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QQ迎来了第一次注册用户剧增的浪潮,我们在深受鼓舞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资金和技术压力。但在当时,我们还难以描绘出动听的创业故事;最困难的时候,我们甚至曾经考虑低价出售公司。所幸的是我们坚持了下来,并且拿到了第一笔风险投资。现在一些业界的朋友评论说,当时风险投资严重低估了腾讯的投资价值,然而在当时,就是这笔风险投资使腾讯能够撑下去买足够的服务器,继续为广大网友提供服务,也才会有今天的腾讯。
当然,如同婚姻一样,创业企业家与投资方的合作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对于未来的看法并不总能保持一致。在这期间有旧的投资人的退出,也会有新资本的加入。
融资原则:不控股、不插手经营
当马化腾正在为进一步融资发愁的时候,一位神秘的美国人出现在腾讯的办公室内,网大为,MIH(米拉德国际控股集团公司)中国业务副总裁。
起源于南非的MIH绝非等闲之辈,其在纳斯达克和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同时上市,主营业务是互动电视和收费电视,当时年营业额约2.5亿美元,市值40多亿美元,是个实实在在的传媒巨头。
当时,MIH希望在中国找一家合作伙伴,借此进入中国市场,所以网大为便开始留意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有一天,网大为突然有一个突破性的发现,发现全中国的互联网都是通过QQ连接起来的,这可能是互联网上最核心的资源。所以网大为非常想认识这家公司的老板,找他谈一谈投资并购的事情。可是刚接触腾讯的时候,网大为发现这个小公司的老板在网站首页上没有写手机号码,没有电子邮件,只有一个QQ的号码,感觉特别过分。而且网大为经常找不到这个老板,为了找他,网大为必须装这个软件,当时网大为并不熟悉QQ,很害怕有病毒在里面。
2000年6月,网大为还是给马化腾打了一个电话。网大为印象很深地记得,在他介绍自己公司的时候,腾讯的几位创始人笑了,并直接指出了网大为公司存在的问题。他们很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自己需要什么。
就这样,因为网大为的投资眼光,帮助MIH和腾讯结缘。2001年,MIH从盈科手中购得20%腾讯股权的同时,还从IDG手中收购了腾讯控股13%的股份。但是显然,一旦看清了腾讯的成长潜力,MIH不甘仅仅成为一个参股投资的角色。2002年6月,腾讯控股其他主要创始人又将自己持有的13.5%的股份出让给MIH,腾讯的股权结构由此变为创业者占46.3%、MIH占46.5%、IDG占7.2%。
但在持股比例和公司经营管理的界定上,MIH与腾讯创业团队显然经过一番良好的协商,在MIH短暂控股时期,腾讯控股的具体经营管理主要还是由马化腾等主要创办人负责,MIH方面派出的两名非执行董事并不负责腾讯控股的具体事务。马化腾曾表示:
钱不是白拿的,腾讯固执地坚持一个原则:不能控股;不能插手经营,就不能随便要人家的钱,要自己一步步想明白了,再慢慢自己滚大。
联想董事长柳传志曾这样说道:“从理论上讲,资本似乎永远都应该代表企业的长期利益,但实际上确实有资本本身并不代表企业长期利益的情况。这类情况的第一种表现是资本本身站的角度就不够高。比如,现在在中国香港股市和美国股市上,有很多基金经理现在自身都处于动荡的状态。所以可以理解,经常他们给出的意见不一定是从企业的长期利益来考虑的。
“第二种表现是资本没这个水平。最典型的案例,是AT&;T的总裁在1999年至2000年间被董事会炒掉,可是,今天AT&;T的很多股东都认为当初炒错了。这位总裁当初坚持认为,AT&;T一定要稳步前进,不能盲目追风不切实际地扩大。但是,当时周围已经有许多公司做了追求‘市梦率’增加而非市盈率增加的行为,引起股票上涨,也引起当时大部分AT&;T股东们的着急。情急之下换帅,结果使AT&;T也义无反顾地加入追逐‘市梦率’的大军。”
此外,还有一种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的矛盾,那就是有些企业的管理者他想让企业向长远发展,但是他的股份不够大,做不到。
正是因为马化腾当时坚持了管理团队控股从而避免了很多麻烦,这也体现了马化腾作为一名战略管理者的远虑。
MIH带来的稳定的股权结构,最终也被马化腾总结为腾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次融资之后,最初为了给MIH和腾讯牵线的网大为也加入了腾讯。
马化腾对这段融资经历有这样的感悟:
2001年,新投资合作伙伴(MIH)的介入为腾讯带来了较为稳定的发展环境,并且和我们一起走到今天。
在腾讯的成长过程中,我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体会是,创业者寻找投资伙伴时应该考虑的并不仅是资本。实际上,投资方能帮到创业者的绝不仅仅是钱。尤其是有经验的投资商,他们对行业都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洞察,同时也拥有深厚的行业资源,除此之外,更重要的还有投资人对创业企业整个团队和经营模式的信任、鼓励以及对未来风险共担的责任。这些对于创业者来说才是真正弥足珍贵的元素。
相反,如果投资商不能理解行业的前景,对创业团队缺乏信心,那么其所持有的股份反而可能成为企业在快速发展阶段业务纵深拓展的障碍。不少创业企业都是在最紧要的关头被风投抛弃,功亏一篑。因此,在投资方考察企业发展前景的同时,创业者也应该对投资方进行考察,了解其行业背景,是否能够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战略合作伙伴。
另一方面,风险投资向创业企业投入资金固然是为了获利,但“退出”只是兑现投资收益的方式之一,并非唯一途径。如同大家看到的一样,在2001年进入腾讯的投资合作伙伴和我们结成战略投资关系,经历风风雨雨,至今仍然和我们在一起并肩战斗。就这一点来说,我认为,投资商未必只是创业企业发展里程中的过客,如果企业有良好的赢利模式和成长空间,他们会乐于与之长期合作。毕竟,与一个已经证明有效的商业模式合作共赢,较之重新评估、考察一个新的创业企业风险要小得多。所以这类风投随着企业的成长壮大逐渐变成战略投资者,并且能与企业家一起打造百年老店。
