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改变:再利用
原有场地的“设计”毕竟只反映过去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当时的审美和价值取向,从艺术性来说,这些与现代人的欲望和功能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还需要加以提炼。因此,有必要对原有形式和场地进行改变或修饰。通过增与减的设计,在原有“设计”基础上产生新的形式,其目的是更艺术化地再现原址的生活和工作情景,更戏剧化地讲述场地的故事,以及更诗化地揭示场所的精神,同时更充分地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岐江公园中几个典型的加法和减法设计包括:旧水塔的利用和改造;烟囱和龙门吊的再利用;船坞的再利用;机器肢体的再利用。除了大量机器经艺术和工艺修饰而被完整保留外,大部分机器都选取了部分机体被保留下来,并结合融入到了一定的场景之中。此举一方面是为了儿童的安全考虑,另一方面则试图使其更具有经提炼和抽象后的艺术效果。
3.再生设计
原场地内的材料,包括钢材、乡土物种等,都可以通过加工和再设计,而体现为一种新的景观、满足新的功能。经过再生设计后的钢被用作铺地材料,乡土野草成为美丽的景观元素,甚至场地的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也通过诸如“红盒子”的设计而得以再现。
7.8.3天津桥园
天津桥园是一个22公顷的公园,原来是一个废弃的打靶场,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路人掩鼻,临建破败,不堪入目,土壤盐碱。景观设计师应用生态恢复和再生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地形设计,创造出深浅不一的坑塘,有水有旱,开启自然植被的自我恢复过程,形成与不同水位和盐碱度条件相适应的植物群落。将地域景观特色和乡土植被引入城市,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为城市提供了多种生态服务,包括雨洪利用、乡土物种的保护、科普教育、审美和游憩。
公园的核心理念是开启自然过程,让自然做功,修复生态系统,使公园能为城市提供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服务,而不是成为城市经济和环境的负担,形成高效能、低维护成本的生态型公园。对于这样一个城市废弃地,为了开启自然过程,让自然系统做功,形成一个无需更多能源与资源投入,可以自我净化且满足使用者审美与游憩需求的地域性景观,修复工程的主要步骤如下。
1.生境设计
通过地形设计,形成深浅不一的洼地,将场地雨水全部收集进入洼地。每个洼地都有不同的标高,海拔高差变化以10厘米为单位,有深有浅。其中,深水泡的水深达1.5米,直接与地下水相连;还有浅水泡和季节性水泡,只在雨季有积水;有的洼地在山丘之上,形成旱生洼地。这些洼地形成不同水分和盐碱条件的生境,适宜不同植物群落的生长。在营造地形的过程中,场地的生活垃圾就地利用,用于地形改造。
2.群落设计
群落的形成从种子开始,在每个低洼地和水泡四周播撒混合的植物种子,种子的选择是设计师根据地域景观的调查、取样配置,应用适者生存的原理,形成适应性植物群落。这些群落是动态的,这种动态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源于初始生境不能满足某些植物的生长,所以被播种的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逐渐被淘汰;另一方面某些没有人工播种的乡土植物,通过各种传媒不断进入多样化的生境,而成为群落的有机组成部分。
3.游憩网络设计
在修复的自然生态本底上,引入步道系统和休息场所。团状林木种群在水泡之间配置,由当地最为强势的柳树作为基调树种;多个洼地和水泡内都有一个平台,伸入群落内部,使人有贴近群落体验的机会。洼地和水泡间的游步道连接成网,雨水自然流入水泡之中。
4.环境解说设计
在每个类型的群落样地边设置解说牌,对每个类型的自然系统包括水、植被和物种进行科普解说,在体验乡土景观之美的同时,获得关于地域自然系统的知识。
本章小结
