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经济转轨、企业转制过程中,银行利益被严重侵蚀,形成了大量不良资产,银行“惜贷”接踵而至,投融资渠道受阻。至今,虽然银行不良贷款率已基本降低到安全水平之下,但由于银行仍然是上市企业的大债权人,公司治理不完善的情况下,银行的经营风险仍然很高,不利于银行的顺利改革。为了顺畅投融资体系,保护银行等债权人的利益至关重要。而日本和德国的经验表明,加强银行在上市企业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世界银行针对东欧转轨经济国家出现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也推荐在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市场经济中引入银行基础型的金融系统,加强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完善本国的公司治理。本文从公司治理的产权基础——债权和股权,以及具体的公司治理机制——董事会机制和公司控制权市场机制等方面,对我国银行参与上市企业公司治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本文运用金融中介功能理论和公司治理等企业理论,对我国银行在上市企业发挥公司治理作用的机制和途径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综合运用规范研究和描述性研究方法,以及比较研究方法等,揭示了我国银行对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弱化的问题,阐明了我国银行对上市企业进行治理的作用机理,对我国银行参与上市企业公司治理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如下:
第1章导论,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对论文的关键术语作了说明,在国内外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论文的研究结构和研究方法,并对本文的创新点进行了概括。
第2章在对金融中介和公司治理等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银行在上市企业公司治理中作用的理论分析框架,构思了银行在公司治理中作用的具体实现路径框图。商业银行与上市企业的关系是微观视角的金融与经济的关系,二者通过投融资体系中的投融资活动联结起来。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包括银行债权监督治理机制,银行股权(持股)的治理机制、银行通过控制权的治理机制等。
第3章银行债权监督的公司治理机制。本章对散见于各种文献的银行债权监督治理机制进行了较全面地归纳和总结。从银企的双边关系看,银行债权监督机制包括监督的动力机制、监督的利益协调机制,债权结构治理机制,以及财务治理机制等,这几种机制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综合起来研究可以更好地刻划银行债权监督的作用过程。将银行债权从公司总债权中分离出来,专门研究银行债权在上司公司中的治理效应;从债务的期限结构角度研究银行债权对公司的治理效应,将银行债权细分为短期和长期债权,分别研究其治理效应。研究表明,短期债权治理作用弱,长期债权有一定治理作用,但长期债权占比少,导致银行整体债权对上市企业治理效应较弱。本研究针对为数众多的债权人客观存在“搭便车”的问题,突出了银行大债权人的作用,弥补了以前研究只注重总债权而忽视银行债权治理作用的缺陷。同时还对国内现有文献中自由现金流的计量方法进行了修正,提高了实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第4章对银行持股的治理机制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本研究利用投资决策的相关理论,构建了银行持股的成本收益理论模型。目前对银行持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日本和德国的经验研究,注重对银行持股的利弊分析,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而从理论视角研究的很少,国内很少有人对银行持股进行研究。本文的收益成本模型不但可以解释以前经验研究中银行持股的利弊,还可以很好地解释银行持股的效率,为其他国家探讨银行持股问题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工具,弥补了银行持股只有经验研究并且结论不一致的缺陷。
第5章对银行参与董事会这一公司治理中最核心的治理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还没有文献系统地研究银行进入董事会的机理和效率,本文从法律环境(董事会制度)、市场条件(银企关系)、银行治理(银行进入董事会的治理机制)三个维度,分别考察了美国、德国、日本银行进入公司董事会的治理机制和治理效率。研究表明,各国银行进入董事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银行进入董事会的法律制度差异是影响银行进入董事会发挥治理效率的重要因素;各国银行向公司派驻董事的动机是由其银企关系和银行自身利益权衡的结果,这为我国银行进入董事会提供了经验借鉴。
第6章对银行通过控制权市场机制治理上市公司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目前国内关于银行通过控制权市场参与公司治理的研究几乎为空白。本文归纳了银行通过公司控制权市场参与公司治理的三种方式:即通过向机构投资者进行融资,引导机构投资者的收购兼并行为;将目标公司的信息透露给机构投资者,促成收购兼并活动;直接接管劣绩公司,派驻管理人员进驻公司董事会。针对我国银行对杠杆收购融资非常谨慎,银行作为机构投资者参与非金融公司的收购兼并活动存在法律障碍的现实,将银行的信息传递功能引入公司控制权市场,探讨银行对控制权市场中的收购兼并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我国银行完全可以通过公司控制权市场发挥对上市企业的公司治理作用。这弥补了国内文献只注重银行债权内部监督的局限,拓展了银行在上市企业公司治理中作用的研究视野。
第7章对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还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上市公司;商业银行;公司治理
ABSTRACT
In 1980s, a series of reforms were performed in transition economies. In the meantime, insiders control appeared in company, which severely deterred the sound finance system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Consequently, in 1990s, World Bank launched a large-scale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bout the role of bank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recommended the newly market econom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import bank-based finance system and improve native corporate governance on this base. In China, the role of bank (especially commercial bank)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is weak. The claims of debtors are just after plight. Bank’s interests were eroded severely, especially in listed companies. In the experience of Germany and Japan has proved that to strengthening debtors’ role on corporate governance can insure their interests. Considering the above mentioned, this paper make us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s based on the property rights which are creditors’ and shareholders’ rights, and investigates the role of commercial banks on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though director boards and corporate control marke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echanisms and approach of which the role of bank on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listed company by means of finance intermediation theory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ory. It studies mainly on four mechanisms: bank debtor’s supervised mechanisms, bank as shareholders, bankers on boards, and bank debt affected corporate governance though control market, more detailed as follows:
Chapter 1, this part aims to form thesis’ framework. Firstly, brings forward problems, and then on the bases of native and international data, puts forward research hypotheses, decides investigation methods, and sums up innovations.
Chapter 2, the relations of a commercial bank and a company is analyzed from the macro and micro aspects. Firstly, finance intermediation theory which is from the macro point; secondly, enterprise theory which is from the micro point ,includ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ory, corporate property right theory, capital structure theory and delegating theory ,e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