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导入
请××导游于2010年5月3日接待“美国华人景德镇陶瓷文化考察团一行21+1人”。
工作要求
1.对美国华人文化考察团进行人员、教育背景等结构分析。
2.了解合同要求,熟悉旅游路线。
3.熟悉背景知识,做好讲解准备工作。
教学要求
1.要求学生熟悉在接到带团任务后应当做的准备工作。
2.要求学生分析该旅游团队的特点。
3.要求学生掌握查阅、搜集相关资料的方法。
4.要求学生撰写带团计划与模拟讲解导游词。
实践场所桂林市珠宝博物馆。
背景知识
教学要求:利用多媒体、实训室讲解背景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和总结知识的能力。
9.1 中国陶瓷的历史演变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为世界公认。根据现有研究资料,陶器的发明时间可以追溯到一万年以前的原始社会,瓷器的发明有近四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民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大量技艺精湛、美观实用的陶瓷器物,其中有很多代表作品遗留下来,保存至今,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的巨大财富。中国古代陶瓷举世闻名,影响深远。
9.1.1 中国陶器的演变
人类学会用火,并由生食转为熟食以后,在漫长的一段时间里,只会用火烧烤食物,饥则求食,饱则弃余,无法烹煮和保存食物。陶器发明以后,人类就解决了这一问题,不仅可以烹煮各种食物,而且还可以用做储存器具,把剩余的食物储存起来,并可用做汲水、运水的工具。所以,陶器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是人类和大自然长期斗争所取得的一项丰硕成果。随着制陶技术的不断提高,制陶工艺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在原始社会,我国陶器分布非常广泛,最为集中的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分为灰陶、红陶、彩陶、黑陶、白陶、印文硬陶等,其中彩陶和黑陶的工艺水平最高。原始社会的陶器,其特点主要是陶器质地不细密,结构粗松,器壁厚实,强度和硬度不大。
商代以生产灰陶为主,晚期灰陶制作呈下降趋势,但白陶和印纹陶却有了很快发展。
白陶吸收了青铜艺术的特点,胎质洁白细腻,质地坚硬,花纹精细绚丽。
周代陶业中的一大创造是制陶手工业扩大到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周代陶器以轮制为主,已应用到建筑上,如版瓦、筒瓦、阑干砖等。春秋时期,北方以生产日用灰陶器皿和建筑用陶为主,南方除生产灰陶外,还大量生产印纹硬陶;战国时期,陶器生产更为集中和专业化,并出现了制陶私营作坊。有些陶器胎质不坚,颜色不纯,多是明器和祭器。其他实用的陶器,胎泥淘洗较细,质坚色纯,火候控制比较精准。
秦代的陶塑艺术,以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墓附近出土的陶俑为代表,这批形体高大、神态生动、数量众多的陶人和陶马,是中国古代制陶工艺美术时尚的空前壮举,是中国古代大型雕塑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形成了我国雕塑艺术明快洗练、沉雄博大的民族风格。
汉代的陶塑艺术逐渐趋向于反映现实,具有表现人和社会生活的古典写实艺术风格。
人物、动物形象丰富,多用捏塑、圆雕、浮雕等手法制成,线条简练,注重“神似”,对客观事物有极强的艺术概括性。另外,低温铅釉陶的制作成功,是汉代制陶工艺的又一成就。
釉料中加入铅,不仅降低了釉的熔点,还增加了釉面亮度,使铁、铜着色剂呈现美丽的黄、绿、褐等色彩,光彩照人。低温铅釉陶的出现不仅为后世唐三彩的创制开辟了道路,而且为明清景德镇五彩缤纷的釉上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代最着名的陶器应属于“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所用胎料为白色高岭土,釉呈绿、黄、白、蓝、赭、褐等多种彩色。烧制时利用铅釉流动的特点,形成浓淡相融、绚丽斑斓的奇妙效果。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精湛,成型工艺很考究,釉质明亮,干净光润,色调纯正。三彩陶器自唐代出现以后,驰名中外,至今不衰。
