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是获得整体效应的关键。旅游环境系统会因旅游者的到来而受到干扰,当干扰超过系统的可调节能力或可承受范围,旅游环境系统的平衡将受到破坏,系统将开始瓦解,从一种稳态走向另一种稳态,但稳态的变化是渐进的。著名生态学家E.P.Odum将这种变化看作是一系列台阶,在稳态台阶范围内,即使有压力使其发生偏离,也仍能借助负反馈保持相对稳定,如果超出这个稳定范围,正反馈将导致旅游环境系统迅速破坏。
旅游环境承载力涉及要素众多,影响因素复杂,包含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内容,需要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各层次、各方面的综合研究,特别是进行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研究。因此,要使旅游环境系统不发生剧烈变化或不超过波动范围,必须实施整体性、动态性、综合性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调控管理措施,确保将压力的作用控制在旅游环境系统可以自我维护和自我调节的范围内。
2.4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4.1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由来与基本内涵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最早于1963年由德国学者克里斯塔勒(W. Christaller)在研究欧洲的旅游发展时提出的,他在《对欧洲旅游地的一些思考:外围地区——低开发的乡村——娱乐地》一文中,阐述了旅游地的发展一般要经历一个“发现、成长与衰落”的演进过程,这个相对一致的演进过程被认为是三阶段周期模型。1973年,帕洛格(Plog)也提出了另一种获得普遍认可的五阶段周期模型。他把旅游地的周期与吸引不同类型的旅游者群体的变化联系起来,提出了心理图式假说,并认为旅游地的兴衰取决于不同类型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同样,1978年,斯坦斯菲尔德(Stansfield)通过对美国大西洋城盛衰变迁的研究,也提出了类似的模式,他认为大西洋城的旅游客源市场部分由精英向大众旅游者的转换伴随着它的衰落。此外,戈尔莫森(Gormsen)等人也提出了类似的生命周期理论。
在这些理论中,加拿大地理学家巴特勒(Butler)的生命周期理论受到了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可。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从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出发,为分析旅游地演进过程提供了一种框架(Cooper&;;Jackson) ,从动态角度分析和综合了旅游地的各种变化(Wall)。巴特勒根据旅游地旅游者数量和基础设施等主要指标,提出旅游地的开发不可能永久处于一个水平,而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演变。这种演变一般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稳固阶段、停滞阶段、衰退或复苏阶段。
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对旅游地发展周期的高度抽象和理论提炼,在实际应用中该理论及其曲线有各种变形。
2.4.2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在旅游环境承载力管理中的运用
在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中,可将旅游地的演变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探索、参与阶段;第二阶段是发展、稳固阶段;第三阶段为停滞、衰落或复兴阶段。
在第一阶段(探索、参与阶段) ,旅游地处于初步建设之中,旅游基础设施刚刚兴建,以自然、原生吸引物为主,旅游者人数少,以前卫、猎奇型旅游者为主。同时,由于还存在许多旅游开发的不确定性,各种物资投入较少,旅游设施简单,加上环境自身的净化、调节能力,旅游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作用很小。因而这一阶段应作为旅游地环境保护的开端和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开始。此阶段对已经存在的少量环境破坏现象进行及时观察和研究,有利于合理预测在旅游者大量涌入时可能造成的环境破坏程度和范围,从而确定预防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旅游环境保护措施,为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提供原始数据。在这一阶段,自然环境承载力(包括生态环境承载力和资源空间承载力)最为重要,而经济环境承载力(包括基础设施承载力和旅游服务设施承载力)较弱。如果这一阶段自然环境承载力较小,将会严重影响旅游地的后继发展空间和速度,甚至导致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丧失。在社会环境承载力(包括管理水平承载力、当地居民心理承载力和旅游者心理承载力)方面,管理水平承载力较小;由于旅游者数量有限,他们往往不存在心理承载力问题,或者他们的心理承载力容易得到满足;当地居民出于非经济目的或微小的经济利益,对旅游者的到来一般持欢迎态度。
在第二阶段(发展、巩固阶段) ,旅游者人数迅速增加,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利用处于紧张状态,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伴随而来,旅游景区、景点、宾馆、饭店等大量出现。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地的环境构成严重威胁,旅游者数量常常接近、甚至超过承载力的临界值,许多景区、景点、宾馆、饭店“人满为患”,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满意度受到影响。在这一阶段,以旅游环境承载力为依据,有针对性地进行环境保护、采取措施以提高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满意度是旅游环境承载力管理的主要任务,通过有效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管理,使旅游业的发展得以巩固并处于一种稳定状态。在这一阶段,自然环境承载力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随着旅游者人数的增加和地理上的多元化,他们对经济环境承载力要求较高。在社会环境承载力方面,管理水平对旅游环境承载力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速度低于旅游者数量的增长速度,旅游者的心理承载力也呈现出来;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当地居民从旅游业的发展中得到了更多的收益,他们的心理承载力较大。
