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进入一个新的市场领域,马化腾都会问自己三个问题,而这“三问哲学”正是构成他成功的一块坚实基石。马化腾在接受《中国计算机报》采访时说道:
拓展新的业务范畴是每个企业成长过程中都必须面对的,每个企业总是会有一套思考方式,用以衡量进入新领域的得失。我们归纳得比较简约,只有三个问题:第一,新的领域是不是我们所擅长的?第二,如果我们不做,用户会蒙受什么样的损失?第三,如果做了,我们在这个新的领域中具有怎样的竞争优势?
在当选2004年“CCTV中国十大年度经济人物”之一发表获奖感言时,马化腾说了一句自勉的话:
荣誉是暂时的,我们还要坚持一贯的作风———专注、务实,在今后继续尽心尽力地为网民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
可见,马化腾希望“专注做自己擅长的事情”的企业精神可以长期保持下去。
全业务:一站式在线生活服务
2010年3月5日晚19点52分58秒,腾讯宣布其QQ同时在线用户数首次突破1亿大关。这个数字约占我国互联网网民总数的26%、我国总人口数的7%,大致相当于墨西哥的总人口。对此马化腾指出:
QQ同时在线突破1亿使腾讯的“在线生活”的发展战略更加具体和清晰。过去我们希望通过互联网让天南地北、天涯海角的人们可以自由通信,能够不再有隔阂。今天我们的梦想,是希望互联网能够像水和电一样融入人们的生活。QQ同时在线过亿不仅反映中国有庞大的互联网用户基础,更说明在中国,互联网所创造的“在线生活”与现实世界正在加速融合。互联网已日渐成为中国人沟通、联络、娱乐、信息和交易的主要媒体。长期而言,互联网行业将受益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
腾讯每进入一个新的领域,都是先从边角开始试探,耐心地积蓄力量,从不与强大的竞争对手发生正面接触,直到对手出现失误,它就迅速抢占实地,慢慢拿走局面的主动权,即便取得优势,也避免与对手直接交火,而是反复扎紧自己的篱笆,确保利益最大化。
腾讯把“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在线生活服务”作为自己的战略目标,因此全业务布局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目前互联网的很多领域,腾讯进入得太晚一点,包括搜索、电子商务和门户都比较晚,这时候会很难做。但是你不做的话,过两年会更难。因为未来三年是中国网民增长非常关键的三年,互联网的发展很可能进入平缓期,迎来一个“超级竞争”的阶段,互联网企业必须提前布局。希望我们这几块业务都能排在同行业的前面,在未来高度竞争的恶劣环境中脱颖而出。总而言之,一方面,均衡发展成为腾讯未来战略的重点;另一方面,我们并不希望把利润放在账面上,而是更加希望把很多利润投入到长远的发展里去。毕竟未来三年也是非常重要的圈地时间点,这个时候如果过分谨慎、丧失机会的话,对未来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腾讯的步伐过于谨慎”,不少业界人士如此评论腾讯,“如果腾讯能冲劲更足一些,腾讯的规模会比今天更大。”对于这种评论,马化腾坦然承认在腾讯的发展问题上自己的确显得比较保守,因为自己信奉的哲学是“先做最有把握的事情”。马化腾在业务上的扩张展现了其稳打稳扎的经营风格。
作为IM(即时通信)的老大,腾讯的业务发展在同行眼里总有点“后知后觉”。
对此,马化腾曾公开回应:
进入每个领域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后发的风险最低,特别是当你有一些平台优势的时候,后发是最稳妥的方式。
