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景公14年,即公元前586年,晋国发生了梁山(在今陕西韩城郃阳之间)崩塌,堵塞了大河(今之黄河)。这本来是个自然的正常现象,但因为古时人们迷信,认为镇山(哪时梁山为晋国镇山)崩塌,预示着国家灾祸到来。这样就为奸佞屠岸贾有了可乘之机。景公对梁山崩塌,堵塞大河,忧心重重,忐忑不安,命太史占卜,问是何路鬼神作祟。屠岸贾给太史行贿,使以“刑罚不中”为言告景公。景公说:“寡人未曾动过刑罚,哪有什么中与不中的?”屠岸贾进奏说:“所谓刑罚不中者,乃是失出,该惩办的不惩办,不该惩办的惩办了,皆为不中。赵盾弒灵公于桃园,早已载入史册,此为之不赦之罪,成公不加诛戮,反把国政大权委任于他。时至今日,逆臣子孙,皆加官进爵,列为朝堂,这怎么能警戒后人呢?而且臣下还听说,赵朔、赵原、赵屏等,自恃族大人众,将谋叛乱,赵婴齐欲行劝阻,反被赶到齐国。栾、郤两家,害怕赵氏的权势,敢怒而不敢言。梁山之崩,这是天意告诉主公应为灵公申冤,预示着应惩办赵氏之罪呢?”晋景公自晋、楚邲之战后,亦对赵同、赵括专权不满,甚感忧虑,却又疑惑不定,向韩厥打问。韩厥回答说:“桃园弒君之事,与赵盾何干?况赵氏自赵衰以来,几世卿大夫皆立大功于晋。主公为何却要听信奸佞之言呢,而疑功臣之后啊?”景公意未释然,又向栾书、郤錡询问。二人皆受岸贾之嘱,含糊其辞,不敢替赵氏分辩。景公遂信岸贾之言,以为确实如此。乃将赵盾之罪公布于众,对岸贾说:“你去办好这件事情,不要惊动国人。”
韩厥深知屠岸贾之阴谋,连夜奔下宮(赵氏住所)向赵朔通凤报信,让其事先逃走,躲过这一劫。赵朔说:“吾父(指赵盾)因先君之诛,已受恶名。今岸贾又奉有君命,来抄斩赵氏,我又怎么敢逃匿呢?但是,我妻现在怀有身孕,就要临产,倘生下女儿不必说了,若老天有灵生下男孩,尚可延赵氏之祀。此一点骨血,望将军能够委曲求全,我赵朔虽死九泉,也感恩不忘。”韩厥对赵朔说:“我受恩于汝先父,始有今日;汝先父对我恩同父子,我今日自愧权微势单,不能杀死贼人。君所托之事,敢不冒死完成。但贼人岸贾蓄愤已久,一时发难,玉石俱焚,厥虽有力却无用武之地,现在凑祸事未至,赶快将公主(赵朔之妻)谮入公宮(成公夫人之宮),以脱此大难。日后公主临盆,生下公子,长大成人,必有报仇之日。”赵朔感激涕零的说:“我谨受教!”韩厥才洒泪离去。
赵朔私下与爱妻庄姬相约:“若生女,当起名叫文,若生男,当起名叫武,文人无用,武可报仇。”约罢,没有惊动其他人,独与心腹门客程婴叮咛,让其送庄姬从后门上车,直奔晋国后宮成公夫人那里去了。及至天明,屠岸贾亲率甲兵,围了下宮。将景公所赐罪书贴于宮门之上,站在高阜处大声高喊:“我岸贾奉命讨逆,族灭赵氏,是赵氏罪有应得!”喊罢,命甲士满门抄斩,斩草除根,一个不留。刹时,赵朔、赵同、赵括、赵旃各家男女老幼,几百口子人全部被杀掉了。只有赵旃之子赵胜,这时正在邯郸,独自幸免。后听说岸贾抄斩了赵氏满门,急忙离开邯郸,逃难去了宋国。这时的下宮,是尸横满地,血流成溪,惨不忍睹。岸贾亲自检点,个个都要验明正身,独不见赵朔之妻庄姬。岸贾说:“公主脱身不打紧,但听说她身怀有孕,万一生下男孩,留下逆种,必生后患。”遂后,他的心腹举报:“是夜,有车輦进宫!”岸贾说:“这必是庄姬无疑。”便奏告了晋景公,说:“叛逆一家,俱巳杀绝,只有公主逃入宮中,请主公定夺。”景公说:“公主是我母后的令爱,不要再追究过问,随她去吧。”岸贾说:“公主怀妊将产,万一生男,留下逆子,日后长大,必然报仇,又会发生桃园弒君之事,国君不可不虑”。“这桃园弑君之事”对景公触动很大。他对岸贾说:“除恶务尽,若生男必除之。”这句话正中岸贾下怀。之后,岸贾日夜在打探公主分娩的消息。有人说生男,又有人说生女,还有人说生下就死了。岸贾不信,进行搜宮。庄姬急中生智,把婴儿装于裤裆,脱过搜宮。难怪后人把孤儿赵武叫“裤裆儿”。岸贾搜宮无果,这使他更加狐疑。
赵盾有两个心腹门客,一个叫公孙杵臼,一个叫程婴,他们俩人在韩厥的谋划下,经过与成夫人及侠义宮女密谋,从宮中转出了孤儿。之后,程婴夫妇舍子,“偷梁换柱”;由公孙杵臼忍辱“出首密告”,让屠贼杀死了假孤儿,才使赵氏孤儿幸存了下来。遂后,程婴怕日久事泄,遂带着孤儿远里绛城,逃至今晋中盂县,在盂山深山老林里,把孤儿扶养成人。后人为铭记这段历史,把盂山改为藏山,把赵氏孤儿的故事,编成“孤儿泪”、“八义图”、“赵氏孤儿”等剧目,在国内外久演不衰,广为流传。尤其是晋与三晋地域的百姓,对赵氏狐儿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
