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科学生文学知识除中学课本所含的内容以外接近匮乏
由于中学阶段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还未能从根本上得以扭转,导致工科学生偏科现象比较严重,文学知识基本上还是中学课本所含的内容。根据我们的调查,工科学生文学知识主要在高中阶段获得(占所调查学生的比例近86%),而中学课本外文学知识的合格率据我们的测算不到10%,长篇小说的了解率不到3%。缺乏基本的文学阅读量是当前工科学生突出的问题。中学阶段的偏科状况在工科大学阶段并未得到根本的扭转。当前,工科院校各专业课程及作业的安排一般都比较繁重,这直接制约了学生课外阅读文学作品的可能性及积极性。缺乏基本文学阅读量,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当代工科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普遍低下。而且,工科院校学生的文学阅读也体现出一些不恰当的倾向,作为工科学生业余消遣阅读的对象,各类期刊、报纸占50%以上,网络媒体占35%左右,两者相加已近90%,所谓的中外名著的阅读情况可想而知。我们在此并不想一概否定一般传媒作品的艺术价值,但这种快餐式作品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人文关怀精神所起的作用确实不大,有时还适得其反。[31](31)
所以,更好地调整中学阶段的教育模式与教育内容及大学阶段专业课程的设计,培养工科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基本阅读量,是解决当前工科学生文学知识匮乏、人文精神不足的必经途经。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文学艺术素质并不是简单地看几本名著就可以形成的,文学作品的欣赏、文学艺术的情感需要大量的背景知识。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对于同一部《红楼梦》,理学家看见理,道学家看见淫。不同的文化积累就会导致不同的阅读体验,因此有必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适当的引导。
(二)对工科院校艺术素质教育普遍存在着认识的误区
当前,普遍存在一些关于工科院校艺术素质教育的错误认识,一些人或是认为艺术素质教育可有可无;或是认为艺术素质教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或是盲目地主张开设相关专业或相关课程;或是主张尽可能地组织相关社团,举办相关活动,片面地认为只要组织了相关的社团,举办了相关的活动,学生的艺术素质自会提升。我们认为上述主张有一些存在一定的合理成分,但也有不少误解,有必要予以澄清。
对于第一种观点,可以说不值一提,认真思考一下道理自明。至于第二种观点,目前似乎在工科院校中还较有市场。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决的是人生观、价值观等大是大非的问题,而艺术教育,包括文学艺术教育则是一种审美教育,一种情感教育。区别于政治教育的“他律”,审美教育是“自律”;区别于政治教育的“规范”,审美教育是“陶冶”。政治教育重视共性,审美教育重视个性;政治教育重视理性与说教,审美教育重视情感,寓教于乐。审美教育更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强调调动受教育者的潜能,关注人的尊严和价值、修养和趣味,更具有文化品位。
第三种观点实质上是对艺术素质教育和艺术专业教育的区别缺乏深刻的认识所致。作为素质教育的文学艺术素质教育与作为专业的文学艺术教育具有极大的不同。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作为素质教育的文学艺术教育必须体现全面性、益智性、辅德性及审美性。所谓文学艺术教育的全面性,是指作为素质教育的文学艺术教育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为了培养文学艺术人才;同时,文学艺术素质教育既要面向喜爱文学艺术的学生,也要面向不喜爱文学艺术的学生。所谓文学艺术素质教育的辅德性是指通过文学艺术教育的过程,提高德育的效果,培养人文关怀精神,塑造完美的人格。而所谓的益智性是指通过文学艺术教育,培养受众者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并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以促进其专业知识的学习,开发左脑潜能,激发各种潜能的全面发展。而所谓的审美性是指文学艺术素质教育的实现途径是通过不断的审美引导,以达致审美情感的内化。我们不应试图通过简单地照搬文学艺术专业教育模式来实现艺术素质教育的目标。具体来说就是,普通工科院校不应该,也不必要开设文学专业各类课程,而是要从服从及服务于素质教育这一总体目标的角度来权衡相关课程的开设。事实上,相对于其他艺术门类来说,文学、影视等文学艺术更适于学生自学,自我领悟。可通过配置适当的资料、场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适当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而且,我们的调查资料也证实,学生更倾向于有引导的自我阅读及观摩(持该观点的学生占70%)。
另外,有一些学者主张建设各种文艺社团,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来增加工科学生的文学艺术知识与素养。但我们这次调查的资料显示,工科学生中主张组建社团的比例最低,只占大约30%,远低于主张“建设给学生演示才能的活动中心”(占62%),“开设多媒体课室”(占53%),以及“增加图书馆藏书”(占51%)。我们认为,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现存的相关社团在学生中的号召力、凝聚力不强,起了反向的引导作用;二是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较强,倾向于独立思考、自主学习[32](32)。
(三)工科院校文学艺术教育的相关师资、设备、资料极为短缺
近几年大规模的扩招,客观上给工科院校开展文学艺术教育增加了难度。我国高校推行素质教育的历史本来就较短,各工科院校尚未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实现途径,相关师资、设备、资料也极为短缺。而大规模的扩招导致不少工科院校的教师疲于应付超额的工作量,艺术素质教育所必须的直接接触、个别交流的基本教学手段无从实施,艺术素质教育大多变成为一锅煮的满堂灌,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所以,现阶段增加相关师资、探讨合理的受众规模,编订合适的教材及规范相关课程的基本内容,是进一步推进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艺术素质教育所急待解决的问题。
(四)相关图书资料、场地欠缺,校园文化单一
由于历史、经费等多方面的原因,工科院校中高质量的文学艺术书籍资料尚不够丰富,影视资料及放映场地则更为欠缺。20世纪80年代还在一些高校流行的周末免费剧场,现在大多不知踪影。而工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又较为单一,所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大多缺乏特色及艺术内涵。至于各类文学艺术社团、读书会等要么没有,要么内容贫乏,缺乏影响力及吸引力,起不到应有的示范与引导作用。
三 工科院校深化文学艺术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基于工科院校文学艺术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对文学艺术素质形成特征的认识,我们认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确立正确的文学艺术素质教育的观念
