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6月27日,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在路过宁乡县曹家坳时,他下了车,来到附近的社员家里访问。在一户社员家里,毛泽东从堂屋走到灶屋,详细察看。见到一位年老的社员,他问道:“这里叫什么地方?”那社员回答说:“叫曹家坳。”毛泽东频频点头,风趣地说:“是不是曹操那个曹呀?”大家高兴地笑了,并回答说:“是的。”
1963年4月,毛泽东来到杭州。在参加浙江省委组织的舞会上,有的演员把一些杭州的歇后语说给毛泽东、周恩来猜。毛泽东也给大家说了几句歇后语,其中有三国故事的歇后语:吕布戏貂蝉——英雄难过美人关,把大家逗得乐不可支。
毛泽东很喜欢《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这段故事,特别注意其中几位主角的年龄和才干。他在1953年5月3日接见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的谈话时说:“三国时代,曹操率大军下江南,攻打东吴。那时周瑜是个‘共青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他当,结果打了胜仗。现在要周瑜当团中央委员,大家就不赞成。这行吗?”1957年4月上旬,在四省一市省市委书记思想工作座谈会上,毛泽东在谈到要提拔党龄短、年纪轻但有能力的干部时,再次举了这个三国故事为例:
赤壁之战,程普四十多岁,周瑜二十多岁,程普虽是老将,不如周瑜能干。大敌当前,谁人挂帅?还是后起之秀周瑜挂了大都督的帅印。孔明二十七岁成名,也未当过支部书记、区委书记嘛!也是个新干部嘛!赤壁之战以前无名誉,之后才当军师、中郎将。古时候可以破格用人,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大胆提拔?
据毛泽东的卫士尹荆山回忆:1962年的一天,毛泽东走出书房,在台阶上住了脚,仰天凝视,深吸一口气,忽然放开喉咙,唱出两句京戏。记得是《空城计》。卫士们一怔,随即交换眼色,无不流露欢颜。这两句京戏似乎宣告了三年困难时期的结束,我们都产生出“一唱雄鸡天下白”的感觉。到吃饭时间了,在尹荆山的建议下,毛泽东和家人一起吃了一顿饭。家常便饭,四菜一汤。毛泽东并不因为与家人一道吃饭而破坏习惯,仍然是手不释卷,边吃边看。不过,这次看的是小人书《火烧连营》,完全是放松大脑的一种独特方式。
1964年3月24日,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再次举上述三国故事说:“现在必须提拔青年干部。赤壁之战,群英会,诸葛亮那时二十七岁,孙权也是二十七岁,孙策起事时只有十七八岁。周瑜死时才不过三十六岁,那时也不过三十岁左右,鲁肃四十岁,曹操五十三岁。事实上青年人打败了老年人。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1965年1月25日,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又说:“看起来还是青年人行。群英会上的英雄,大多是二三十岁的人。诸葛亮当时才二十七岁,孙策初干事时,不到二十岁,孙权更小。”
1965年6月10日,毛泽东在接见华东局书记处同志们的谈话中讲到干部和群众的关系时引用三国例子形象地说:“现在,什么曹操、赵子龙、张飞,帝王将相在台上乱跑,劳动人民在台上只能打旗帜跑龙套。现在可要改一改,让劳动人民当主角,在台上跑。让旧戏里的帝王将相根本一风吹。这样才符合我们的现实情况。”
第四节毛泽东细数三国风流人物
一、毛泽东分析三国人物,看优点也看弱点
毛泽东对《三国演义》的阅读历时七十余年,从十三岁时废寝忘食的痴迷,到逝世前还在饶有兴致地谈论三国人物。《三国演义》中,各个军事集团中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毛泽东对其中的三十余人有过评价,而对他有过深刻影响的几位,毛泽东更是不止一次提起。然而他对这些人物的分析,不是就史论史,拘泥于史书,而是以唯物史观的方式评价这些人物,赞许他们的长处,分析他们的弱点。《三国演义》中的这些人物,对于毛泽东的革命生涯,或多或少都有些启示。
二、刘备“不能区分主次矛盾”
