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第一个夏天,清王朝已成气数将尽的羸弱老人。俄、日、美、英、法、德、意、奥组成八国联军,借口义和团杀害外国人,出兵攻打北京,以实现瓜分中国的野心。他们从天津强行登陆,尽管义和团和清军将士进行了阻击,仍难抵御洋枪洋炮。8月15日凌晨,侵略者突然炮轰正阳门,并从大清门长驱直入,一路烧杀抢掠,接连炮击天安门。天安门前西边的华表被打坏,城楼遭重炮轰击后,屋脊被毁,墙壁剥落,菱花格窗七零八落。1952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在修缮天安门时,工人们从城楼西边木梁上取出了三枚未爆炸的炮弹,弹壳上的英文字母依稀可见,时隔52年仍具有爆炸能力。
为显淫威,八国联军还厚颜无耻地组织近三万名士兵,在天安门广场进行阅兵,野蛮地践踏中国主权。随后穿越天安门、端门、午门,在紫禁城狂呼乱叫地游行示威。
期间,他们不仅抢走端门上的201900年8月15日,美军借助云梯登上天安门城楼,这是史上第一个占领天安门的外国侵略者。
多万件兵器,还掠走乾清宫、中正殿1000多件珍贵文物。广场上更是惨不忍睹,兵部、工部、户部、鸿胪寺等衙门均被烧毁,户部银库里的300万两银子和无数绫罗绸缎也被洗劫。
或许下面的一幕更令人切齿:俄军听说户部有大量窖藏金子,便拆墙揭瓦、掘地三尺,结果只找到一块银锭。他们恼羞成怒,放火把户部化为灰烬!
然而,这还不是耻辱的终点,天安门广场东部地区本是行使中国主权的五部六府,却划归洋人,成为外国使馆和兵营驻扎区。1901年清政府与11国签订的《辛丑条约》,更是把中国推向了殖民地的深渊!
庚子国难终于把中国人唤醒——随之而来的辛亥革命、清王朝覆灭、五四运动……一点点含羞忍辱地擦洗干净了天安门广场上的血迹。
落后固然挨打,但是极端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也并非能够救国——这就是庚子国难和义和团运动给人们的另一种启示。
五、最后一次“金凤颁诏”为封建王朝画上句号
明清两代,天安门被视作皇朝承天命、敬天意的首地。为此,凡遇国家庆典、新帝即位、皇帝结婚、册立皇后,或是宣布重大命令,都要在天安门举行隆重而繁琐的“颁诏”仪式。
“颁诏”时皇帝坐在太和殿,王公百官行礼后,将盛有诏书的云盘放在一座黄色九龙绿亭子里,在仪仗、乐队及文武官员的护送下,出太和门、午门、端门,来到天安门城楼,并将龙亭放在城楼正中。
文武百官分成两队在金水桥南,面向天安门站立。宣布颁诏开始,百官皆跪。宣读完诏书,奉诏官将诏书放在一个四周雕刻云状图案的镀金圆木盘内,名为“朵云”,来到城楼雉堞口正中的“金凤”前,将诏书用彩绳悬系,金凤口衔诏书徐徐而下,以示天子帝王之命令由金凤凰乘云朵自天而降人间,故称“金凤颁诏”。礼部司官接到诏书后,在仪仗前引下送至大清门外,然后颁行全国。
限于篇幅,这里叙述的颁诏过程只是简约版。
颁诏的程序之多、速度之慢、缛节之繁,实为今人所难以想象。一个体制、一个社会如此僵化岂有不亡之理!
1912年2月12日,是中国历史上最应该铭记也是最伟大的日子之一。
那一天,天安门举行了最后一次“金凤颁诏”,宣布清帝退位,为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画上了句号。
最后一次“颁诏”,是由隆裕太后在养心殿出面主持,以宣统皇帝的名义颁布退位诏书三道:诏一,承认实行共和制为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宣布清帝退位,接受共和体制;诏二,宣布优待皇室、皇族诸条件,以及有关满、蒙、回、藏族对待条例;诏三,宣布清帝退位后,维持京内秩序及告诫京城、各省疆吏文。
清帝退位后,天安门前竖起了旗杆,悬挂着五色旗。同年10月10日,大清门改名为中华门,门前搭起一个“与民同乐”的牌楼。
像一个飞行物,在划过抛物线最高点后便急剧下坠。封建王朝创造了唐、宋、元、明、清极盛时代,演绎了人间的各种繁华,终于怦然落地。
——一股全然不同的清冽“共和”之风在天安门广场飘荡。
六、五四运动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
天安门作为封建皇权的象征,其政治意义远大于建筑本身。尽管中华民国建都南京,天安门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它在民众心目中的巨大影响力仍然难以抹去。民国时期,天安门前始终都不平静,有时甚至能够改变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向。
五四运动就是一例。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因德国战败投降而结束。
中国作为战胜国理应获得赔偿,但是巴黎和会却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北洋政府在列强面前态度暧昧、软弱无力,消息传到国内,群情激奋。1919年5月4日下午1时,在北京大学学生的组织、领导下,3000多名各校学生冲破军警阻挠,齐聚天安门广场。他们打出“还我青岛”、“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有的甚至咬破手指当场写下血书。游行队伍从天安门出发,经中华门到棋盘街,然后转向东交民巷,在外国使馆区举行游行。随后他们奔向“亲日派”交通总长曹汝霖的家,引发“火烧赵家楼”事件,接着又痛打了驻日公使章宗祥。大批军警闻讯赶到,镇压了学生运动,并逮捕学生32人。
