与江苏、广东不同的是,在浙江,大致有3/4的县及县以上行政区域,都保持着持续的快速发展态势,而江苏和广东的这个比重不会超过1/2。同时这些快速发展的区域,主要位于环杭州湾、浙中盆地和温台沿海地带。
三、率先实施城市化战略
1998年夏天,中共浙江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初稿,第一次写入了关于实施城市化战略的提法。这不仅在中国各个省区中没有先例,也是当时中央所未曾有过的。由于当时省里一些领导觉得不太好把握,因此在这一年11月份的征求意见稿中,没有出现这一提法。
但就在此之后一个多月的12月18日,在中共浙江省九届十四次全会通过、向第十次党代会提交的工作报告中,却出现了“不失时机地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提法,深刻反映了中共浙江省委在经济发展战略上的又一次重大思想突破。
(一)“我想重点抓一下城市化问题”
1998年9月,新任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来到浙江后,立即深入基层,展开了旋风般的调查研究。随着调查的深入,张德江感觉到浙江正面临着加快经济社会转型的紧迫要求。
这年11月12日,一份研究报告令张德江眼前一亮。这是原浙江省计经委与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主办的一份刊物,在1998年11月2日的第53期上,发表了时任省计经委副主任刘亭,与其同事金新仁合作的研究报告:《城市化:我国跨世纪发展战略选择》。报告指出,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城市化的重要意义,推进城市化进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促进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举措,是发展第三产业的首要前提,是培育知识经济的基础环节。这份报告提出,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城市化战略,要着力消除城市化的体制障碍,要抓好城市化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这篇报告最后提出,结合浙江实际,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张德江随即在这篇报告上作出如下批示:
“推进城市化进程,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破口。文中的观点很有道理。我省应顺势应时,加快城市化进程,为在下一轮竞争中取得主动”写好上述这段话后,张书记意犹未尽,又提笔写道:“另:我想重点抓一下城市化问题。此事重大,请认真对待。”
浙江实施城市化战略终于出现重大转机。1998年12月22日,张德江向中共浙江省委第十次党代会上作工作报告,城市化成为浙江新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浙江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明确提出实施城市化战略的省份。
而在中央这边,一直到2000年10月,也就是近两年后,才在中共“十五大建议”中,提出“逐步推进城镇化”;到2002年11月,才提出“加快城镇化进程”。
对于浙江来说,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城市化,是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突破,是浙江现代化道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进展。
——进一步融入现代发展轨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浙江是通过回归传统,开始实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在发展战略上,第一次具有重大突破意义的是实行外向型战略,第二次具有重大突破意义的就是实施城市化战略,浙江从此走上了被世界发达国家所证明的成功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更加符合浙江实际。浙江的实际是人多地少、城市发展滞后、微观经济具有很强的发展城市化的内在需求。两届中共浙江省委主要领导共同努力,特别是在张德江书记直接推动下,审时度势,冲破思想上的自我思维定势,开始真正重视和推进城市化进程。
——强化了具有浙江特色的发展路子。1998年对于浙江发展方式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在此以前,浙江的发展思路以及一些重大方针政策,基本都是在中央大政方针和全面部署的框架内提出推进的,与绝大多数的中国省份没有太大区别,城市化战略则是浙江在没有中央明确部署下,率先提出来的。当然此前,浙江也有相当多的独特做法,但影响都小于城市化,且通常都比较低调,鲜为外人所知,而这一次,浙江则是高调提出,大力推进,行为方式也发生了明显转变。
(二)城市化风起云涌
僵局终于打破,城市化浪潮在浙江大地迅速涌动,全省上下形成了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合力。
根据浙江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1999年4月,省政府召开常务会议,专题讨论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问题。会议强调,要把推进城市化进程作为贯彻“强化基础、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再创优势”这一经济工作总方针来抓,走出一条浙江特色的城市化路子。随后,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城市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以及城市化研讨会,专门成立了推进城市化工作协调指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1999年10月,浙江省建设厅编制的《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获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第一个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同年,《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纲要》发布。
2000年,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浙江城市化若干政策的通知》。出台了5项有关政策:一是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指出要逐步实行按居住地登记户口政策,农民在小城镇建成区有合法固定的住所、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的,均可申请转为城镇居民户口。
二是改善城镇投资环境,引导产业向城镇集聚;三是优化土地资源利用,形成城镇建设集约用地机制;四是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拓宽城镇建设筹资渠道;五是适时调整行政区划,完善城镇行政管理体制,对一批经济发达、基础设施条件较好、要素集聚能力较强、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县(市),经批准赋予部分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限。
全省各地都将城市化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各市县的书记、市(县)长纷纷挂帅,亲自抓城市化工作。1999年7月,中共杭州市八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杭州城市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把加快城市化作为推动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实现跨世纪发展宏伟目标的重要载体和突破口。宁波市委、市政府于1999年,将全面推进城市化作为宁波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突破口和重要载体,并于2001年初编制完成了《宁波市“十五”城市化发展规划》,确立了以宁波中心城市为中心,5个副中心城市、15个中心镇及一般镇四个层次协调发展、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的城市化格局。
浙江从1995年以后,城市化进程开始提速,1998年以后的头几年,则进一步保持较快的城市化进程。1995年,浙江城市化率为32.6%,1998年为42.5%,4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而1998年至2001年的4年间,进一步提高到52.0%,又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2007年,浙江城市化水平已达57.2%,比1978年提高了40多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