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广电总台苏锐钧
在我半个世纪的记忆中,对地震的感知从来就只是一串数字,至少在公元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之前是这样的。这个时间之后,地震在我的记忆中突然变“活”了,感知不再仅仅是数字,而是头顶吊灯的晃动和脚下大地的颤抖,是眼前一片片民房的坍塌和一双双泪眼的闪光;是突然间反应过来的对亲人安危的担心,是身临其境后心际不易察觉的一丝恐惧和焦灼……
一
我是在地震变“活”的那瞬间,快步赶向台里的。进到大院后,眼前已是一片黑压压跑出来的人群。由于震感过于强烈,我误以为地震就发生在兰州附近。急于了解真相的心情促使我立即给还在机房值班的制片人打电话,请他们立即给地震局打电话或派记者前去采访。得到的答复是电话打不通,但已有记者赶往地震局采访了。大院里的员工纷纷描述着十几分钟前各自见到和感受的景象。而我急于想知道地震究竟发生在哪里!
怎样尽快地把消息发出去!大约是半小时后,大楼内新闻中心主任王龙军把从央视新闻频道获知的最新消息告诉了大家:四川汶川发生7.8级地震!此时,八楼机房里,《今晚新时空》正在录制当晚6点30分播出的节目,我立即通知值班制片人张健尽快把这条消息编发上。分布在七楼八楼的中心记者立即忙碌了起来,有的用固定座机与甘南陇南联系,有的立即被派往市区进行采访。当晚6点30分,广播新闻中心和电视新闻中心分别在《全省新闻联播》和《今晚新时空》节目中同时把“四川汶川发生7.8级地震,我省兰州以东及陇南甘南震感强烈”的消息发了出去。此时据地震发生仅4个小时。当晚7点32分,《甘肃新闻》在头条播发了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就四川汶川强烈地震波及我省甘南陇南地区作出的重要指示,同时播报了副省长陆武成下午赶往地震局了解震情和本台记者与甘南台、陇南台进行电话采访的消息,并最早把两地受地震波及的现场画面在第一时间作了报道。(事后得知,全国只有甘肃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在当晚新闻节目中把地震消息编发为头条。)
审完新闻回到家里我突然接到省政府办公厅打来的电话,通知我们立即派记者赶到雁滩高速公路收费处集合,随副省长陆武成一行连夜赶赴陇南。几秒钟后,我就打电话通知了中心主任王龙军,半小时后,记者梁镇云和梁琨准时赶到了指定地点,13日凌晨4点20分,梁镇云站在成县街道上搭起的帐篷前,发出了第一篇来自灾区的现场报道。也就是当天晚上,我先后接到记者胡海涛打来的电话和其他记者发来的短信,他们都在询问,都在请战,都认为应该立刻派出记者赶到震区。正是记者们高度的职业敏感促使我决定不能再坐等上面通知了,灾情就是命令,灾情就是新闻。我连夜打电话通知广播、电视新闻中心负责人,第二天上班开会,研究往陇南灾区派记者,同时和台长武来银在电话上进行了沟通,得到了他的支持。13日上午9点,我和武台长在十二楼会议室召集两个新闻中心的主任进行了研究,决定立即派四路记者共15人赶往陇南。同时又得知,记者部主任杨柱周一大早已随陆浩书记出发了。会后我赶到省委宣传部,参加了上午10点中宣部紧急召开的电视电话会议。大约11点多,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励小捷从省政府赶回部里,又通知武来银台长也赶来,在四楼小会议室里向我们传达了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召开的第一次会议精神。励部长明确提出:“对地震灾情,总的要求是如实反映,及时准确,公开透明。”从省委大院出来时已是中午12点半了,我和武台长简短沟通后,就决定抽调的15名记者立即出发。几乎是同时,记者胡伟已随刚开完会的徐守盛省长出发赶赴成县了。下午2点,临时调集的15名记者分成四个小组,由我带领奔赴陇南。
