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不是白拿的,腾讯固执地坚持一个原则:不能控股;不能插手经营,就不能随便要人家的钱,要自己一步步想明白了,再慢慢自己滚大。
在腾讯的成长过程中,我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体会是,创业者寻找投资伙伴时应该考虑的并不仅是资本。实际上,投资方能帮到创业者的绝不仅仅是钱。尤其是有经验的投资商,他们对行业都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洞察,同时也拥有深厚的行业资源,除此之外,更重要的还有投资人对创业企业整个团队和经营模式的信任、鼓励以及对未来风险共担的责任。这些对于创业者来说才是真正弥足珍贵的元素。
第一轮融资:IDG与盈科数码
软件卖不掉,但用户增长却很快,运营OICQ所需的投入越来越大,马化腾只好四处去筹钱。马化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
即时通信还算省带宽的,就一个服务器,一个普通PC机就可以撑得起,后面增长太快,就撑不起来,还要买服务器,托管也是求别人的。到1999年感觉开始有点口碑,我们就开始找风险投资了,包括在高交会上,认识了盈科数码、IDG。
此时到了1999年下半年,看着OICQ用户越来越多,想想索性以快速增长的用户作为引子把,就这样,腾讯的几个创始人一合计,决定出让部分股份,进行融资。
“那时从美国飞往中国的飞机总是满舱,头等舱里的投资者随便到经济舱里一逛,就能发现几个归国创业者,不少合作就从飞机上开始。”这是第一代创业者、奇虎董事长周鸿祎讲的故事,背景是Web1.0泡沫破灭前夕的2000年。然而,当马化腾决定去融资的时候,互联网的融资已不乐观了。
2000年高交会,马化腾拿着一份改过6次、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在高交会上想碰碰运气。一开始,站在展台前的这个年轻人并未引起投资机构的关注。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深圳本地一家知名创投企业的投资经理至今还惋惜,虽然和马化腾交谈了两次,但因为不熟悉互联网即时通信工具,最终没有选择OICQ。
马化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1998年我刚刚创立腾讯的时候,互联网产业在中国正处在蓬勃发展初期。当时网民才300万,不到现在的零头,现在是超过3亿,是那时的100倍!那时候的环境还没有这么好,获得风险投资的机会刚刚开始有,但那时候机会也非常小。我们也不太擅长这方面,幸好有高交会,第一届高交会有一个契机,很多投资者会关注深圳这个地方,给我们融资的机会。
深圳不像北京有海归的圈子,他们找投资人比较容易。对于腾讯而言相当困难。但腾讯也算运气,风投依据ICQ的成功案例,对腾讯也就多少有些兴趣。盈科数码和IDG两家一起壮着胆子投资了腾讯。
打动这两家公司进行投资的除腾讯那份修改了6遍、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外,当时广为流传的ICQ以2.87亿美元卖给美国在线的故事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作为OICQ的汉化版本的OICQ总该值点钱吧!
“当时我问马化腾,你的公司凭什么值这么多钱?”最早向腾讯投资的IDG合伙人之一林栋梁后来回忆说,“马化腾就说以色列的ICQ有多少用户?他们卖了几千万美元,我的OICQ有多少用户?所以我就值这么多钱。”(1998年,ICQ被美国在线以2.87亿美元收购,当时其用户数超过1000万)2000年4月,OICQ注册数达500万。
2000年初,盈科数码和IDG这两家公司决定一共给腾讯投资220万美元,然后各拿走了腾讯公司20%的股份。在那些谨小慎微的风险投资者眼里,那时的OICQ依旧是一个看不清楚未来、也尚未找到赢利模式的项目。但就是为了这区区220万,马化腾也不得不让出了OICQ的40%股份。
马化腾在接受《全球通》采访时说道:
困难都是阶段性的。例如早期,融资很困难,虽然自信我们拥有好创意,好前景的产品,但如果不受风险投资青睐,一切都无从谈起,融资的过程压力非常大。到现在我们仍保持一种危机意识,无论大环境的好与坏,我们的生存道路一直都不轻松。
面对融资:负责、务实
融资后腾讯购买了服务器和带宽。不过,有了钱的马化腾依旧节俭,依旧是自己组装服务器,这与当时互联网企业普遍大手大脚地花投资人的钱形成了鲜明对比。马化腾表示:
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之前,融资是一轮一轮的,大都想着赶紧花完钱再去融资,但当时我就不是这样想。做公司要对股东、对投资者负责任,所以现在看新兴公司花钱看不惯……
拿到投资后,以比较理性的态度去面对,也是令马化腾感到自豪的事情。马化腾在接受《全球通》采访时说道:
我们在拿到风险投资后,没有用来迁办公室,没有大肆做广告,没有烧过钱。提前做到了收支平衡,给整个企业提供了一个务实的风气。
利用融来的钱,马化腾将腾讯的硬件和带宽建设完善了一番。风险投资缓解了腾讯的资金压力,通过投资改善硬件条件。马化腾为腾讯公司买了200GB的IBM服务器。“当时放在桌上,心里别提有多美了。”马化腾回忆当时情景,还喜不自禁。条件改善后,马化腾有条不紊地开展了一系列业务,使QQ注册用户在几个月内翻了一番。根据全球互联网专业研究公司NetValue统计,在亚洲地区2000年12月份的互联网实体及网站排名中,腾讯网(Tencent)已跻身中国地区第六位。2000年,腾讯由于和广东移动合作以及推出更多的增值业务,公司终于赢利。
到了2000年的时候,随便走进一个网吧,聊天工具QQ跳动的企鹅已经成了流行,我没想到那么多人在网上争着和认识不认识的人聊天,好多人用QQ聊天是为了学习打字。