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再次把目光聚焦到天安门。
五四运动立即波及全国,各地的学生、工人、市民纷纷举行游行声援北京。5月19日北京各校学生同时宣布罢课,全国各大城市的学生也先后宣布罢课。
五四运动所激发的爱国主义浪潮势不可阻,北洋政府最终被迫免除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释放了被捕的学生,6月28日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知识精英成为五四运动的脊梁,一个个熠熠放光的名字至今仍然灼人胸襟:陈独秀、李大钊、闻一多、胡适、周恩来、蔡元培、郑振铎、瞿秋白……
五四运动还告诉世人,天安门不再是封建统治者的股掌之物,它已成为人民大众表达政治意愿和主张的舞台。这里位居北京市中心,又有面积最大的广场,更重要的是,它聚集了近六百年的政治气场。
史载,五四运动后至1949年,成规模、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群众集会、游行多达二十余次。其中,1935年的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的抗日救国示威游行最为着名,史称“一二·九”运动。这次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国运动的新高潮。
七、民国时期为交通拆改广场
辛亥革命打碎的不仅是封建桎梏,现代科技文明乘隙而入,像一股无处不在的春风浸润着中国,更浸润着北京——这座再古老不过的都城。被轿子、人力车、马车统治了上千年的街面,开始出现了汽车、有轨电车甚至火车的身影。狭窄的街道变得拥堵,人们期待更宽阔的活动空间,更快的生活节奏。
庞大的皇城盘踞在城市中央,重重围墙让东西南北城无法自由往来。人们要从东城到西城,只能从地安门以北或大清门以南绕行。
天安门前的长安左、右门,明清时是皇城通往中央官署衙门的总门,门前立一巨大石碑,上面刻有八个大字:“官员人等,到此下马”,并有禁军站岗,普通百姓根本不能靠近。平日百官上朝面奏皇上都要从长安左、右门进入,但无论官居几品,爵位多高,都要下马下轿,步行进长安门,经天街(天安门前的长安街),上金水桥,入天安门,继而进午门,到皇宫大殿上朝。
据《北平市都市计划设计资料》记载:担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的朱启钤,不顾当时各种非议,开放旧京宫苑为公园,兴建交通,对广场及其周围进行了改造。其举措之一是1913年将广场两侧的千步廊拆除,拆下来的木料用来建设北京的第一个公园——中央公园(现在的中山公园),园内来今雨轩、投壶亭、绘影楼、春明馆、上林春一带廊舍用的都是千步廊的木料。举措之二,1915年拆除了正阳门城楼与箭楼之间的瓮城,在正阳门两侧城墙处开四个券门,以缓解正阳门及东西火车站的交通紧张。举措之三是在皇城的南城墙开出了南长街门洞和南池子门洞,后来又打开了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两旁的红墙,并拆掉了三座门的门扇。这一系列改造不仅方便了北京城东西的交通,并且也在物理形貌上象征着皇权的消解,平民从此可以进入和穿越这个封闭的广场。
正因朱启钤对天安门广场进行的第一次改造,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才可能在天安门广场上展开。
民国十三年(1924年)12月17日在天安门前举行了北京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的开通仪式。据当年的《晨报》报道,有中外来宾数百人参加了典礼,然后分乘八辆彩花装扮的有轨电车,以天安门为起点,经东单、东四、北新桥、地安门、平安里,经西四、西单回到天安门。这就是北京第一条有轨电车的运行线路,也就是日后北京的一环路。由于是平生第一次开“洋荤”,据说车上乘客拥挤异常,沿途的观众也是人山人海。
从民国二十四年起北京开始运行公共汽车交通,有数条线路都从天安门前经过。那时的客车全是进口的,如美国的“道奇”,日本的“丰田”、“尼桑”、“金刚”等等。再加上法国、日本造的有轨电车,天安门前犹如万国电、汽车博览会,西洋之风劲吹。
火车更是无情地扫荡着天安门广场上的封建阴霾。当年,京奉(今沈阳)、京汉(今武汉)铁路的起止点都设在前门,火车站位于正阳门东侧,仅与天安门广场一路之隔。每天火车的汽笛声,蒸汽机的轰鸣声,让广场失去了往昔的宁静。
此时在天安门广场上的西洋风景令人眼花缭乱,中国古老的遗存也不肯轻易退出历史舞台:驴马的嘶叫,人力车的迟滞,甚至驼队杂乱的铃声……
1937年后,日本人占领北京,到1939年时,在北京的日本人已增加到四万多人。日本人为了回避混居造成的摩擦,开始编制北京都市规划,这个规划以佛香阁为轴心的南北向100米宽的兴亚大路为城市新轴线,与出复兴门的长安街延长线为新区的主干道,重新设立了一个新城中心。该规划从1939年开始实施。1948年北平工务局所编资料上写道:“这个规划的实施,旧城完全不顾,……使北平旧城区沦为死市。”天安门广场由于长期无人管理,仅仅30年时间,这座布局端庄的广场就沦为了荒凉的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