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成都宽、窄巷子保护与改建中的败笔
2003年,成都市开始启动实施宽、窄巷子的保护性改造工程,按此设计方案,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将成为“成都第一会客厅”,借鉴上海“新天地”市场运作的全新模式,迎合现代人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通过资产经营,使其形成具有老成都特色并极具亮点的“会馆经济”。整个工程计划在2~3年内完成,耗资5亿元左右。项目定位为高品质的,以体验旅游、休闲、美食、会馆等主要业态构成的商业文化城镇。资料显示,宽、窄巷子一共有将近900户居民,而它的改造意味着这900户居民在房屋拆迁前必须搬离自己祖辈生活的地方,离开这幽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他们在得到一笔补偿金后住进政府提供的返还房里,因为改建后的宽、窄巷子已经不再具备居家功能,而仅仅是商业文化区。
成都市政府提出的改造方案很明确,对宽、窄巷子实行的是保护性改造,也即改造的根本原则是在不破坏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修复性改造。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笔者曾经在不同的时间段多次到宽、窄巷子进行实地调查,目睹了大量的老建筑被拆除的过程。现场一片杂乱,红色刺眼的“拆”字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周围群众无不痛心疾首。在这段时间,来到宽、窄巷子拍摄和录制的专业摄影师、业余爱好者比以前更多了。他们纷至沓来,不放过每一个角落,用镜头记录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成都某电视台一位曾经拍摄宽、窄巷子现状的记者言语哽咽地说:“我们是在用镜头记录下绝版的宽、窄巷子。”
笔者最近了解到,宽巷子已经基本改造完毕,昔日具有浓郁小城特色的古朴民居几乎被拆除一空,取而代之的是清一色的仿古建筑,呆板而且做作,毫无特色和灵气,宽巷子原有的文化韵味所剩无几。而窄巷子的拆迁工作还在紧张进行中,笔者惋惜地看到,窄巷子的古建筑也几乎被夷为平地,不难想像,它将拥有与宽巷子一样的厄运。这种非文化的、趋利的盲目拆除再重建的方式,只能让宽、窄巷子这个能代表成都一段历史、文化、记忆的精神链发生断裂,丧失其本质的、无法替代的价值和艺术特色。
对于宽、窄巷子目前的改造现状,人们更多的是听到来自民间和具有良知的学者的声音,他们对此深感惋惜,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
著名作家魏明伦指出:据我所知,在国外如罗马、希腊、法国等对历史文化区的保护就是绝对不能改,政府不能动,也不允许老百姓私自乱动。完整的让它继续完整,残缺的让它继续残缺。
作家冯骥才认为:城市最大的物质遗产便是一座座建筑,还有成片的历史城镇、遗址、老字号、名人故居等。它们纵向记忆着城市的历史脉络与传承,横向展示着城市宽广深厚的阅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
成都市人大代表、作家冉云飞认为:宽、窄巷子可以说是成都留下的清代文化与建筑最后的孤儿,最后的孤儿要离我们而去,我的心情可以用“痛心疾首”来形容。成都就是成都,比高楼比不过纽约,比浪漫比不过巴黎,成都不要成为纽约的近亲,香港的侄儿,巴黎的表亲,丢掉宽、窄巷子这张名片,就是丢掉自己的特色,是以己之短去搏别人之长。
原台北市文化局局长、知名作家龙应台认为:成都市民的淳朴、幽默赢得了我,但没有特色的城市风貌却让我“失去”了成都。宽、窄巷子是成都少数仅存的老区,正面临何去何从的难题。从那里可以看出政府官员对于文化保存的思维方式。
学者的观点使人深思,不过当人们亲临其境时,也会感到宽、窄巷子的改造设计的确存在着奇怪之处,说是中西文化合璧,类似于上海的“新天地”,实际上是不伦不类、不土不洋、不中不西的建筑群。这种改造本应该具有四川的民居特色,可是到此举目四望,仿佛置身于江南,因为整个设计具有江南民居的风格。江南民居墙壁是白色为主,西南民居是深灰色基调,这是因为四川冬天日照少、阳光少。全年平均每天日照2小时,四川长期历史普遍形成了灰黑色基调。看来,这些设计者既缺乏四川民居的基本知识,也缺乏中国民居的基本知识。
面对已经面目全非的宽、窄巷子,人们除了扼腕叹息还能做什么,宽、窄巷子的拆除重建像是一抹败笔浓重地涂在了新成都建设的图纸上。文化遗存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属于民族,属于生生不息的民众,谁也无权使用“美妙的名义”而将其毁坏。历史文化遗存并不属于哪一代人,谁也无权借用民众情怀定夺它们的命运,当代人仅仅只是后人委托的保管人,唯一要做和做好的只有保护祖先给人类留下的宝贵财富,而不是破坏它
