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善若水”
道之真,上善若水。上德若谷,有三宝者为侯王,处下,敦朴,虚怀。清静,有无为之心身,行无为之事功,取有为之天下。
当企业领导的,搞管理的,需要玄德,需要进行个人品德修养。
为什么要修养,修养些什么?《老子》中有关“水”的一些论述给我们以启发。
“上善若水”
《老子》一书中多次议论水(或溪、或川等),讲得最集中的数八章中关于“上善若水”的那段话。他借水喻人,借水喻事,要“侯王”、“圣人”(指领导人)像水那样“利万物”,在处理问题时,要像水那样“善而行”。
《老子》八章这么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成现代语言是:上善的人,如同水一般,水善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甘心停留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它居处(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心地(像水那样)深沉,交往(像水那样)与人亲和,说话(像水那样)诚信,为政(像水那样)条理有序,办事(像水那样)干练有能,行动(像水那样)善择时机,正因为他有水那样的不争美德,所以别人不怨尤他。
请看,老子把水视为美德的化身,要上善的人学它,学水的“善地”、“善渊”、“善仁”、“善约”、“善政”、“善能”、“善时”、“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天德之象
老子后学庄子也把水看得很重,他在《庄子·外篇·刻意》中说:“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竭。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此养神之道也。”意思是,形体劳累了不休息会疲惫,精力使用了不停顿会枯竭。如同水一样,水不混杂就清澈,不搅动就平静,但是如果闭塞它不让流动,水就不会清澈,这种平静随着自然而流动,便是“天德之象”。这种纯粹而不混杂,虚静而不搅动,恬淡无为,行为顺乎自然者就是“养神之道”。
在《庄子·内篇·德充符》中,他又两次说水,一次是借孔子之口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意思是,在静止的水面上能照出自己的影子,而在流动的水面上则不能。一次说:“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意思是说,世上最平静的东西是水,它是我们办事取法的法则。平坦宁静的水,外无水波,显现清澈。他接着说:“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德是最纯美的修养,德不离去,万物也必然会亲附其间而不会离去。全句,庄子认为,人心也应如此,内心平静,外界的干扰就不能动摇其体态。
古人,还有很多人讲水,如孔子讲水:“逝者如斯夫。”管仲在《管子·水地篇》也说,水是万物发生、发展的本源,是一切生命体产生、存在的必要条件。
水有千姿百态
水在常温、常压、常态的条件下,纯净的水确如老子所说的那样,具有“天下莫柔弱于水”(七十八章)的柔性特点。有很多可爱之处:它因地制流,随遇而安;它性至柔力至坚,利剑不能断其身,却能滴水穿石;它性温顺,儿童乐于与它嬉戏,给人以温馨;它平静,“水心如镜面,千里无纤毫”,如庄子言,“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可鉴人;它明洁,可去污泥,洗涤身躯,甚至洗涤灵魂;它甜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装饰自然景色;它趋下,“飞流直下三千尺”,身居底层而不悔;它专一,点点滴滴地渗入泥土之中,利庄稼成长;它无私,它不惜以自己身躯与他物结合,使他物变质,如稀释糖分、盐分;它坚贞,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水是氢氧化合而成的,这两种元素一经结合,就不愿轻易分开,纵然火烧摄氏两千度,也只能离间其千分之八而已;它负重,舟舸从它身上过,厚载万物。
以上是就水的自然状态说的,就其社会价值言,古人认定水是物质元素之一,“五行”中有它一个位置。它还是人的生命因素,有水就有绿色,无水就无绿色,无水,人就不能生存于世。