宋代以后,在中国陶器艺术中最为独特的应为宜兴紫砂陶器。基于紫砂器特有的性质,它在历史上多作茶具,另有少量花盆、笔筒、碗碟、陶刻等。紫砂器充满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气质,其之所以成为名陶,是由于其具有良好的实用性与独特的艺术性。鉴定宜兴紫砂壶优劣的标准归纳起来,可以用五个字概括“泥、形、工、款、功”。历代紫砂名人,利用宜兴得天独厚的紫砂陶土,用灵巧的双手和聪明才智,赋予其艺术和灵魂,创作出富有民族、文化特色和艺术生命的紫砂陶艺珍品。从万历到明末是紫砂器发展的高峰,前后出现“四名家”和“壶家三大”。“四名家”为董翰、赵梁、元畅、时朋。董翰以文巧着称,其余三人则以古拙见长。“壶家三大”指的是时朋之子时大彬和他的两位高足李仲芳和徐友泉。时大彬制作的大壶古朴雄浑,制壶技法一改早期的制法,完全改用槌片、围圈、打身筒的成型法和泥片镶接成型法,是紫砂制作技艺上的一次飞跃。李仲芳制壶风格趋于文巧,而徐友泉善制汉方。清代乾隆时期,紫砂壶成为御前用品,陈鸣远是继时大彬之后最为着名的陶艺大家,他制作的茶壶线条清晰,轮廓明显,作品铭刻书法,讲究古雅流利。在紫砂壶上雕刻花鸟、山水和各体书法,始自晚明而盛于清嘉庆之后。此时最着名的是陈鸿寿,他与杨彭年合作,创造了着名的曼生十八式,将我国传统诗书画完美地与紫砂融为一体。嘉庆、光绪时期,紫砂名匠邵大亨的作品则以浑朴取胜,他创造了鱼化龙壶,壶的龙头在倾壶倒茶时自动伸缩,堪称鬼斧神工。在稍后的20世纪初叶,由于我国资产阶级的兴起,宜兴紫砂自营的小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出现了如冯桂珍、俞国良、吴云根、顾景舟、程寿珍、朱可心等一些制壶名家。近年来,紫砂茶具有了更大发展,新品种不断涌现。
9.1.2中国瓷器的演变
瓷器是中国人民对人类文化的又一伟大贡献,所以,在英文中“瓷器”与“中国”为同一单词china。世界上许多民族的祖先,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和不同文化背景下,都发明创造了陶器,但唯有瓷器是由中国人发明的。中国最早的瓷器是在烧制陶器的基础上,经过了原始瓷器长期经验积累之后于商周时期出现,并于公元五六世纪后陆续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商周时期烧制的瓷器是一种青瓷,由于制作比较原始、工艺比较粗糙,质量远不如后代成熟的名窑瓷器,故称为原始青瓷。原始青瓷的发明,无论在中国或者世界陶瓷发展史上都是一个空前的、划时代的创举。原始青瓷出现以后,由于本身具有陶器所不具备的很多优点,受到消费者的普遍欢迎,需求量越来越大,因而发展很快,产量和质量都不断提高;到了西周时期,制瓷技术更为进步,胎质比较细腻,釉层也比较均匀了。
战国以后,青瓷的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早期青瓷阶段。这个时期青瓷的特点是瓷胎质地细腻,器壁厚薄均匀,器型规整,造型多与当时的青铜器一样;到西汉初年,青瓷已有不少是成组配套生产的,器型有壶、瓿、瓶、罐、鼎、盒、钟、于等,其特点是胎质坚硬,浅灰发褐,釉层光润,与原始青瓷比较,质量明显提高,标志着我国青瓷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东汉时期青瓷生产规模比较大,工艺技术不断提高,创烧出成熟的青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这一时期黑釉瓷器的烧成是一个新的突破,黑釉工艺简单,制作成本低廉,经济实惠,为瓷器在民间生活中的普及和瓷器生产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陶瓷业,与汉代相比,内容丰富得多,佛教题材开始渗透到青瓷装饰艺术中,技巧也较高。在北朝晚期,开始出现白瓷。由于瓷器在我国南北方均有发展,促使南北双方的制瓷业出现了相互竞争、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局面,这就为隋唐五代陶瓷生产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所以,三国两晋南北朝三个半世纪陶瓷业的卓越成就,在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隋朝虽然存在时间很短,但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在两晋南北朝和唐代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隋瓷以青瓷为主,工匠们广泛地吸收了其他工艺品的优点和艺术成就,使瓷器的造型和装饰更为丰富多彩,品种繁多,在社会生活中已部分地取代了金、银、铜、陶、漆器等生活用具。隋瓷的工艺技术超越了前代,烧成的青瓷,釉色明亮光润,在此基础上把握了将原料中的铁提炼出去或控制在一定比例之内的新工艺,烧成了比较稳定的白瓷,这是一项非常突出的成就。隋瓷出现了简单的彩绘,这可以说是釉下彩瓷的先声,为唐代陶瓷装饰艺术开辟了新的途径。