赵氏孤儿的故事,从发端到结束,历时较久,时经灵、成、景、悼、平五公,概括起来讲,冤案发生于故绛,平反于新田。孤儿赵武任职于大夫、执国卿,创业于悼、平两世,为减免结盟诸侯赋税、为缓和诸侯国之间的矛盾,为中原弭兵做出了杰出贡献。春秋时代中原先后召开过3次弭兵会议,其中有两次是孤儿赵武策划主持的。
(6)谋去故绛,晋迁新田
晋景公即位于故绛15年后,基于政治、经济、地理等多种原因,于公元前585年“谋去故绛”,召集百官商量。据《左传·鲁成公六年》记载:“晋人谋去故绛。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饶而近盬,国利君乐,不可失也。’韩献子将新中军,且为仆大夫。公揖而入,献子从公。立于寝廷。谓献子曰:‘何如?’对曰:‘不可。郇瑕氏土薄水浅,其恶易觏。易觏则民愁,民愁则垫隘,于是乎有沉溺重膇之疾。不如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浍以流其恶。且民从教,十世之利也。夫山、泽、林、盬,国之宝也。国饶则民骄佚;近宝,公室乃贫。不可谓乐。’公说(悦),从之。”
“夏,四月丁丑,晋迁于新田。”
现在把以上记载作个译白,这就是:晋国景公计划离开故绛,大夫们都说:“一定要迁在郇(在今山西原猗氏县西南)瑕(据《水经注》:河东解县西南五里有故瑕城)氏的地方,那里肥沃富饶而靠近盐池,国家有利,国君高兴,不可以失掉它。”韩厥(字献子)正率领新中军,同时做仆大夫(《周礼》夏官之属有太仆,主要职掌为传达王令,侍从出入)。晋侯朝罢向群臣作揖而后退入寝宫之门,韩厥跟着,晋侯站在寝庭外边的院子里,对韩厥说:“怎么样?”韩厥回答说:“不行。郇瑕氏土薄水浅,汚秽容易积聚,百姓就愁苦,身体就瘦弱,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有风湿脚肿的疾病。不如,新田这个地方,土厚水深,住在那里不生疾病,有汾水、浍水冲走污秽,而且百姓服从教导,这是子孙十代的利益。山、泽、林、盐,是国家的宝贝。国家富饶,百姓就骄佚;靠近宝藏,公室贫弱,不能说是欢乐。”晋侯很高兴,听从了他的话。夏天,四月十三日,晋国迁都到新田。
晋景公为什么要迁都新田?从上面文字表述来看,只能说是地理原因,新田具有建都的诸多优势。从实践的角度讲,新田与郇瑕、故绛、翼都比较起来:(1)位居国之中,绛山之麓,浍水之阳。“土厚水深,居之不疾”;(2)地处尧之都(平阳),舜之壤(蒲坂),禹之封(安邑)京畿之域;(3)都之郊在汾、浍之间,土肥水美,继神农之教,承后稷之业,发展农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4)南有隘口,北有蒙坑,东有坞岺,西有河汾,是历来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5)官道纵贯南北,汾浍横穿东西,具有陆运漕运的交通优势,有名的秦晋借粮,“泛舟之役”,就是由渭河进入黄河,而后又经汾、浍而运入晋都的。
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观点,看待晋景公迁都新田的原因,绝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之因,其更重要更深层次的原因,一是从政治上讲,晋迁新田,离开故绛,可以摆脱旧势力的影响,尤其是赵氏势力的影响;二是从发展经济讲,新田西有后稷播百谷,南有嫘祖养桑蚕,东有唐祖献嘉禾,北有帝尧制历日,内有汾浍流其域,发展经济得天独厚;三是从军事上讲,南有中条做屏障,北有霍太阻诸戎,西有大河抵强秦,东有太行御齐人,在军事上既得天时又据地利,可以说是不败之地;从文化上讲,南有虞舜的孝文化和大禹的义文化,北有帝尧“其仁如天,其智如神”的仁文化,东有先祖叔虞及翼绛二都的历史文化,西有周文化的介入和影响,新田的文化氛围是它地无可比拟的。要说新田在军事上既得天时又得地利,再加上优秀文化这一条薰陶,那就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俱备了。从霸业上讲,南渡茅津,可以据郑、联蔡、威陈,以御楚争;西涉大河,可以巩固河西五城,加强边防,以抵御强秦入侵;东跨太行、越径井关,可以盟卫、鲁、曹,以防齐国西犯。这样,对晋国长期霸权的巩固和发展是极为有利的。故而有学者说,所有这些深层次的原因,恐怕才是晋景公迁都的真正原因呢?同时,晋迁新田,也预示着故绛历史的结朿,新田历史的伊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