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导读
旅游资源保护管理体制与政策法规,旨在规范人们的旅游资源开发行为,强化人们的旅游生态意识,切实做到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美化旅游环境,保护目前和未来旅游发展赖以生存的旅游资源及其生态环境质量,确保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游产业经济高效运转与持续发展。
从世界范围来说,珍贵的旅游资源无论属于哪国,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任何破坏或丢失都会造成世界性的有害影响。国家一级的保护工作往往很不完善,原因在于这项工作需要大量投入,而被列为保护对象的资源所在国却往往不具备充足的经济、科学和技术力量。有鉴于此,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参与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旅游资源与环境。这种援助尽管不能代替有关国家采取的行动,但将成为其有效的补充。
通过本章的学习,不但可以了解纳入世界性保护名单的旅游资源及其保护组织机构,也可以掌握世界遗产的评定标准,了解国外成功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制,并且探讨了我国现行的旅游资源保护管理体制。
3.1纳入世界性保护名单的旅游资源及其保护组织机构
纳入世界性保护名单的资源包括世界遗产、人与生物圈成员、绿色环球成员和世界地质公园。
3.1.1 世界遗产公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10月17日—11月21日在巴黎举行了第十七届会议。这次会议“考虑到有必要通过采用公约形式的新规定,以便为集体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建立一个根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于1972年11月16日通过并公布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
该公约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定义、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家保护和国际保护、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基金、国际援助的条件和安排、教育计划等方面的内容作了详细的规定。这些规定要求缔约国均承认:“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确定、保护、保存、展出和遗传后代,主要是有关国家的责任。该国将为此目的竭尽全力,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国资源,必要时利用所能获得的国际援助和合作,特别是财政、艺术、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援助和合作”,并将视各国的具体情况,尽量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保护。现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160个缔约国加入该公约,即承认所有缔约国对保护独特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应承担的义务。
世界遗产委员会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政府间委员会,专门负责《世界遗产公约》的实施,每年召开一次会议,主要决定哪些遗产可以录入《世界遗产名录》,并对已列入名录的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指导。截至2008年底,全世界共有世界遗产878处,分布在145个国家,其中文化遗产679处,自然遗产174处,世界文化遗产与自然双重遗产25处。
1.世界遗产的评定
世界遗产的评定标准主要依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第二条规定。遗产项目要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和审批程序。
每年举行一次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将对申请列入名单的遗产项目进行审批,其主要依据是该委员会此前委托有关专家对各国提名的遗产遗址进行实地考察而提出的评价报告。
对各国提名的遗产遗址的考察,主要由该委员会会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和世界保护联盟(IUCN)组织专家进行。前者总部设在巴黎,成立于1965年,是国际上唯一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方法、科学技术的运用与推广的非政府国际机构,有80多个国家会员和4500多名个人会员;后者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成立于1948年,原名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宗旨是促进和鼓励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永久利用,成员包括分布在120个国家的地方机构、民间团体、科研和保护机构。两者受世界遗产委员会委托,分别对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地进行考察并提交评价报告。
2.世界遗产的内容
1)自然遗产
(1)自然遗产的定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公约》给自然遗产的定义是符合下列规定之一者:①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②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态区;③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
(2)自然遗产的标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并获得批准:①构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②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③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④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
2)文化遗产
(1)文化遗产的定义。①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的结构、铭文、洞窟及联合体。②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③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等地方。
(2)文化遗产的标准。凡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方可获得批准:①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②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③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④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⑤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的变化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⑥与具有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他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3)关于文化景观及其他