唐代是我国陶瓷业发展的繁荣时期,唐代的青瓷在整个瓷器制造业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以越窑水平为最高,是唐代青瓷的优秀代表。其他着名青瓷窑有鼎州窑、岳州窑、寿州窑、洪州窑等。唐代白瓷与青瓷齐名,为当时两大瓷系之一,以河北临城的唐代邢窑最负盛名。
其他着名白瓷窑有河南定窑、巩县窑、密县窑、安阳窑、山西河津窑、陕西铜川黄堡窑、安徽萧县窑等。唐代除烧青瓷和白瓷以外,还烧黑釉、花釉等瓷器。唐代的黑瓷,造型古朴规整,胎体厚重,釉层均匀,色调深沉光润,质量很好。花釉瓷斑块大小配置得当,潇洒自然,和谐美观,风格朴拙豪放。
宋、元时代是我国瓷器生产取得巨大成就的时期。宋代名窑遍布各地,产品风格独特。
制作工艺和艺术效果最佳的当推官窑、哥窑、汝窑、定窑和钧窑。官窑瓷器是一种名贵的青瓷,造型宏伟,很有气魄,青釉釉色很淡,光泽晶莹。器物口沿部分挂釉少,在薄层玻璃质釉的覆盖下露出胎色而成紫口;足部不上釉,铁骨毕露,呈铁黑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哥窑和龙泉窑在中国陶瓷史上一向享有盛名。哥窑瓷器造型简练、古雅,制作精巧,色调比较浅淡,通身满布碎玻璃状的裂纹,有“金丝铁线”之称,哥窑瓷器被视为稀世之珍。龙泉青瓷是宋代新兴起来的青瓷体系,其特点是玻璃质釉,光泽强,开细碎冰片,灰白胎,质地较粗,造型古拙,口沿很薄,弧度较大的部位很厚。定窑是继唐代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个巨大瓷窑体系。主要生产地在河北省曲阳县,古代属定州,故名。宋代定窑白瓷工艺水平很高。
胎料加工极细,可塑性极强,由于原料含有较高量的氧化铝和氧化钛,釉色有象牙白的质感。器物表面釉层在焙烧时流动,凝聚成条状,犹如泪痕,这是定窑白瓷一个明显的特点。
汝窑青瓷是北宋青瓷的杰出代表,在宋代青瓷中被列为首位。汝瓷胎体较薄,胎泥极细密,呈香灰色,制作圆正规整,造型庄重大方,釉层较厚,釉色天青。钧窑在河南省禹县,属于青瓷系统。钧瓷的主要产品是铜红釉瓷器,其基本色调是青绿泛蓝的天青色,与紫红斑块相间,变化莫测。除上述名窑外,宋代北方的耀州窑、临汝窑、磁州窑也是独具艺术风格的、规模巨大的瓷系。此外,南方的景德镇青白瓷,由于胎体的硬度、密度、透光性等方面均达到现代硬瓷标准,代表了这个时期最高的水平。元朝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
元代瓷器的造型特点是雄浑而有气魄,题材广泛,种类繁多。瓶类、罐类器物式样虽然很多,但有个共同特点,即造型挺拔饱满,下腹和底部比较清瘦,注意线条美。盘、杯、盏类小器物制作精巧,各部分变化很多。元代瓷器品种很多,质量最好的要算景德镇和福建德化白瓷、景德镇青白瓷、龙泉青瓷等。
中国瓷器的发展,到明代(1368-1644年)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上使用瓷器相当普及,从皇室、官僚、地主到城市平民都普遍讲究使用瓷器,对瓷器的需求量大大增加。
明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那里官窑、民窑生产均极为兴旺。明代景德镇官窑有白瓷、青瓷、青花、青花加紫、青花红彩、釉里红、斗彩、五彩、红釉、蓝釉、黄釉、黄地绿彩、黄地红彩、描金等繁多品种。民窑瓷器发展也很快,发展速度超过官窑。除景德镇外,河北、山西壶关和襄垣等地的白瓷、磁州窑系的白釉黑花瓷继续生产,并有所发展。南方浙江的龙泉青瓷,浙江江山等地的青花瓷器,福建的德化白瓷等,均已达到制瓷艺术的高峰。永乐、宣德时期是明代青花瓷的鼎盛时期,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用由波斯输入的“苏泥勃青”料,在瓷胎上作画,画面出现黑蓝或银灰色的结晶斑块,颜色深蓝苍翠,明艳浑厚,色彩浓淡协调,装饰别具风格。永乐时期青花瓷的主要代表作品有缠枝花卉的梅瓶、鸡心碗、压手杯等,制作规整,胎体轻薄,胎质细白,器身各部分结构合理,比元代和明宣德时代的作品更为精致。宣德瓷比永乐瓷气魄宏大,造型比较粗犷雄伟,这一时期一个更大的成就就是在青花瓷器的釉上加矾红,这种鲜艳的矾红为明代红彩(赤绘)和斗彩瓷器开辟了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