景观是指构成视觉图案的地貌和土地覆盖物,土地覆盖物由水体、植被和人工开发的景物(包括城市外表)等组成。本章介绍了旅游景观的几种基本结构:斑块结构、廊道结构、基质结构、廊基结构和斑基结构。斑块原意是指物种聚集地,在生态旅游景观上,是指自然景观或自然景观为主的地域。廊道是不同于两侧相邻土地的一种线状要素类型,是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基质是斑块镶嵌内的背景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形式。在廊基结构中,廊带呈规则网格状展布于基质中。在斑基结构中,点状斑块散布于基质中;点状斑块呈网络点阵规则展布于基质中。
旅游景观开发是在旅游规划基础上对景观旅游价值展示的过程。旅游景观开发有3种类型:①对尚未被旅游业所利用的旅游景观进行首次开发,使之产生效益;②对已被利用的旅游景观进行深度和广度上的开发,使之提升效益;③人为地构建旅游景观。在景观开发方案设计中应特别注意:景观原生态保护;景观结构美、景观形象美、景观特色、景观价值的展示;景观品质的优化提升;旅游品牌的策划;与景观属性、特性相宜的旅游方式;景观可持续利用、景观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本章主要介绍了旅游景观规划布局的几种结构模式,即环核状景观域,同心圆旅游景观(规划开发)理念布局结构模式;环核状景观域,“三区”旅游景观布局结构模式;景观核心型,辐射状旅游景观布局结构模式;旅游景观周边型,“游憩区—保护区”旅游景观布局结构模式;景观周边型,“双核”旅游景观布局结构模式。旅游景观规划布局结构模式的应用原则包括自然—“原生态”原则、层次/尺度展示原则、地域特色原则和景观保护原则。旅游景观保护既是旅游景观开发利用的保证,也是旅游景观可持续利用的保障。正确的、可操作的旅游景观保护策略是旅游景观保护实施的指导。旅游景观保护的具体内容包括保护理念的确立、景观保护的评估论证、遵循所在地域有关保护的规定、旅游景观环境质量监测管理和旅游景观的可持续利用。
景观生态学不仅适合生态旅游的空间范围,而且与生态旅游尤为强调的生态内涵相一致,是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的理论基础之一。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管理中的应用具体体现在综合层次和旅游者方面、生态旅游开发规划方面和生态旅游管理方面。
景观敏感度是景观被注意程度的量度,景观阈值是景观对外界干扰的抵御能
力的量度,它们是风景旅游区景观保护规划的基本依据。景观敏感度与相对坡度和观景者的距离有关。景观表面相对于观景者视线的坡度(0≤α≤90°)越大,景观被看到的部位和被注意到的可能性也越大,景观相对于观景者的距离越近,景观的易见性和清晰度就越高,人为活动可能带来的视觉冲击也就越大。景观在观景者视域内出现的概率越大或持续的时间越长,景观的敏感度就越高,则景观及其附近的人为活动可能带来的冲击也就越大。景观的醒目程度,即景观与环境的对比度越高,则景观越敏感。
旅游景区的生态景观设计原理是地方性、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源、让自然做功和显露自然。教育功能在景观设计中主要体现在:自然生态教育型景观设计、环保教育型景观设计、道德提升教育型景观设计和创新教育型景观设计。
本章列举了几个生态设计的成功案例。“绿荫下的红飘带”将具有视觉冲击的设计元素融为一体的同时还有着重要的生态目标,提供了一种保护河岸和生态恢复的有效途径。设计中体现了保护当地生境、最少干预和简约生态设计等生态理念,成为现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园林的典范。中山岐江公园的场地与材料再生和再用引发了对节约型城市绿地设计概念的理解。天津桥园的核心理念是开启自然过程,让自然做功,修复生态系统,使公园能为城市提供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服务,而不是成为城市经济和环境的负担,形成高效能、低维护成本的生态型公园。
1.名词解释
景观视觉影响斑块结构廊道结构基质结构旅游景观开发景观敏感度景观阈值
2.思考题
(1)简述景观影响和视觉影响的区别。
(2)简述基质判定的标准。
(3)简述旅游景观开发的类型。
(4)简述旅游景观开发可行性论证。
(5)简述旅游景观开发方案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6)简述旅游景观规划布局结构模式的应用原则。
(7)简述景观敏感度评价原理与方法。
(8)简述景观阈值评价原理与方法。
(9)简述生态景观的设计原理。
(10)简述景观设计中教育功能的主要类型及体现。
(11)论述旅游景观规划布局的结构模式。
(12)试论述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