刘备(公元161-223年),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三国时期着名的政治家。根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备虽是汉室宗亲,但是他父亲早逝,家境贫寒,与母亲贩草鞋、织草席度日,生活非常艰苦。刘备从小就志存高远,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在尔虞我诈的三国乱世中,他以卓越的品质、谦逊的作风招揽了一大批至死不渝的忠志之士(如关羽、张飞、糜竺、简雍、孙乾等)。虽然他一生遭遇多次挫折,但最后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终成大事,建立蜀汉。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公元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葬惠陵。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
毛泽东一生中,曾多次谈论刘备这个人物,有褒有贬。他对刘备的赞赏,主要集中在他善于用人,善于团结各方人士,有很强的组织能力。
1957年3月20日,毛泽东乘专机从南京赴上海,飞行途中,他和陪同人员讲起了“煮酒论英雄”的故事:
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可见毛泽东对这一段故事的印象非常深刻,引述这段故事,也是把刘备视为英雄。不过对于刘备这个人,毛泽东认为他的缺点也很明显。
首先,刘备不能区分主次矛盾,因此导致了失败。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毛泽东借用刘备的例子,指出对于不同的国民党人,应当采取不同的政策。毛泽东说:“三国时期,荆州失守,蜀军进攻东吴,被东吴将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打得大败,其原因就在于刘备没有区分与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在谋略中没有抓住主要矛盾。曹刘是主要矛盾,孙刘是次要矛盾。孙刘的矛盾是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刘备不了解这一点,所以当孙权数次征讨荆州时,刘备派了根本不执行‘以联吴为根本、争夺荆州要有理有节’方针的关羽去驻守。”
1949年3月24日,毛泽东由西柏坡至北平,一路东行,路过河北涿州时,他对身边工作人员说:
这里就是《三国演义》中说的“桃园三结义”的地方。刘备的野心大,但他志大才疏学识浅,好感情用事,在许多问题上用感情代替了政策。因为想报二弟关羽被东吴杀害之仇,置江山社稷于不顾,遂起兵攻打东吴,众臣苦谏都不听,实在是因小失大。正如赵云所说:“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诸葛亮也上表谏止说:“臣亮等切以吴贼逞奸诡之计,致荆州有覆亡之祸;陨将星於斗牛,折天柱於楚地。此情哀痛请保留此标记诚不可忘。但念迁汉鼎者,罪由曹操;移刘祚者,过非孙权。窃谓魏贼若除,则吴自宾服。愿陛下纳秦宓金石之言,以养士卒之力,别作良图,则社稷幸甚!天下幸甚!”可是刘备看完后,把表掷於地上,说“朕意已决,无得再谏”,贸然负气出兵,结果被东吴打得大败而归,自己无颜再回成都见诸葛亮和文武百官,死在临近湖北的四川省东部奉节县东的白帝城。
三、关羽“大体上是不懂统一战线的”
关羽(约公元162-220年),字云长,河东解良(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刘备麾下着名将领。《三国志》对关羽相貌无记载,《三国演义》则描写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使青龙偃月刀,胯下赤兔马。刘备起兵时,关羽跟随刘备,忠心不贰,深受刘备信任。
《三国志》记载,刘备对关羽、张飞“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三国演义》中则将此三人描述成了“桃园三结义”,为刘备二弟,张飞兄长。关羽暂居曹操手下时,因阵前杀颜良解白马之围有功,由曹操上表封为汉寿亭侯;刘备称汉中王时,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总领荆州;刘备夺取汉中后,关羽乘势北伐曹操,曾围襄阳、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曹操几欲迁都避其锋,但东吴偷袭荆州,关羽兵败被害。关羽死后,由后主刘禅追谥曰“壮缪侯”,在《三国演义》中是汉中王刘备的五虎上将之首。