“文化景观”这一概念是1992年12月在美国圣菲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会议时提出并纳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这样,世界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混合体(即双重遗产,我国的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属此)和文化景观。文化景观代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所表述的“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一般来说,文化景观具有以下类型。
(1)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包括出于美学原因建造的园林和公园景观,它们经常(但并不总是)与宗教或其他纪念性建筑物或建筑群有联系。
(2)有机进化的景观。这类景观产生于最初始的一种社会、经济、行政及宗教需要,并通过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相联系或相适应而发展到目前的形式。有机进化的景观包括两种类别。①残遗物(或化石)景观,代表一种过去某段时间已经完结的进化过程,无论是突发的或是渐进的。它们之所以具有突出、普遍价值,还在于其显著特点依然体现在实物上。②持续性景观,它在当今与传统生活方式相联系的社会中,保持一种积极的社会作用,而且其自身演变过程仍在进行之中,同时又展示了历史上其演变发展的物证。
(3)关联性文化景观。这类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与自然因素、强烈的宗教、艺术或文化相联系为特征,而不是以文化物证为特征。此外,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古迹遗址、自然景观一旦受到某种严重威胁,经过世界遗产委员会调查和审议,可列入《处于危险之中的世界遗产名录》,以待采取紧急抢救措施。
至2009年6月,中国已有38处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25项,自然遗产8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文化景观1项,口述和非物质遗产2处
长城(1987年) ,故宫(1987年) ,莫高窟(1987年)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1987年)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1987年) ,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1994年) ,曲阜孔庙、孔林、孔府(1994年) ,拉萨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1994年、2000年、2001年) ,平遥古城(1997年) ,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退思园、耦园、沧浪亭、狮子园、艺圃)(1997年、2000年) ,颐和园(1998年) ,天坛(1999年) ,大足石刻(1999年) ,青城山与都江堰(2000年) ,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2000年) ,龙门石窟(2000年) ,明清皇家陵寝(清东陵、清西陵、明显陵、明十三陵、盛京三陵)(2000年、2003年、2004年) ,云冈石窟(2001年) ,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2004年) ,澳门历史城区(2005年) ,安阳殷墟(2006年) ,开平碉楼与古村落(2007年) ,福建土楼(2008年)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1992年) ,黄龙风景名胜区(1992年)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1992年) ,三江并流(2003年) ,大熊猫栖息地(2006年) ,中国南方喀斯特(2007年) ,三清山(2008年)泰山(1987年) ,黄山(1990年) ,峨眉山—乐山大佛(1996年) ,武夷山(1999年)文化景观 庐山风景名胜区(1996年) ,山西五台山(2009年) 3.1 .2 人与生物圈计划成员
人与生物圈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他组织的配合下,从1 9 7 1年起实施的一项着重对人和环境关系进行生态学研究的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计划。这是一项国际性的、政府间合作研究和培训的计划,其宗旨是通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结合,科学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政治决策者和广大民众的结合,对生物圈不同区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研究,并预测人类活动引起的生物圈及其资源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本身的影响,为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圈的资源,保存遗传基因的多样性,改善人类同环境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以寻找有效地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的途径。
人与生物圈计划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已有100多个国家参加,有的国家已成立了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中国于1972年参加该计划并当选为理事国,1978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我国有10个课题被纳入人与生物圈计划,有26个自然保护区加入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生物圈保护区是按照地球上不同生物地理省建立的全球性的自然保护网。世界人与生物圈委员会把全世界分成193个生物地理省(分布在我国范围内的有14个) ,在这些生物地理省中,选出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作为生物圈保护区。生物圈保护区不仅要具有网络的特征,还要把自然保护区与科学研究、环境监测、人才培训、示范作用和当地居民的参加结合起来,其目的是通过保护各种类型生态系统来保存生物遗传的多样性。生物圈保护区具有以下3个特点。首先,它是受保护的典型环境地区,其保护价值需被国内、国际承认,可以提供科学知识、技能及人类对维持其持续发展的价值。其次,各保护区组成一个全球性网络,共享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的研究资料。再次,保护区既包括一些受到严格保护的“核心区”,还包括其外围可供研究、环境教育、人才培训等的“缓冲区”,以及最外层面积较大的“过渡区”或“开放区”。开放区可供研究者、经营者和当地人之间密切合作,以确保该区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
目前,我国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的有26个自然保护区,它们是四川的卧龙、九寨沟、黄龙、亚丁,广东的鼎湖山,吉林的长白山,贵州的梵净山和茂兰,福建的武夷山,湖北的神农架,内蒙古的锡林郭勒草原,新疆的博格达峰,浙江的天目山,江苏的盐城海滨,云南的西双版纳和黑龙江的丰林等。我国还将建立中国生物区保护网络,以吸引更多的自然保护区加入,并逐渐向国际网络输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