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转轨国家纷纷对银行业进行变革,对企业进行债务重组和私有化、恢复对借款人破产威胁的可信性,让银行填补政府退出形成的治理间隙(Slomka,2006)。学术界已基本形成共识,商业银行参与公司治理是解决转轨国家“内部人控制”等公司治理问题的有效手段。
我国在经济转轨、企业转制过程中,银行利益被严重侵蚀,形成了大量不良资产,银行“借贷”接踵而至。至今,虽然银行不良贷款率已基本降低到安全水平之下,但由于银行仍然是上市企业的大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不完善的情况下,银行的经营风险仍然很高,不利于银行的顺利改革。可见,为了顺畅投融资体系,保护银行等债权人的利益至关重要。而日本和德国的经验表明,加强银行作为债权人在上市企业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世界银行针对东欧转轨经济国家出现的内部人控制问题,推荐在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市场经济中引入银行基础型的金融系统,加强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完善本国的公司治理。因此,加强银行在我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际国内研究表明,银行应该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发挥其监督作用,但我国银行参与公司治理还非常有限。本书深入研究商业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作用机理,从财务监督、董事会治理、控制权市场治理等多角度深入研究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实现路径和实现条件。
本书的研究思路:本项目将商业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纳入金融与经济关系的分析框架,将公司治理融入金融过程中的投融资体系内,构建一个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理论体系。表明商业银行参与公司治理将融于金融过程中的贷款、股票和金融市场等活动。商业银行通过贷款和持有公司股票从内部监控实现对上市公司的治理;通过金融市场的杠杆收购和信息传递等活动实现对上市公司的治理;还可以作为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的收购兼并活动而实现治理。
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①将本论题置于金融与经济之间关系的框架下来研究,形成了银行在公司治理中作用的研究框架。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研究思路。②综合研究商业银行各种资产业务参与上市企业公司治理的机理和效应。这弥补了以前研究只注重某一类银行资产业务的治理效应可能导致以偏概全的缺陷,为银行债权参与公司治理提供有力的理论和经验证据。③对银行持股进行理论研究,为银行持股问题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工具,将弥补银行持股只有经验研究并且结论不一致的缺陷。④研究银行通过公司控制权市场参与公司治理的机理并进行经验检验。目前国外研究很少,本研究将弥补国内只注重银行债权监督的局限,拓展银行在上市企业公司治理中作用的研究视野。
本书的主要结论是:①银行债权的期限结构治理机制作用有限,银行债权的财务治理机制没能有效发挥作用。②银行持股既有收益,也有成本,银行持股是成本和收益的权衡,也是各相关利益主体间博弈的结果,银行自身利益是最重要的约束条件。③我国银行贷款强度与公司成为要约收购目标的可能性、以及收购成功的可能性之间都呈负相关关系,显示了我国银行通过市场对上市企业公司治理的作用很微弱。
本研究结果对丰富银企关系的理论内涵、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等具有一定启示。大多数学者都是从宏观角度研究银企关系,微观角度的成果不多,而只有微观的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关系协调好了,宏观的经济金融协调发展才有基础。相应地,法律法规应不断完善,为经济发展、金融系统完善创造条件。
本书是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完成的,银行参与企业的公司治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很多人为之艰苦努力。加之国内资料收集的困难,希望此书能在该领域发挥抛砖引玉的作用,望读者对书中的不足批评指正。
邓 莉
2009年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