关羽去世后,其事迹为后世一再传诵,逐渐神化,一直是历来民间祭祀的对象,被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时被光绪帝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还被称作“关夫子”,最后被封为“盖天古佛”,佛教中称其为“伽蓝菩萨”。
关羽在民间的社会地位十分崇高,对中国人的影响极深,毛泽东在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都是非常崇敬关羽的,这些都对他参加革命以后的思维方式形成了重要的影响。
1927年,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时,在一场战斗中,与张子清指挥的第三营走散,后来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寻找也未见音讯。这时候,有人在毛泽东面前说:张子清带走第三营离开了这么长时间,有可能投到国民党那边去了。理由是张子清是湖南人,过去在湘军陆军第十二区司令部任过上尉副官,去找他的老部队了。毛泽东说:“我看张子清绝对不会带部队投降敌人的。三国时候的关云长,也在兵败后与刘备失去联系。曹操为了收买利用这个智能双全的大将,又是封官赐爵,又是赠送金银、美女,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费了多少心机!可是,关云长一旦得到了刘备的消息,立即骑上吕布的赤兔马,一路上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迢迢,终于回到了兵少将寡的刘备身边,关云长的毅然之举成为千古美谈。张子清是入党多年的同志,就比不上一个关云长?我看他决然不会投降敌人的!”
不到一个月,毛泽东的这番话就得到了验证。在接下来的一场战斗中,工农革命军与敌人交火,渐落下风,危急之际,张子清指挥的第三营突然赶到,投入战斗,打败了敌人,回归组织。
毛泽东拿张子清与关云长作对比,说明毛泽东对战友的信任,同时对关羽的忠义也是肯定的。
另一方面,毛泽东对关羽的弱点也看得很透彻。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叙述刘备封关、张、赵、马、黄五虎大将时,关羽颇有不满,怒道:“翼德是我弟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跟随我哥哥多年,也是我弟弟,可以与我相提并论。黄忠算什么,我怎能与这样一个老卒为伍!”
孙权曾派诸葛瑾为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提亲,以结秦晋之好,共伐曹操,关羽怒不可遏,斥责道:“我的虎女怎么能嫁给孙权的犬子!不看在你弟弟(诸葛亮)的面子上,马上砍你的脑袋!别再多说了!”诸葛瑾抱头鼠窜,回了江东。孙权紧接着便攻占了荆州,孙刘联盟自此瓦解。
针对上述这些事例,毛泽东对关羽有过一些批评。1932年初,毛泽东在与程子华谈话时说:“关羽出身下层社会,是刘备的心腹之臣,随其周旋,不避艰险,死后被尊为武圣人。到处都修建有关帝庙。但他的弱点是自负凌人,以致发展到上当受骗,大意失荆州。”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毛泽东又谈到了关羽。他说:“关羽这个人虽然过五关斩六将,威震华夏,但孤傲自大。”
1949年,在解决绥远问题期间,毛泽东曾经对华北局负责人薄一波等人讲过:“清朝所以能统治中国二百六十余年,就因为统治者一开始就制定了一条统一战线政策,用汉族的大臣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以少数团结了多数。《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大体上是不懂统一战线的,这个人并不高明,对待盟军搞关门主义。”
毛泽东在1964年的春节座谈会上风趣地说,中国革命是一些“老粗”凭借“关公的青龙偃月刀,张飞的丈八长矛”,“关、张、赵、马、黄的武器”赢得的。
1971年9月10日,毛泽东在杭州同南萍、熊应堂等人谈话,讲了九届二中全会的问题、党的历史上几次路线斗争问题等。他在谈话中还说:“不要带了几个兵就翘尾巴,就不得了啦。打掉一艘军舰就翘尾巴,我不赞成,有什么了不起。三国关云长这个将军,既看不起孙权,也看不起诸葛亮,到后来走麦城失败。当然,那时没有反骄破满啦。”
虽然毛泽东对关羽的很多性格弱点持否定态度,但总体还是视他为英雄人物,多褒义。1974年前后,毛泽东曾几次提到华国锋,“国锋同志是山西人,关云长的同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