当然,水也有反常的时候,它如果咆哮了,发怒了,便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甚至给人们带来灾难。但那不能责怪水本身,是一些人不懂得水的特性,不遵循水的活动规律而胡乱行为的报应,如任意堵其流;或超载加其重;或脏物污其身。
水,也有完全变形、变态的时候,那是因为外界施加了温,施加了力的缘故。比如加一定的热使之演变为汽;加一定的冷使之演变为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一定程度后,棰已不成其为棰。与此同理,此刻的汽、冰,也已不是水了。但它也从反面告诉我们:水是高尚的,纵然异化为汽、为冰也要为人类文明做贡献。
儒道修养论
关于“修养”,有人主张学松之高洁,有人主张学梅之傲雪,有人主张学竹之亮节等。
关于修养,有一个修养的道德标准问题。老庄讲领导人,讲管理者,讲一般人要玄德,主张向水学习。老子箴言,学“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庄子说:学“水之性,不杂则洁,莫动则平”,学水体天地之道而淡然无极。
孔子与儒家讲修养讲得更多: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讲仁义礼智信。老子与道家讲修养与孔孟相反,讲“绝仁弃义”、“绝礼弃智”。此外孔子讲功利,老子讲顺乎自然;儒家尚刚,主张“刚毅木讷”;道家则崇柔,主张“积于柔则刚”,信奉“柔弱胜刚强”。
儒道关于身、家、国、天下认识比较
儒家有一段名言道:“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这段话讲了身、家、国、天下几个关系。
《老子》、《庄子》也讲过类似这几个方面关系的话:身、家、乡、邦、天下。《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五十四章)。《庄子》说:“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剩余)以为国家,其土苴 (土芥)以治天下。”(《庄子·杂篇·让王》)
孔、老两段话,其相同处都是从修身为着眼点去讲的,继之讨论修家、修乡、修邦、修天下等等。相异处,前者还讨论了格物致知等问题;后者却是始终讨论道。
以“水”为鉴
老庄讲修身,讲水,用的原则是“几之于道”,与他们倡导的文化观相联系,与他们所持的“无为”观相联系,主张“夫唯不争,故无尤”(八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四十三章)。
“上善若水”。水,质朴纯净,少私寡欲;水,宁静顺和,从善如流;水,不矜,不贪,虚怀若谷;水,处下不争,江海百谷王。
老子上述观点,都是很值得企业领导人借鉴的。
二、“死而不亡者寿”
做“死而不亡”的人
《老子》说:“死而不亡者寿。”(三十三章)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生死观,人总是要死的。老子承认人有死,但要做一个“死而不亡”的人。
死,对个人说是不幸的,对社会、对人类说,却是大幸。因为人有了这个死,社会上的人才不会爆满,人类才能得以延续,天地得以长青,山水得以长绿。
一般地说,人们不愿死,害怕死,还有所谓“好死不如赖活”的话。活,确是可爱的,享受人间天地美景,享受自然给予的美好一切,享受人类天伦之乐、人间之爱等。但是,死却是不可免的,人活一百或更多,也难逃一死。人,应该善
待死。
活人与死人
有四种活人:普普通通活着,有意义地活着,行尸走肉活着,丧尽天良活着。
第一种人是绝大多数,第二种人是少数,第三种人是废人、糟人,第四种人是乱人,坏人,甚至是敌人。做人力争做第二种人,对社会做一个有贡献者。比较现实的是做一个普通人。这种人虽无轰轰烈烈之为,却也实实在在做人,清清白白做人,他在社会中点缀景色,延续人类。第三种人不好,第四种人更不好,坚决剔除。
有两种死人:身、神俱死的人和身死神不死的人。身、神俱死是自然现象,绝大多数人都如此。身死神不死的人十分可贵,也十分难得,达到了老子所讲的“死而不亡者寿”的境界,常常是圣人、伟人才能达到这种境地,如老子、孔子、焦裕禄、孔繁森等。
人们求生不爱死,但也有为求生而甘于死的人。不少革命党人如此,不少共产党人如此。革命党人中有为反清斗争捐躯了,如陈其美;共产党人中有为推翻三座大山捐躯了,如董存瑞。他们成为流芳百世的人。
老子反鬼神