正如前文分析中所指出的,当前在工科院校中普遍存在对艺术素质教育的认识误区,这种误区不仅存在于一般的工科专业教师身上,而且,还广泛地存在于工科院校的教学行政管理人员,甚至在一些从事人文素质教育事业的教师身上也有存在。当然,不同的人员,认识上的误区也各不相同。相对来说,一般的工科专业教师主要是对开展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学行政管理人员主要是不自觉地将人文艺术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从事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师则往往从各自的专业出发,采用专业艺术教育模式来进行艺术素质教育。对此,应采用不同的措施对上述人员的认识误区进行纠正。工科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参与,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的观念,才能更好地贯彻好《意见》中所确立地原则与精神。
(二)确立适宜的文学艺术素质教育模式
文学艺术素质不同于其他的艺术素质,它更强调个人的内心体悟,而且,它也不像其他的艺术素质教育,侧重于受众的情感培养及艺术想象力,除具备其他艺术素质教育的功能之外,它还直接与受众的语言表达能力紧密相关。所以相对于其他的艺术素质教育,文学艺术素质教育的效果更为直接,更为急迫。同时,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文学艺术素质形成的特点,立基于工科学生中学阶段已经具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素养,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更多地采用自学的方式,通过配备相关资源,开设诸如文学欣赏、名片欣赏之类的讲座,举办高质量的读书会和开列参考书目等方式进行适当的引导。我们相信,只要方法得当,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工科学生的文学艺术素质定可得到很好的改善。当然,在已经开办了人文艺术专业的工科院校,也可依托相关专业开展有关教学活动,通过发挥该人文艺术专业的影响力,以点带面,激发工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梯队
我们强调文学艺术素质教育的自学模式,并不是一概否定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正如我们反复强调的,文学艺术的欣赏需要必要的引导,需要相应的背景知识。而这种引导及背景知识的获得,更为可行的途径就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当然这也决定了文学艺术素质教育的课堂讲授重点。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上述两个目标,我们认为,相应的师资配备可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实现:一是临时外聘,一是校内建设。前者主要指专题文学欣赏讲座所需教师,后者指的是一般文学艺术作品的介绍和通史性的文学导读课的专任教师。理工院校可与人文为主的院校或者综合性院校合作,用自己的工科教师(正是人文为主的院校所缺)的优势换聘自己所需的教师。条件许可的也可与当地的高水平文艺社团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
(四)投入一定的资金配置文学艺术素质教育所需的相关资源
既然要发挥学生的自学积极性,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资料和设备、场地就是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应该明确的是,我们需要配置的是文学艺术素质教育所需的资料,而不是文学艺术专业研究所需的资料,所以工科院校所要配置的就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作品,它所强调的是代表性,而不是普遍性。至于场地,这需要各高校转变观念,坚持教育为本的思想,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免费的高质量的文艺影视作品,以培养工科院校中高雅文化的氛围,达到陶冶情操,涵养人性的教育目标。
对工科院校绘画艺术素质教育的科学思考[33](33)
一 工科院校绘画艺术素质教育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加强对艺术教育的宏观指引是工科院校绘画艺术素质教育迅速发展的前提
1998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学校美术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向大会所作的报告中,特别提出美术教育对“提高国民的美术文化素质”的重要性,把美术教育列入我国学校的未来发展的主要任务[34](34)。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并作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确立了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地位。特别强调“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5] 352002年12月在教育部召开的《全国艺术教育经验交流会》上,进一步明确了艺术教育是美育的组成部分,特别重申“加强学校艺术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面向21世纪高素质人才对我们提出的重要任务和迫切要求”[36](36)。2003年教育部又颁发了《全国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其中对高校艺术教育在课程、师资、教材、考核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由此,一场波澜壮阔的包括绘画艺术素质教育在内的艺术教育改革在全国如火如荼地拉开了序幕。
不难看出,将包括绘画艺术素质教育在内的艺术教育改革放在如此重要的高度,不仅是我国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为落实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培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同时,也符合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我们知道从20世纪80年代起,许多发达国家为了保持其在日渐激烈的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已从改革高等教育转入基础教育的改革,把努力提高国民素质作为本国的基本国策,如美国在1983年颁布了《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1993年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发展》、1994年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均将艺术教育确定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由此可见,我国和世界各国政府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及艺术教育的宏观指引,都为我国工科院校绘画艺术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的保障。同时,也是工科院校绘画艺术素质教育迅速发展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