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术教育的门类构建学科群,艺术教育按门类划分为“视觉艺术教育、听觉艺术教育、视听艺术教育、视听—想像艺术教育四大门类艺术教育。”[24](24)视觉艺术包括建筑、雕塑、绘画、书法、摄影,艺术设计的装潢、服饰、环艺、陶瓷、染织等;听觉艺术指的是音乐;视听艺术包括舞蹈、戏剧、电影、电视等;想象艺术指的是文学作品。构建艺术教育的学科群应以此展开,在艺术素质教育中心、研究所的架构下,成立相关的教研室,如艺术与设计教研室、音乐艺术教研室和影视与文学教研室等,以三个教研室组成三个学科群。
1.合理地整合课程结构
在艺术教育三个学科群内重新整合相关课程结构:
(1)整合的目的是:厘清工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目标,确保从素质教育涵养的角度与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2)整合的前提是:搞清楚在本学科群领域内,哪些课程是主要的?哪些课程是可以无师自通?哪些课程是可以触类旁通?哪些课程是应该通过教授而知的?
(3)整合的依据是:以相同、相邻或相关的种类艺术形式来形成课程结构。
(4)整合的目标是:确立学科群的课程设置。
2.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内容
工科院校艺术教育可分三个阶段进行,课程内容设置为:
(1)第一阶段,设各学科群内的艺术专业素质课。在一至二年级上学期艺术与设计教研室可开设绘画、书法、摄影等课程;音乐艺术教研室可开设声乐及部分器乐课程;影视与文学教研室可开设影视欣赏、诗歌、散文等课程;让学生依据自己的个性爱好和兴趣选修3~4门课程,通过对这些课程的理论和技法的学习,掌握种类艺术的基本理论、表现语言及一般的艺术规律。
(2)第二阶段,设各学科群内的艺术专业理论素质课。在二年级下学期至三年级上学期艺术与设计教研室可开设美学、艺术学、建筑艺术欣赏、中外艺术(美术)史等课程;音乐艺术教研室可开设中外音乐理论、中外音乐欣赏等课程;影视与文学教研室可开设影视文化理论、文艺理论等课程;让学生在第一阶段学习的基础上,选修3~4门理论课程,从了解艺术如何模仿生活、再现生活、如何表达情感等角度入手,“自觉地把艺术学习与人类生活、人类情感、人类文化和科学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加深对艺术的理解”,[25]25 以提升广大学生的理论素质和审美能力。
(3)第三阶段,开设各学科群内的艺术创作实践课。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利用各种类艺术的形式创造人类美好的生活。工科院校“艺术教育以其自由把握和创造形式的审美观照,呈现为一个多样统一的意象世界。这种功能渗透或融入科学活动,有助于科学认识真理。”[26](26)同时,能激活工科院校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三年级下学期至四年级上学期艺术与设计教研室可开设雕塑、艺术设计的装潢、服饰、环艺、陶瓷、染织等课程;音乐艺术教研室可开设中外作曲、指挥等课程;影视与文学教研室可开设影视写作、文学写作等课程。让学生在第二阶段学习的基础上,选修3~4门理论课程,为学生提供“创造性解决问题和发挥其艺术潜能的机会,赋予他们表达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27](27)以此配合学生的专业课学习。这才是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的归宿。
(三)确保对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完整的人的培养必须通过完整的教育来实现。单纯的科学知识显然对培养工科院校的复合型人材是不完整的教育。而艺术教育作为工科院校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弥补了这个缺陷。
然而,由于一些工科院校没有看到艺术教育的非功利性、非科学化后的功利性、科学化的另一面,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不够,经费投入不足。致使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难以展开,课程目标难以实现。
事实上,相对于工科院校实验室的投入来说,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的投入只是一个小头。许多方面的设备、设施建设可依托于工科院校。但以下6方面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主要是:
(1)专用的美术课室。依据学校选修人数的多少,按30~40人一个班,80~100平方设置若干间符合美术写生用的课室。
(2)专用的音乐课室。包括设置声乐、器乐训练场地等。
(3)专用的多媒体教学演示室。
( 4 )专用的音乐、影视、文学等方面的技法、史论、理论等的图书资料室。
(5)美术教具、音乐器材、影视资料。
(6)教研及专用教材的建设。
除此之外,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还应在为学生创造一个艺术实践及艺术创新的舞台上加大投入。同时,拿出一定的资金,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有一定学术品位的名师讲座活动以及引入高雅的文艺演出、美术作品展览、优秀的影视作品欣赏会等。由此“孵化”学生的艺术素质,从而指归工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目标。
三 结语
工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目标的实施,对于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中国高等教育已经不同程度地呈现大众化的特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此时,高等学校“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人一个和谐的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得到对事物及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觉,人必须对从属于道德性质的美和善有亲切的感觉,对于人类的各种动机、各种期望、各种痛苦有了解,才能和别的人和社会有合适的关系。”[28](28)(爱因斯坦语)
“艺术教育以其自由、超越的审美快乐使人们的情欲受到规范、节制和净化,从而陶冶和塑造人们一种超越的人生境界,赋予人们一种超脱精神,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29](29)在“科学的人文主义教育目标”逐渐确立的今天,工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作为工科院校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相互交融的素质教育的一种知识教育,历史地承担了涵育工科院校学生专业知识之外的素质教育。重视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厘定工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目标,构建一套完整的、科学的、适合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的学科群,是工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目标得以实施的重要保证。