到2001年2月,腾讯QQ在线用户突破百万,在中国即时通信市场占有率超过90%。腾讯公司也为此组织全体员工到深圳附近的光明农场去滑草。再之后,虽然屡破纪录,但再没有什么大型的内部庆祝活动,一是纪录破的太多,都麻木了;二是员工规模扩张的很快,组织起来也不方便。
直到今天,马化腾依然认为,当年的融资是对腾讯集团影响最大的三件事之一。马化腾在接受《中国计算机报》采访时说道:
我们能走到今天,其中有很多机遇的成分。其实,我们也尝试了很多,但最后还是觉得这个方向比较可行。
公司成立的时候,主要业务是拓展无线网络寻呼系统,QQ只是一个副产品,而且我们开发这个副产品是希望把它卖掉赚些钱,但是在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ISP们都要求独家买断,价钱又很不合算,所以我们只能自己养着。但是要自己养着,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资金,如果没有风险投资,QQ真的有可能养不大。
(拿到风险投资)直接的损失是自己手上的股份变少了,其他的管理、经营和基本原则都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但是,没有风险投资就没有后面的成长,这才是关键问题,投资者得到回报是应该的。
可以说,风险投资对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风险投资培育了互联网公司的种子,而资本市场则充当了孵化器。中国互联网是一个自己生长出来的行业,没有或很少政府投入,除了在早期ICP在海外上市问题上有过限制,也几乎没有什么政府干预。而互联网公司直接与海外风险投资和海外资本市场对接而产生的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也使得这些公司成了最不用担心会出现接班人问题的中国企业。互联网所提供的,正是在中国双轨制的格局下一个难得的比较完整的市场经济的行业模板。
煎熬:合作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当马化腾融资成功之后,紧接着就到了互联网的冬天,在这个冬天里美国纳斯达克股市下跌了51%。在2001年那个寒冷的冬天,搜狐和网易股价一度跌到冰点,在几美分上下徘徊,有要被NASDAQ摘牌的危险。搜狐的股票价格居然跌到过公司现金量已经超过以股票价格计算的公司价值,为此搜狐CEO张朝阳还动用过自己的钱去买过搜狐的股票。张朝阳说:“我还可以用公司的现金回购股票,或者两股并一股、三股并一股。”其实,这也正是那场泡沫破灭之后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尴尬而真实的处境。
网易CEO丁磊后来回忆说,“其实那段时间很迷茫,连卖掉网易的心都有过。不卖的原因也不是说我不卖,而是我们财务审计出了问题,人家不肯买了。”
融资上亿元人民币的瀛海威倒了,融资5000万美元的美商网倒了……许多互联网公司纷纷倒闭。
到了2001年春天,OICQ突破100万的用户。OICQ成长的很快,那段时间,马化腾总是感慨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就到了月底发工资的时间,当时基本没什么收入进来,看着融来的220万美元逐步花光。马化腾决定为正在成长中的腾讯寻找冬粮,尽管腾讯公司的账上还有100万美元。马化腾表示:
但我比较稳健,还是想(融资)多一点好,股东实力强一点好。
腾讯面临着二次融资的问题。正在马化腾希望投资商能够再次帮助公司渡过这段艰难时期的时候,IDG和盈科数码却打算退出。这是因为当时腾讯一直都不能够赢利,而且还需要大量的资金去为快速增长的用户“买单”。
两家股东中,IDG找人接盘的积极性要高一些,他们不断的找人,看有没有人愿意接手,因为他们是风险投资,他们主导找了好多家。
我愿意找更有实力的投资人,IDG也愿意出售股权,但盈科数码不答应。
盈科数码一直有强烈的进入内地市场的企图,但当时盈科数码在做那场著名的与香港电讯的收购案,并没有多少现金,所以它们一直在评估腾讯的变现价值。另外,盈科数码还看中了腾讯的巨量互联网用户,盈科数码想过把这些用户与电影业结合,因此还专门请王牌导演王晶到深圳与腾讯公司谈,结果是可想而知。
要说煎熬,我创业最煎熬的就是这段时间,我不喜欢这样的拖延,可当时盈科不说买也不说卖,把我们晾在一边,等到最后终于定下来出售已经是2001年6月,那时候纳斯达克已经快崩盘了。
众多投资人来来去去,无一所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马化腾坚持的“创始团队控股”原则。另一方面由于盈科数码和IDG都还在犹豫之中,新的买家若要进来,其局面可想而知。
事后,想起这次纠缠不清的融资,马化腾心有余悸道:“关键是要尽量搞清楚,每个投资者对公司发展是有益的还是阻碍的。”
马化腾在为《你拿什么吸引我———创业者必知的风投规则》这本书写的序言中,对这段融资经历的感悟作了这样的描述:
这是一个充满创业机遇的年代,越来越多有理想、有创意、有激情的年轻人为实现梦想而奔忙。创造理想的过程总是充满艰辛的,所幸的是,有了以风险投资为代表的专业投资群体,今天的创业者并不孤独。
有人说融资就像走向婚姻殿堂的过程,创业者和资本都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作为中国最早一批互联网创业者,我也曾走过一条艰涩的创业和融资之路。在业界人士对腾讯的今天津津乐道之际,我们不曾忘记来自各方的支持和鼓励。在创业之初的艰难时期,对我们最重要的支持可能就是来自投资商了———实际上我一直认为应该把他们称为投资合作伙伴,因为他们要在前景并不明朗的时候,通过对创业企业家的信任,和企业并肩战斗在最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