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不是说着玩的事,腾讯也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我们的服务器都无处托管,创建一家公司可比写软件复杂多了。
创业的第一年里,我们一直喂不饱那只小企鹅(QQ的卡通形象),赚钱的模式看不到。那个时候时间好像过得特别快,稍微一眨眼就一个月过去了,意味着你又要给员工发工资了。
为了那只喂不饱的小企鹅,我们到处去蹭服务器,还到各大高校网站的聊天室里去灌水。
我们曾险些把开发出的OICQ软件以60万元的价格卖给别人。现在有点庆幸当初没有贸然行事。要在互联网上掘金就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许多很有才华的网络人才往往没有注意这一点而失去了长远机会。
独立创业,找到方向
1998年,对中国互联网而言,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1998年2月,张朝阳成立了搜狐,10月周鸿祎成立了3721。在这一年马化腾也开始考虑独立创业。
从1998年开始,我就考虑独立创业,却一直没想清楚要做什么,但创业的想法并没有改变,我知道自己对着迷的事情完全有能力做好,感觉可以在寻呼与网络两大资源中找到空间。
腾讯的创业团队是从做传呼的润迅出来的,他们之前就在做服务,这一点给了马化腾很大的帮助。
找到方向
实际上,在创建腾讯之初,马化腾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不是非常明晰,“只是他感觉到可以在寻呼与网络两大资源中找到空间”,所有的判断是来自自己5年的网龄和职业经验。马化腾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说道:
我父母从来没想到我会做生意,搞商业,一直以为我是书呆子,我自己也这么想。通常意义上那种生意我肯定是很怕,而且不喜欢,除非是说我喜欢这个技术,又有人看上了,那我就顺理成章去做,需要有外界的推动,否则的话要我不顾一切地往这个方向去追求,我不是(那种人),做生意,什么倒买倒卖,一点兴趣都没有。
应该说我开公司之前也没有什么对商业上的理解,虽然做过一些项目,有些别的收入,但是主要还不是从做商业的角度去看,而是以技术的角度去看。觉得做一件事情能够用自己的编程技术,能够做出一个产品去卖,或者是能够帮到别人,能够提高效率等等,这些对我们来说更有意义。
创业期的马化腾这样认为:
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其实没有必要你看得清才做。
找到合作伙伴
有了大概的想法,马化腾就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马化腾是个崇尚共享、自由精神的人,不会单纯强调“我”的价值,他知道团队的意义。腾讯的几个创始人都曾在深圳电信、网络界有多年的从业经验,几乎是深圳第一批搞互联网的人,这无疑可以在技术和业务层面为腾讯提供很多帮助。腾讯有5个创始股东:马化腾、张志东、曾李青、许晨晔、陈一丹。不过,最开始是马化腾、张志东、曾李青3个全职,到年底,许晨晔和陈一丹才加进来。
当初成立公司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能亲手做一个软件,这个软件能得到别人的认可,能被广泛使用。我想这也是大多数程序员出身的CEO在创业初期的想法,非常朴素。想到了我们就去做了,没有风险投资,也没有吸引人的商业策划书。
最初的资本全是我们几位创业者的积蓄,仅三名全职员工。因为没有钱,我们没法子大规模招人,只能凭着在业内的熟人交情,招到了几名非常优秀的技术骨干。他们是放弃了自己原有的优厚待遇到我这里来的。对这批人,我一直有着非常强烈的责任感。我需要对他们的前途负责任,但我什么时候可以兑现对他们的承诺?他们会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我应该给他们一个交代。
腾讯公司的几位创业伙伴早期都是电信行业的从业者,对于通信与互联网,可说是驾轻就熟。差不多的背景使我们之间有更好的沟通,共同的目标。团队很重要,得找对一群合作伙伴,靠一个人很难成事。
由于对业界比较熟悉,在技术趋势、公司发展战略、运营领域等问题上,我的判断都会比较准确。不过,做好一间具有规模的公司,仅靠一个人的能力还不够,我们有一个核心管理团队对整个公司各方面事务进行分工管理,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都是专家。在这几年的工作过程中,我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
有这样一段往事:当年相邀四位伙伴共同创业,马化腾出主要的启动资金。有人曾经想加钱占更大的股份,马化腾一口回绝:
根据我对你能力的判断,你不适合拿更多的股份。
马化腾解释说:
股份要跟你未来做的贡献和能力以及在公司起的重要性尽量匹配。
马化腾认为,拿大股的不干事,干事的股份又少,矛盾就会发生。不仅如此,马化腾还自愿把所占的股份降到47.5%。
要他们的总和比我多一点点,不要形成一种垄断、独裁的局面。
但同时,他又要求自己出主要的资金,占大股:
如果没有一个主心骨,股份大家平分,到时候肯定出问题,同样完蛋。
家人的帮助
带着对互联网事业的热诚和对自己能力的信任。1998年11月,27岁的马化腾与张志东等5人凑齐了50万元人民币。马化腾拿着母亲的退休证注册了深圳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当时注册公司要求有退休证或待业证。
要感谢家里人,最开始我妈不同意,我爸挺支持我的,可最早的董事长却是我母亲。
马化腾的母亲,这位法定代表人几乎没来过公司。
可是她很负责任地帮我整理财务报表。后来公司搬家,搬那些桌椅板凳的都是家里人,因为公司要减轻负担。
对于创业,自己是受谁的影响?马化腾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说道:
我父亲在深圳的盐田港工作,他对我的影响可能有,但我很难讲出来具体的一些东西。我们创业那么多年,他最开始的帮助很大,做账之类的事基本上是他帮着去做,最开始风险投资进来,IDG、VC管财务的跑到我家里跟我父母来直接对账,做尽职调查都跑到我家里去,因为我爸会计出身,我妈也是会计,当时账是他们帮忙管的。我们都是很老实,很诚恳做事,不会做欺诈这样一些事。甚至到后来遇到比较好的发展机遇的时候,父亲也是不断提醒,说要注意风险,要避免发展过快带来资金或者对外合作中会产生的问题。所以我们即使发展比较快,一直还是抱着一种比较谨慎的心态———往往出事都是在你最顺的时候才发生的,这个是经常铭记在心的。
马化腾给公司起名为腾讯,饱含着深长的意味。一方面,马化腾的名字里有个“腾”字,表明公司和自己密切相关;另一方面,“腾”也有腾飞、发达的意思。后缀为“讯”,更多是因为老东家润讯对马化腾的影响。
除了同事和家人,马化腾的感谢名单里还有当时深圳电脑协会的秘书长“丁阿姨”,还有现在深圳电信局的一个朋友,“是他们帮我们找了办公场地,免我们的租金,联系托管服务器,现在看好像这些事情很小,但没有这些,当时真不敢往下走。”
创业不是说着玩的事
创业对于马化腾而言,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如马化腾自己所言,“在腾讯发展的过程中,每一刻都可能死掉。”创业之初,几个“元老”挤在深圳赛格科技园4楼一间几十平方米的小厂房中,累了睡沙发,饿了吃盒饭,晚上写软件,白天搞推销。
创业不是说着玩的事,腾讯也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我们的服务器都无处托管,创建一家公司可比写软件复杂多了。
创业之初,马化腾和另外四位同学一起走过了非常艰难、困惑的日子。马化腾和腾讯联席首席技术官熊明华(2005年加入腾讯)开玩笑说,腾讯在最困难的时候,最怕的是周末。为什么呢?因为公司那时租了一个房子,要交水电费,周末几个创始人肯定要加班的,但是机房要开着并且耗电,夏天有几个月必须开空调,他说最苦恼的是到了周末不知道该怎么办。
当时公司很小,主营业务是为其他公司做软件外包。马化腾回忆说,当时为了谋生,啥业务都敢接,做网页、做系统集成、做程序设计……这家十几个人的小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为深圳电信、深圳联通和一些寻呼台做项目。但刚开始不懂市场,也不太懂市场操作,做出产品去向运营商推销,经常被人拒之门外,甚至连见都不见。尽管感觉到很挫折,但马化腾几人坚信只要锲而不舍,经过不断的尝试之后,总会获得用户的接纳。
据马化腾回忆说,当时跟他很熟的丁磊正在做邮箱系统:
我也做过邮件,也给寻呼台做过互动系统,比如短信查邮件什么的,即时通信是其中一个项目。
对于外界所传的,腾讯早期甚至没有钱发工资的说法,马化腾表示:
其实我们一直是小有赢利的。
马化腾认为,并不是创业才能成功,有一个发挥个人所长和施展的舞台更重要。他甚至表示,如果当初不是觉得没有发展空间,自己也不会出来创业。
QQ只是附属功能
马化腾成立公司3个月后,推出了QQ的前身OICQ。这是因为在注册使用一段时间ICQ之后,马化腾发现ICQ由于只有英文界面,而且使用操作技术要求上比较高,使其在中国的推广比较困难。
最后,对网络技术发展方向的认同感使大家求同存异,我们开始对ICQ技术倾注偏爱。
1999年2月10号晚,11号凌晨,OICQ发布。
当马化腾开始开发OICQ的时候,中国市场上也有其他版本的汉化ICQ了。谈及自己为什么还要坚持做OICQ,马化腾感叹道:
当时电信部门比较重视增值服务,而广州电信在这块有预算,市场上有好几家做即时通信产品的企业都在盯着这块市场。在投标的过程中,为了抢先,我甚至在产品还没成型前就先写好了投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