人们时常惦念生死、前途、未来。借占卜问人生,请算命先生卜一卦,问未来生死、祸福、财运、前程、生育等。还有如黄历所言的宜什么,忌什么。其实这些都是迷信。“卜”作为游戏可以,作为科学不可以,卜不可能得先知。
老子反对鬼神,说“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六十章)。意思是说道莅临天下,鬼就起不了作用;不是鬼不起作用,是他的神伤不了有道的人。又说:“神无以灵,将恐歇”(神不起神的作用,神将被灭绝)。
生命存在于现实,不存在于迷信中,不存在于鬼神崇拜中,老子反鬼神反得对。
关于人生祸福,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这是辩证语言,科学语言,不是迷信语言。祸中隐藏着福,祸至极了会出现福;福中隐藏着祸,同理,福至极了就会出现祸。从这个意义讲,祸福是可预测的。老子的祸福之论绝不是迷信之论,老子学说排斥迷信。
生死其界限在知
有知有觉谓之生,无知无觉谓之死。
人为了生活得好,就要想尽办法获真知,为社会、为国家多做一点贡献。
我们不要做没知没觉的人,不要做只懂歪门邪道的人,只懂邪知恶念的人,若是属于后者,套用老子的话,就是属于“生而已死”之徒了。
庄子说生死
关于生死,在《庄子·至乐》中记有这样的一个“鼓盆而歌”故事,很给人启发:
庄子妻死,惠子来吊唁,此时,庄子正盘腿鼓盆而歌,惠子问,妻死应悲才是,怎么可以鼓盆而喜呢?庄子答:她原本没有生命,没有形骸,没有气息,在若有若无间,她来到了人世,先是气,再演化为形,再演化为生命,现在死了,无来无去,安息在天地间,这就是人生命奥秘的所在,我为什么要哭呢?为什么不高兴呢?
浓笔写生,淡笔写死
生者明天将会怎样?占卜、算命是不行的,等待也是不行的。只能狠抓现实,狠抓今天,有今天才可能有明天,今天抓得扎扎实实,明天才有可能活得实实在在。
今天是可求的,明天是不可求的,明天的不可求要通过今天可求去获取。不要浑浑噩噩生,不要糊糊涂涂活,用浓笔写好今天的生。
死,人人不可免,想明天的死将会怎样?人人希望寿终正寝,但也应淡然,如庄子言,人本来就是光着身子来光着身子走的,何必太计较死的如何呢?
三、“敦兮若朴”
向“朴”学习
领导人、管理者要有良好的品德修养,要强化修养。
“上善若水”。朴与水相关。领导人、管理者要向“水”学习质朴、少私寡欲等品德。
质朴的朴,在《老子》一书中多次使用,如“敦兮,其若朴”(十五章)。老子要求人们敦厚,敦厚得如同未经雕塑的朴实的材料。又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九章),老子要求人们外表纯洁,内心朴素,少私心,淡欲望。
“朴”,无瑕,无疵,无垢,无污。
老子认为具有素朴品格的人是高尚的人。有“朴”者对自己来说,活得自然,活得纯朴,活得气气派派,活得实实在在。“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三十七章),没有私欲,朴实无华,返乎天真。“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三十七章),对于私欲熏心、轻举妄动者,老子主张以“无名之朴”的精神去调节它,制服它。有“朴”者对社会来说,因为我“朴”,我“无欲”,则可“民自朴”(五十七章),“万物将自化”(三十七章),“天下将自正”(三十七章),可“天下美”(二章),可“天下正”(四十五章)。
朴、溪、真、婴
在《老子》的字汇表中,朴、溪、真、婴基本是一种意思。朴,上已讨论;溪,沟溪,积水之处,无私无欲;真,真实,返朴归真,没有修饰;婴,婴儿,稚童,天真无邪。老子要求“侯王”、“圣人”如朴那样纯净,溪那样清澈,真那样无瑕,婴儿那样单纯天真、滴尘不沾。
《老子》二十八章就把朴、溪、婴串联起来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这话是说,深知雄的刚强,却乐于厮守雌的柔和,成为天下的沟溪。成为天下沟溪了,常德就不会离失,而回归到纯朴的婴儿的状态中去。
该章又说:“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语意是,知荣耀却安贫安辱,甘心地作天下的川谷。甘心地作天下川谷,常德才会充足,而回归到真朴的状态中。
明显地,老子在这里,借沟溪,借川谷来比喻人们要纯朴,要童真。
老子的上述思想,还可以在十章中读到:“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明确地要求人们像婴儿那样精专气一,摒除杂念,顺乎和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