9.3实现可持续复兴的社会化、人性化方法
9.3.121世纪城市面临的挑战
1.历史街区是历史的象征与标志
如今,历史街区正面临以下诸多挑战与质疑。
(1)如何协调发展与竞争,尊重居民的权利与需求,突出城市文化遗产作为公共财产的地位。
(2)为塑造为群众服务的城市身份,如何将保护老建筑、居民传统和城市的新功能联系起来。
(3)如何在不冻结文化、不破坏自然资源的情况下融入当今文化的成就来恢复城市肌理。
(4)在应对房地产压力、满足各代人间社会文化相混合的需求时如何保证社会团结。
(5)如何较好地实施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复兴工程,运用合适的管理与措施。
(6)在历史街区的复兴过程中,如何确保能够充分考虑居民需求。
(7)如何让居民认识到他们是所属街区的特殊社会文化财富。
如此多的问题突出了政治、技术、人类、文化、环境和经济6个方面的相互关联。城市复兴过程和诸多问题的复杂性需要人们认清与理解问题,然后以跨学科的、民主的方式着手,从而使历史城区转变为“更好生活在一起”的地方。
2.城市的爆炸式发展直接影响了历史街区
城市发展面临的多种现实,使其在以下两种状况间摇摆不定。
(1)放任自流。历史中心区被完全破坏,居民们忍痛舍弃,搬往城市环线区域。历史价值尚未被承认的建筑被居民廉价出租或擅自占据。
(2)精英式的复兴。随之而来的是街区被“博物馆化”,房价上涨,大量办公场所和宾馆成为主导,造成严重的分隔,以及社会资本、社会认同价值的流失。到一定程度时,这“博物馆化”的过程对历史街区也将造成价值的流失。
城市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而这些困难会导致市民生活质量下降,市民的社会文化权利受到威胁,老城区功能和融合力丧失,城市缺乏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社会贫困化加剧,社会治安被危及、环境恶化,从而失去吸引投资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能力,造成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无法控制等后果。
然而,在许多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取得了十分积极和令人鼓舞的成绩。为满足居民的需求,在城市文化遗产保存和保护、经济发展与城市功能、居住性能之间找到了适合各地方情况的平衡点:为后代人着想,长期重视文化和自然资源。
各种保护文化遗产的措施与经济、环境、社会文化措施是互不抵触的:这些措施互为补充、有效结合,决定了项目能够取得长远的成功。
9.3.2成功七要素
1.强有力的政治意志是实现改变的主要载体
历史街区通常代表着城市的形象:它们可以成为推动文化多样性、消除贫困的实验室,可以塑造文化身份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引导城市的区域发展。
历史街区的复兴总能吸引新的居民和新的经济活动,可造成地价一定程度的增长。因此,复兴让人寄希望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政治决策者、市区领导者和他们的团队要发挥重要的作用。他们可以指导制定复兴战略,使居民处于所有复兴过程的中心,试着通过适当的措施补偿地产压力带来的后果,或者由放弃街区所带来的后果。
复兴就是在有关经济发展的法律、居民的权利与需求和突出城市作为公共财产的价值之间找到一个满意的平衡点。
复兴是一个城市的职责,是城市各阶层参与者之间通过对话达成一致的产物。为此,需要根据各地方的具体情况明确提出问题、商讨政策,在充分为后代着想的前提下,通过可行性项目来贯彻这些政策。
1)注意事项
历史街区的复兴过程能够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能够在避免以下事项的前提下突出文化遗产的价值。
●不要驱逐人口(居民和传统商贩)。
●不要取消传统职业。
●不要切断社会文化联系。
●不要取消附近的已有商业。
●不要为流动商贩将住房改为保留性住房。
●不要将历史街区与城市的其他地方隔离。
●不要在不考虑居民因素和忽视项目对城市其他地方影响的情况下拆除建筑。
●不要将旅游业发展为单一的经济活动。
以上是Yves Cabannes与伦敦大学“发展规划单元”工作小组在2007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导委员会召开的关于城市复兴的社会方法会议上作为驻联合国专家的发言。
2)具体成功案例