在第三阶段(停滞、衰落或复兴阶段) ,由于基础设施陈旧、旅游产品老化、其他竞争对手的兴起、市场营销不力、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或旅游环境承载力超载造成旅游质量下降等原因,导致旅游地的市场吸引力降低,旅游者数量减少,旅游环境承载力开始回落,旅游业出现停滞不前甚至衰落的局面。经历萧条之后,旅游地可能通过采取更新旅游产品、加强市场营销等而重现活力,也可能因各种努力归于失败而走向衰亡。但无论怎样,加强环境保护、改善旅游环境必然是该阶段的首要任务。伴随着环保措施的加强,旅游地可能得以复兴,也可能收效不大,旅游业的衰落无法制止。在这种情况下,环保措施进行一段时期后,也将随着旅游地的衰落而逐步放弃,旅游业的衰落使这时的旅游地已不能再称为旅游地了。作为人类居住的地方,其环境当然还要有相应的环保措施,但环保措施的力度急剧下降
在这一阶段,不同原因造成旅游地的停滞、衰落或复兴,对旅游环境承载力带来的影响不同。如果主要是由于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原因导致旅游地的衰败,那么此时自然环境承载力将会降低,而经济环境承载力的变化不大。在社会环境承载力方面,管理水平的高低对环境承载力的增减影响更为巨大;旅游者心理承载力将随着环境的恶化而下降;当地居民的心理承载力也因环境污染和破坏、旅游收益的减少,以及社会价值观、道德习俗、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受到较大的外部冲击而降低。
旅游地的演变过程十分复杂,而应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对旅游地的发展演变及其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变化进行周期性分析和动态研究,有利于从时间序列上定性把握生命周期各阶段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有利于采取有针对性的承载力管理措施(如加大环保措施力度等) ,使旅游地的旅游供给与需求系统保持动态平衡,使旅游环境承载力伴随着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推移不断得到加强。
2.5木桶原理
2.5.1 木桶原理的基本内容
木桶原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木桶,其价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木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板块。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2.5.2 木桶原理和旅游环境容量
木桶原理是一个极其浅显但又耐人寻味的哲学命题。一只由诸多长短不一的木板构成的木桶,其盛水功能既不取决于最长木板的高度,也不取决于木板的平均高度,而是取决于最短一块木板的高度。基于这种原理确定的旅游环境容量往往取决于旅游环境容量中最小的那一份容量,该份容量决定了整个旅游环境容量。只有当每个分容量达到了一定程度,旅游地的环境容量才具有一定的意义。这也就是说,并非每一个区域或每个潜在的旅游区都有开发的价值,只有当环境空间容量、心理容量、社会经济容量、生态容量这些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程度时,景区才具有开发价值。
旅游环境容量受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意味着任何一个方面的容量若被超越,其他各方面为提高旅游容量所作的努力将付诸东流,对旅游管理中的操作过程而言,与其去苦思难有结果的游客最大接待量这一总指标,同时在某些方面作很大的努力去提高,还不如就其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确定每一方面的理想状态并使各个方面达到一种均衡。旅游业的脆弱性特点,使得各个分项超出临界值并所引起的消极后果不尽相同,各个分项的重要程度不一致,因此,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各个分项的重要程度系数。
例如,同为游客心理容量的影响因素,治安状况的影响力就要大于拥挤程度。同时,各个分项之间并非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从而抵消了一些消极因素。例如,一个旅游地的环境容量大于心理容量时,综合容量的确定就不必以心理容量为绝对限度,可以适当突破心理容量,因为游客感觉到拥挤时会产生厌烦情绪,从而自动调节游客数量。总之,确定一个带有普适性的环境容量测定方法是困难的,只能因时、因地制宜,着力对旅游地的各方收集数据以获取经验值,达到进行监测预警的目的。
提高旅游环境容量的关键不在于提高旅游环境容量的每个方面,而应该将重点放在增加最小容量方面,这样才能做到低成本、高收益。纵观旅游环境容量的5个方面,它们都可以通过一定条件得到改变。
因此,从“木桶原理”出发,提高旅游环境容量的基本途径就是使“木桶边沿”整齐,即使旅游环境系统的各要素的容量趋于一致。
2.6门槛理论
根据B.Malisz的门槛理论及门槛分析方法,任何一个旅游地(景区、景点) ,根据其经营成本,都存在一个保证其正常运行的最低旅游者规模。在这个规模上,旅游地的经营成本与旅游收入相等,如果旅游者规模低于此规模将出现亏损,这个保证旅游地能够生存的最低旅游者规模就是最低门槛人数。但旅游地能够承受旅游者的数量也不是可以无限制地膨胀下去的,当旅游者的数量超过某一限度时,将导致旅游环境系统的破坏,旅游者满意度下降,这个限度就是最高门槛人数。以最高门槛和最低门槛为界限,旅游环境承载力可以划分为旅游环境低迷承载力、旅游环境适宜承载力和旅游环境极限承载力3种类型。旅游的规划、开发与管理应努力使旅游者数量控制在旅游环境适宜承载力内。如果一个旅游地接待的旅游者数量长期超过旅游环境极限承载力(高于最高门槛人数) ,旅游环境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如果接待的旅游者数量长期低于旅游环境低迷承载力(低于最低门槛人数) ,旅游地将难以生存,旅游业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也就难以实现。因此,旅游的规划、开发与管理必须进行门槛分析,只有具有良好的自然、经济、社会环境和一定的客源条件,才能保证旅游开发所必需的最低门槛人数,这样的旅游规划与开发才有意义。同样,通过门槛分析确定旅游开发的最高门槛人数,可以有效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护旅游地长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