13日晚上11点,由总台派出的19名记者已全部抵达灾区,有的正随省上领导在成县了解灾情;有的直接赶到武都市医院采访受伤群众,有的马不停蹄地连夜赶往文县……这是一个让记者们不安的夜晚;余震不断、危险就在身边的夜晚。那一刻,记者刘永辉从医院完成采访后,已是凌晨2点了,他和司机,就躺在了随行的车里;记者张健和余恩波、史昆正指着山上滚下来的一块块巨石,借着车灯在被堵的山路上作现场报道;而我和胡海涛正在徽县嘉陵镇的路口,正为采访109隧道受阻气愤不已……
二
5月14日下午,我结束在徽县医院的采访后赶到了陇南市。许多宾馆因地震停业,住宿颇费周折,经陇南台多方联系,才住进了白龙江宾馆,此后的两个多月中,这里就成了总台前线采访的指挥部。宾馆离陇南电视台很近,而我们当时采访的所有报道,都必须在陇南台五楼微波机房传输。“5·12”地震中,陇南台大楼严重受损。刚到陇南的几天中,我从早到晚都是守在那里审稿发稿,谁都不敢想何时余震会把楼顶再次摇塌,而只要传输设备在,我们就必须坚守。
在传输机房里,我每天看到记者们提着摄像机匆匆赶来,放下带子又匆匆离去。一天午饭时,陇南台的同志从外给我买来一袋包子,我吃了几个后忽然想到肯定还会有记者来,便不再吃了。几分钟后,就有记者后寿青赶来,料定他没吃饭,我让他吃几个包子充饥,他笑了笑,一口气把剩下的包子吃完。
在灾区,由于受灾面大,受灾点多,崎岖山路时断时续,扛着机子跑一天,全靠体力硬撑,且不说时时面临的余震,仅为了一条新闻每天在颠簸的路途中耗七八个小时,就对记者们的体力和毅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余恩波,电视新闻中心的一名导播。因家在文县,地震当天就主动要求下去采访,她是第一批下去的15名记者中唯一的女性。在文县采访的日子里,因为停电断水,她3天没洗脸,白天采访,晚上则陪姐姐一家住在帐篷里。
盛荣,电视新闻中心《今日聚焦》栏目的摄像记者。5月13日上午,他正在医院为手术后需要化疗的父亲办住院手续,接到通知后,他二话没说,匆匆带上设备赶往灾区,一干就是半个月。
黄文新是《今晚新时空》的记者,接到采访出发时,距他结婚的日子只剩一个月了,他匆匆给未婚妻打完电话,就和同事陈纪元出发了。这位擅长现场出镜的记者赶到灾区也是深夜,他跳下车拿着话筒就钻进了路边的帐篷。
张卉,一位文弱的姑娘,新婚的日子刚刚过了4个月。平时在栏目上主要做后期编辑。到灾区后,因人手不够,临时指派当记者,扛起摄像机后居然也拍出了一幅幅催人泪下的画面。
李思沪,一位长像略显苍老的广播记者,其实年龄不过34岁。从5月13日到陇南后,半个月内,他一人就发回现场连线和录音报道65篇,在灾区采访,一干就是整整18天。
也许有人会问,是什么让他们忘却了危险?是什么让他们忘却了恐惧?又是什么让他们展示出了真诚和自信?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是记者。是责任和使命拥他们前行,是灾情和危难呼唤他们冲上前!
5月15日,也就是地震后的第三天上午8点30分,电视新闻中心记者张健一行3人最先赶到文县碧口镇。沿途的一片片废墟让他们感到震惊。已经来不及找当地干部了解灾情了,他们迅速和率先抵达这里开展救援的兰州军区某红军师金钢钻团取得了联系,得到部队的同意后,张健只身一人随部队开往碧口镇受灾最严重的范坝乡。这个乡与四川平武交界,地震中全乡有17人死亡。碧口到范坝乡的公路有97处塌方,道路完全中断。张健和战士们坐船赶到乡上,没喘一口气,就开始了紧张的拍摄。
这位有点军人气质、被同事们称为“拼命三郎”的记者,当得知台里派出的第一批记者中没有他时,他给我发短信质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