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确定每一旅游机会类别的资源状况标准和社会状况标准
标准是指管理者“可以接受的”每一旅游机会类别的每一项指标的极限值。如果指标为某一宿营地裸露地面的百分数,则40%可能是这一指标的标准;如果指标是每一个旅游团,每天碰到的其他旅行团的数目,则10个旅行团可能是该指标的标准。符合这一标准,则表示这一地区的资源状况和社会状况(主要是游客体验状况)是可以接受的,是“健康的”。一旦超过这一标准,则应启动相应的措施,使指标重新回到标准以内。步骤4是确定标准的重要基础,因为标准必须是现实和可实现的,同时应该好于现实状况,这种比较必须通过步骤4来实现。此外标准在恢复某一地区的过程中也会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6.制定旅游机会类别替选方案
一个国家公园或保护区,可以采取不同的空间分布而都不违背国家公园或保护区的性质。第6个步骤就是规划者和管理者根据步骤1所确定的课题、关注点和步骤4所确定的现状信息,探索旅游机会类别的不同空间分布。不同的方案满足不同的课题、关注点和价值观。
7.为每一个替选方案制定管理行动计划
由步骤6确定替选方案,只是制定最佳方案的第一步。管理者和规划者应该知道从现实状况到理想状况的差距有多大,还需知道必须采取什么样的管理行动才能达到理想状态。从某一种角度来说,在步骤7中,应该为每一个替选方案进行代价分析。例如,某一替选方案可能会建议设立大规模的植被恢复区,但其代价是不可承受的资金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该方案就不可能成为最佳方案。
8.评价替选方案并选出一个最佳方案
经过以上7个步骤后,规划者和管理者就可以评价各个方案的代价和优势,管理机构可以根据评价的结果选出一个最佳方案。评价应该尽可能多地考虑各种因素,其中第1个步骤所确定的课题、关注点和第7个步骤的行动代价,是必须考虑的因素。评价除了能为管理机构的决策提供依据外,也可以为公众的有效参与创造有利条件。
9.实施行动计划并监测资源状况和社会状况
一旦最佳方案选定,则管理行动计划开始启动,监测计划也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监测主要是对步骤3中确定的指标进行监测,以确定其是否符合步骤5所制定的标准。如果资源状况和社会状况没有得到改进,甚至是在恶化,则应采取进一步的或新的管理行动,以制止这种不良的趋势。
LAC理论的诞生,带来了国家公园与保护区规划和管理方面革命性的变革,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根据LAC理论的基本框架,制定了“游客体验与资源保护”技术方法(Visitor Experienceand Resource Protection,VERP),加拿大国家公园局制定了“游客活动管理规划”方法(Visitor Activity Management Plan,VAMP)、美国国家公园保护协会制定了“游客影响管理”的方法(Visitor Impact Management,VIM),澳大利亚制定了“旅游管理最佳模型”(Tourism Optimization Management Model)。这些技术方法和模型在上述国家的规划与管理实践中,尤其是在解决资源保护和旅游利用之间的矛盾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因为监测指标和标准是LAC理论的核心内容,如果要使风景名胜区的资源保护和游客体验都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是制定监测指标与标准。因此,就资源保护和游客体验两个方面制定了两类指标。可能的资源状况指标包括空气中被选化学成分浓度、空气湿度、道路两侧土壤状况、优势动植物营养水平等,而可能的游客体验目标包括游客拥挤度、游客满意度等。一旦被选定的指标超过了规划中确定的标准,则表示该地区的环境承载力(或环境容量)超出了可以接受的水平,必须采取规划中明确的行动计划以使监测指标恢复到标准之内。由于每个风景名胜区的资源特征不同,需要保护的资源和价值也各有不同,因此其指标和标准也有所不同。可以预料,一旦LAC理论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将会在世界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的规划和管理中带来革命性变革。
5.6生态足迹的方法
5.6.1生态足迹分析的基本概念
生态足迹法(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是加拿大生态学家William Ree等在1992年提出并在1996年由其学生Wackermagel完善的一种衡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生态足迹是指能够提供或消纳废物,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该方法从需求的角度计算人对自然的需求量,即生态足迹;从供给的角度计算自然提供给人的生态承载力,通过生态供需平衡的比较,判断该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内,是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生物物理方法。
5.6.2生态足迹的组成
“生态生产性土地”是生态足迹分析法为各类自然资本提供的统一度量基础。生态生产也称生物生产,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生命过程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新的物质,从而实现物质和能量的积累。生态生产是自然资本产生自然收入的原因。自然资本产生自然收入的能力由生态生产力(Ecological Productivity)衡量。生态生产力越大,说明某种自然资本的生命支持能力越强。由于自然资本总是与一定的地球表面相联系,因此生态足迹分析用生态生产性土地的概念来代表自然资本。所谓生态生产性土地(Ecologically Productive Area)是指具有生态生产能力的土地或水体。这种替换的一个可能好处是极大地简化了对自然资本的统计,并且各类土地之间比各种繁杂的自然资本项目之间更容易建立等价关系,从而方便自然资本总量的计算。事实上,生态足迹分析法的所有指标都是基于生态生产性土地这一概念而定义的。根据生产力大小的差异,地球表面的生态生产性土地可分为以下六大类。
1.化石能源地(Fossil Energy Land)
生态足迹分析法强调资源的再生性。从理论上,为了保证自然资本总量不减少,应该储备一定量的土地来补偿因化石能源的消耗而损失的自然资本的量。但实际情况是并没有作这样的保留。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人类现在是在直接消费着资本。
2.可耕地(Arable Land)
从生态分析看,可耕地是所有生态生产性土地中生产力最大的一类,其所能集聚的生物量是最多的。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报告,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最好的可耕地,大约13.5亿公顷,都已处于耕种的状态,并且每年其中大约100万公顷的土地又因土质严重恶化而遭废耕。这意味着,今天世界上平均每个人所能得到的可耕地面积已不足0.25公顷了。
3.牧草地(Pasture)
牧草地是适用于发展畜牧业的土地。全球目前大约有33.5亿公顷的牧草地,折合人均约0.6公顷。绝大多数牧草地在生产力上远不及可耕地,不仅是因为其积累生物量的潜力不如可耕地,也因为由植物能量转化到动物能量过程存在着著名的1/10率,从而使实际上可为人所用的生化能量减少了。
4.森林(Forest)
森林是指可产出木材产品的人造林或天然林。当然,森林还具有其他许多功能,如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改善气候、保护物种多样性等。全球现有森林约34.4亿公顷,相当于人均0.6公顷的面积。目前,除了少数偏远的、难以进入的密林地区外,大多数森林的生态生产力并不高。此外,牧草地的扩充已经成为森林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5.建成地(Built-up Areas)
建成地包括各类人居设施及道路所占用的土地。建成地的世界人均拥有量现已接近0.03公顷。由于人类的大部分建成地位于地球最肥沃的土地上,建成地对可耕地的减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6.海洋(Sea)
海洋覆盖了地球上366亿公顷的面积,相当于人均6公顷。但是,海洋里95%的生态生产量归功于这6公顷中的大约0.5公顷,这是海洋所能给予人类最慷慨的量了。由于人们喜欢吃的鱼在食物链中排位较高,人类实际能从海洋中获取的食物是比较有限的。具体来说,这0.5公顷大约每年能提供18公斤鱼,而其中仅有12公斤能最后落实在人们的饭桌上,其所能保证的仅是人类卡路里摄入量的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