如何在保持创新意识,不贻误更好的发展时机的同时,又能够让腾讯在变幻莫测的互联网行业在战略方向上不会出现大的偏差,也就是成为了马化腾所急需解决的问题。马化腾的解决方案是:谋定而后动,因为马化腾信奉的哲学是“先做最有把握的事情”。
先发总有预想不到的问题,后发可以研究哪些最适合我们发挥。
我们会做小的创新和尝试,但网游和电子商务等比较大的项目,肯定要后发,后发可以研究哪些最适合我们发挥。比如我们觉得淘宝的方式能够发挥中国网民的人气,我们的电子商务就会倾向于它的形式。
“是否具备成功的条件,能否做成?”在开展每一个新业务之时,马化腾都要求包括自己在内的相关人员自我反思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把握,自己宁可不做。
我不争第一,没意义。新产品一出来就要保证稳定,不能想怎么改就怎么改,要慎重。
马化腾很忌讳一上来就烧钱圈地的做法。慢慢摸索逐步见效,可以控制好成本;而如果支出太大却在短期见不到成绩,资本市场上会有压力,内部会不好交代。
腾讯在很多方面,好像都很敏感,一有什么新东西就赶紧跟进、先去尝试。其实也是基于这样的心态,我们不知道什么东西会好起来,你在探讨它的前景之后,你必须自己有一定的基础,尝试做过才行。如果好,你要及时决策。
我们一般看到这个业务有第二出来了,表示这个东西有机会,就算没准备好,也要派一个人跟一下,不由自主跟一下,等到看清楚的时候才大部队进去做,这样才做到第二。
这个“大部队”可能有多大?马化腾表示,一旦认准了业务方向,会毫不犹豫地一举投入超过百人的团队以及两三千万的资金。
马化腾认为,腾讯10年业务的发展,其实就是慢慢地试,有信心,步子才会逐渐大一点。“慢”和“试”,是马化腾的特质。
我还是比较保守一点。
马化腾保持一贯的慎重。他形象地说,看到机会后,可以先尝试着跨出一个虚步,看看脚下是不是比较稳实,如果是,再大步走出去。
“做企业不是比谁动手早,而是比谁活得长。”后来网易CEO丁磊对互联网企业发展的论断深得马化腾的赞同。自1998年腾讯借助于QQ进入即时通信领域,马化腾几乎没有错过任何一个互联网机会。他认为,当一个领域已经有了一家开创者和一家跟进者,也就意味着这个市场即将启动。
此时,我们一定要派几个人跟一下,一旦我们能看清楚,马上大部队跟进去,超第二,拼第一。
当腾讯面对是做电子商务、搜索还是门户的问题上时,管理层争论最为激烈。马化腾选择做门户的理由是,虽然当时已有了三大门户的“压迫”,但马化腾认为正是由于“门户”和休闲游戏是中国互联网业最为成熟的业务,无论从人才和用户上都较电子商务更有优势,因此做起来相对会更有把握。在电子商务领域,其实马化腾想做C2C的念头,并不比淘宝晚多少。在2003年“非典”期间,淘宝团队封闭式开发、专攻C2C领域的时候,腾讯方面就曾经有入股的想法,但因马云出让股份过少而最终作罢。
腾讯内部,构思一个项目往往很早,比如电子商务,但往往要搁置上一两年才正式推出。因为资源有限,一段时间只能专注在一个业务上,业务要排优先级。
2002年,马化腾决心进入游戏市场。但他的第一个选项却是棋牌类休闲游戏,而非多人在线网游。
棋牌类游戏开发成本比较低,而且关联度比较大。比较简单可以整合。
最初,腾讯只是投入4个人进行了棋牌类游戏的研发,结果很快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然而,直到2005年11月,马化腾才推出了完全自主研发、自主运营的大型卡通角色扮演多人在线网络游戏“QQ幻想”。
马化腾很清楚,对于拥有近4亿活跃用户的腾讯而言,哪怕产品一点点的瑕疵,都会引发用户大量的不满。这显然并不是马化腾所希望看到的。
我认为全业务、一站式体验形态会在几个比较成熟的互联网公司中越来越得到认可,大家会关注自己核心优势的信念不会变,不会说自己的主业不顾,而盲目去进攻别的市场,我想这个大家会有一个非常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