(1)同里(中国)。“除修复复原高质量的建筑与风景之外,十分重视维护文化背景、自然环境和地方传统,同时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了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通过实地调查对社会问题进行了研究。同时还制定了基础系统规划以提高居住区的舒适度。为了防止老街区周边的自然风景遭到潜在破坏,为了保护有该地区特色的农业和水产养殖业活动,划定了市郊的保护区并制定了特别法规。目标是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业带来的快速发展之间找到合理的、可持续的平衡点。”(Alain Marinos和邵甬,中法合作:上海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法国文化与交流部,法国建筑与文化遗产中心。)
(2)各市政府倾听的能力。突尼斯城市马迪亚(Mahdia)就曾经放弃一项港口娱乐项目,因为其选址不当,随后实施了沿着海滩建沙丘的典型复兴项目。黎巴嫩的城市塞达(Saida)也曾经通过减少占用公地和控制公用土地合理使用的措施,减少了沿海大街对北部海滩的负面影响。
(3)圣雅克德孔波斯泰尔(西班牙)。“已经考虑到历史城市的复兴要先从重建作为城市业绩的文化价值开始,从平衡城市功能开始。恢复城市的居住功能不仅解释了需要维护的元素和希望保护的文化遗产。而且最有效地防止了城市现代化转变,如旅游业带来的社会现象。用这种方式提出的问题具有比单纯保护建筑更广的意义。……在圣雅克德孔波斯泰尔通过尝试性政策希望优先维护、加强和保护的是城市代表的文化影响,在其历史范围内恢复城市功能和质量,而后才是城市的砖石、建筑、材料,或者建筑的价值和规模。”
以上是Jose A.Sanchez Bugallo(西班牙)圣雅克,于2005年3月18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联合国人居署的“城市政策与城市权利”项目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2.居民成为复兴工程的中心
男人、女人、孩子、年轻人、老人、世代居住的家庭,或者新迁家庭、因生活不稳定而移民的家庭、流动商贩、小餐厅、社团活动参加者、艺术家、商人、官员、游客,以及其他人……有如此多的居民和市民、街区居民以不同的方式生活着,他们有着不同的期望和需求。
全国性和地方性的战略必须有利于帮助居民解决住房问题,提供服务、鼓励建立能够创造就业机会的小型企业,以及满足老少贫困居民的需求。
对老建筑的维护离不开如今居住在历史街区的居民,他们赋予了历史街区特殊的含义。
有必要让所有人都了解他们的生活质量,支持他们通过各自的参与以多种形式展现街区的特色。现代城市的新功能必须与历史氛围相兼容。为此,有必要鉴别和推动历史街区非物质方面的发展(习俗、适应空间、手艺、价值观)。
“社会团结与经济竞争力不是相互排斥的目标,事实上,它们是相辅相成的目标。为了在两者中找到平衡点,管理是关键。要拥有战略眼光,考虑城市的每个区域,协调不同参与者的多种目标。”
以上是辖区发展与公共管理主任(OCDE)L.Kamal-Chaoui,于2005年3月18日,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于“城市政策与城市权利”的辩论会上的讲话。
3.历史街区与城市、区域发展相结合
历史街区复兴项目的经验显示很多行动仅以老建筑为重点,而没有考虑居民、城市网、各个场所,以及城市和区域间的互动。市郊和市中心之间的规划必须使流动便利,这是市中心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历史街区的复兴过程必须与城市多样性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相一致,也即必须满足居民和使用者的需求。
历史街区不能成为被孤立的区域:应支持地方项目,将其纳入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中,避免使历史街区在空间和社会层面与整个辖区分离。这是基于以下原因。
(1)在许多国家,历史街区成为农村迁移人口与避难者的栖息之所。
(2)在整个城市辖区和地区内以平衡、和谐的方式分配不同社会团体是关键。
(3)在以城市旅游业快速发展为特点的世界背景下,历史街区依靠通往整个区域各处的交通线路而具备很强的旅游吸引力。
“为了有效保护城市和历史街区,要将其纳入与经济、社会发展一致的政策中,要在规划方案和城市化方案中多方面考虑保护城市与历史街区”。为此,“维护规划要将历史街区与整个城市和谐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