至于马化腾是否会受到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从而迫使腾讯放弃一些投入型的项目而满足毛利更高的项目?马化腾答道:“会,往往人家都会迫使你的,你解释不好没有道理,人家当然会质疑你了。太高了回落怎么办?受不了的。”
上市:给老虎插上翅膀
从2001年至2003年,腾讯的规模和利润都呈现几何级的增长。2003年8月,腾讯创业团队将IDG所持剩余股权悉数购回,并从MIH手中回购少量股权,经过股权结构的重新调整,最终完成了上市前MIH与创业团队分别持股50%的股权结构。
分析一下腾讯2003年的财务报表,我们发现腾讯其实并不缺钱。而公开资料显示,2004年第一季赢利1.073亿元,比2003年同期增长87%。然而,着眼于短期获利的风投,难以成为多元化业务稳定的融资渠道,于是马化腾开始酝酿上市融资。
经过一番积极筹谋,2004年6月7日,腾讯控股有限公司(700.HK)以中国内地最大的即时通信产品QQ服务供应商的身份在中国香港创业板正式公开招股,正式向海外投资者发售4.2亿股股票。这一消息在中国互联网界引起了巨大震动,腾讯上市之前滴水不漏的保密工作也令诸多投资机构和媒体在消息面前措手不及。
随着腾讯控股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发行价每股3.70港元,当即腾讯就拥有了62.2亿港元的产值。上市当天,腾讯股价最高曾经达到4.625港元,较招股价上升25%;收盘价为4.15港元,较开盘价升幅为12.16%,共成交19.47亿港元。
即便是按每股3.70港元的发行价计算,腾讯拥有62.2亿港元的市值(腾讯最高股价超过70港元,市值突破1100亿港元)。通过上市,腾讯造就了5个亿万富翁,7个千万富翁。
通过上市,马化腾募集了2亿美元,合计15.5亿港元。马化腾一想到1998年自己和另外一位股东在深圳创办深圳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的窘迫情景时,就格外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马化腾表示:
募集来的2亿美元对于腾讯来说,就像给老虎插上翅膀!
至于选择上市的地点,马化腾也显得与众不同。仅2000年一年,新浪、搜狐、网易先后登陆纳斯达克。出人意料的是,腾讯2004年6月16日上市,选择在与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
至于为什么不在纳斯达克这个中国网络公司普遍选择的地方上市。马化腾表示,香港股市的要求要比纳斯达克严格,只有腾讯上市时连续3年实现赢利,有资格在香港上市,其他中国互联网公司都没资格,只能去美国扎堆。并且,马化腾表示:
腾讯要坚持本土发展。
马化腾在对比腾讯上市前后时也表示说:
尽管上市后公司还面临着一些管理和架构协调的问题,但公司运作变得更加正规化,同时对企业的规模化和业务发展有了更强的管制与透明度。而不上市,企业的后续发展则可能动力不足,缺乏后劲。
上市之后,马化腾还面临着一个员工激励的问题。2008年,马化腾在接受《北京青年周刊》采访时回忆道:
(腾讯上市)对腾讯所有员工、我们创始人、股东都非常重要。第一是融资,第二是提高形象,第三是股份流通和期权,有期权这种长期激励手段可以用。对吸引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来说很重要。对我个人来说也很重要,如同完成一个历史阶段。
很多互联网公司,由于较早地实现了上市,但都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最早的一批员工因为股票等获益非常丰厚,导致后来工作动力不足。而后进来的人,即使努力工作,在收入上也不能与持有股权的员工相提并论,同样会丧失工作的动力。腾讯同样遇到了这样的问题。2009年6月,马化腾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说道:
我们的“老人”(老员工)分两类,一类是真正没有动力了,一般的激励,激励不了他了。没办法,他想自己出去创业。有一些仍然保持很强的动力,他还能成长,就是说不需要你激励,他就为了兴趣,为了成长。如果是第一种情况,这没办法。
那后续的新的人慢慢浮现出来了,也的确失去了第一次这样的机遇(股权激励)。但是这个世界也是公平的,如果在这个公司待得越长,激励每年就会逐渐追上,不能说完全追上原来早期的人的水平。但是至少可以让他跟同行来比要体现出他的优势,在高速成长的企业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人才,激励要跟上,这是我们的逻辑。
在腾讯上市之后的几年时间里,腾讯公司一直坚持进行股权激励。2007年12月,腾讯发布股权激励计划,根据该计划,股份将由独立受托人购入,成本由腾讯支付,计划由采纳日期2007年12月13日起生效,有效期为十年。该计划规定,董事会授出的股份总数将限制在已发行股本的2%(约为0.35亿股股份)。而向奖励个人授出的股份最高不超过该发行股本的1%(约为0.17亿股股份)。
2008年8月29日,腾讯董事会决议向184位员工授出101.605万股新股作为奖励股份,进行股权激励计划是为更好利用公司资源,吸引和挽留发展所需人才。
2009年7月10日,腾讯董事会已经决议进行一项大规模的股权奖励计划———将授出818.1180万股股份,奖励共计1250名员工。此次股权激励可谓大手笔。马化腾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说道:
部分早期员工由于过早的聚集了相当的财富,确实存在动力不足的问题。对后续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保持未来高速增长的关键,是腾讯此次实施股权激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