关于工科院校开展文学艺术素质教[30](30)的几点思考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纷纷提出在大学生中强化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主张和基本对策。我国也在1995年开始在全国52所高校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工作,经过二年多的实践探索,通过总结,在1998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换言之,当前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的人文、社科、艺术知识和能力的教育与培养,是在素质教育这一大背景下展开的。准确的定位是我们开展相应工作的前提,基于对大学生,特别是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的亲身体验及关心,我们选择工科大学生的艺术素质作为切入点,开展了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本文试图在有关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工科院校文学艺术素质教育的有关问题作一些基本的探讨,以期能有助于有关专家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一 艺术教育对工科院校学生的意义
关于艺术教育对工科院校学生的意义与作用,学界讨论甚多,意见不一。我们认为,人文教育、艺术教育在当今时代的彰显是与人文教育、艺术教育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及我们所处的时代特征所决定的。正如教育部在《意见》中所指出的,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和物质利益的高速增长,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极大重视和对物质利益的强烈追求,科学教育备受青睐,人文教育受到冷落,并随之带来一系列的世界性的社会问题。追根溯源,发端于西方的现代科学,是建立在学科的分类细化基础上的,通过人为的学科分类,细化研究,人类极大地提高了对自然界的认识,社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实际上是一个密切相关的系统关系,不应该也不可能作绝对化、个别化、原子化的割裂分析。换句话来说,近现代科学研究的方法潜藏着认识论上机械化倾向的弊端,必然地要与人类社会整体论的现实相冲突。再加上现代通讯、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正越来越融为一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世界社会、经济也呈日益一体化的趋势,这客观上要求人类重新审视西方式的学科体系及认识论框架。
同时,人文教育、艺术教育具有天然地沟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致学科与学科之间关系的功能。就艺术教育的价值来看主要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具性价值,一是终极性价值。
关于艺术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已为许多自然科学工作者所反复强调及亲身实践。这种工具性价值的最重要体现是艺术可以充分启迪思维和激发创造力。科学研究表明,艺术创造与学术创造的基本逻辑思维过程是相同的,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艺术创造力的培养和训练,无疑会极大地推动科学创造力的发挥,促进自然科学工作者在学科专业上的超越与创新。在20世纪苏美争霸中,苏联比美国更早地将人造卫星送上了太空,事后,经过几年的总结,美国许多教育家提出了这样的观点:美国的科学技术教育是一流的,但文化艺术教育是落后的。他们感到,美苏两国科技人员的文化艺术素质的差异,导致了美国空间技术的落后,美苏两国在文学、音乐、美术等文化艺术领域里的差异,导致美国一代人的文化艺术素质不尽如人意。为此,美国哈佛大学启动了《零点计划》。《零点计划》用“零”来命名,体现了哈佛大学研究者的良苦用心。他们用“零”来表示对文化艺术素质教育认识的空白,“零”也同时意味着一切从头开始。20多年过去了,哈佛大学的研究者们用自己的科研成果,一直不断地在验证自己的观点:加强文化艺术教育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艺术教育价值的第二个体现是从人的终极目标角度来看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并不是为发展而发展,为创造而创造。人类发明创造的终极目标是达致人类的自我完善与全面发展,科学技术等只是人类达到上述目标的途径与手段。古往今来,众多文化大师都已反复强调艺术教育对人类自身完善的重要意义。孔子在《论语》中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柏拉图也说“音乐教育比起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文艺对话集》)。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明确指出:“要之,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和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在人之素质的德、智、体、美四要素中,从教育目标来看,政治、历史知识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豪感,明确社会发展的方向,既能“为稻粱谋”,又能“为天下忧”;哲学能培养人的理性思维能力和批判意识,有助于把握知识的整体性,突破各具体学科之间的界限,跨越人文与科技的“鸿沟”;艺术则能培养人深刻的关怀精神、流畅优美的表达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影响力。通过教师的施教及学生的参与及自主发挥,一方面可以从情感、意志、品质、作风上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另一方面,又可以在广博的人文艺术知识基础上扩展、生发,从而提升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精神。
二 工科院校文学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因为各级教育部门的普遍重视,目前我国理工科院校大多成立了“素质教育中心”,配备了相应的教师,开设了相关课程,购置了有关的图书资料,成立了相关的社团,也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了各类活动,有一些工科院校还成立了相关的专业。但客观地看,艺术素质教育虽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学生的要求、离社会的要求还有一段相当大的距离,尤为关键的是,现存的一些教育误区及固有的做法阻碍了艺术素质教育(包括文学艺术)的进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