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的蝴蝶舞源远流长。历史上锡伯族的祖先曾经生活在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明末清初,先后编入蒙古八旗和满洲八旗,南迁东北各境和北京等地驻防。南迁以前的锡伯族,以狩猎和捕鱼为主,在原始信仰里顶礼膜拜大自然,认为自然高于一切。因而,在文化娱乐方面,注意观察山水草木的细微变化,模仿飞禽走兽的各种姿态,使之形象化,创造出像蝴蝶舞这样的民间舞蹈。
蝴蝶舞源自于锡伯族古代渔猎生活,保留着原始的舞蹈语言和舞蹈风格,这对研究锡伯族古老的舞蹈艺术具有独特的价值。蝴蝶舞是锡伯族民间娱乐活动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与锡伯族的日常生活、生产息息相关。锡伯族文艺工作者根据蝴蝶舞的特点创作出多部现代舞蹈,多次在地州、自治区、国家级文艺会演中演出并获奖。因而它对传承和发展锡伯族的表演艺术具有重要价值。
“锡伯族蝴蝶舞”于2009年审批列入为第二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锡伯族射箭
锡伯族的传统射箭流传于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族居住的8个牛录,属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类别。
有清一代,射箭和射术得到相当的重视,奉行“我朝武功,骑射为本”政策,清政府将“国语骑射”的八旗文化通过大清典章自上而下加以推行,视弓箭为“十八般兵器之首”,将射箭作为武举考试的重要科目,民间习武人士如不认真学射则无晋升或当乌克辛(披甲)的机会,由此民间教射习射之风广泛流行。锡伯族军民在长期的戍边屯垦生活中,深受“国语骑射”的影响,练弓习箭为官兵之要务。锡伯族官兵以弓箭为主要武器,血洒疆场,马革裹尸,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期间,锡伯族的射箭逐渐由古代渔猎生活的谋生手段转化为守卫祖国的军事技能,又由军事技能转化为民间游艺竞技项目。
过去,锡伯人居住的8个牛录每年都要举行一两次射箭比赛。先由牛录内部的各条街道举行比赛,之后选拔出优胜者去参加牛录之间的比赛。比赛时,在某个牛录设立射箭场,在场地末端树立多根长木杆,长杆之间拉有绳索、麻布和毛毡,挂上毡牌箭靶,这种箭靶由马皮和毛毡制成蓝、红、紫、黄、绿、黑六色布圈,靶心为红色。为保证比赛安全,比赛用箭为特制响箭,箭头凿有4个孔,箭离弦射出后发出震耳清脆的响声,射中哪一靶圈,该靶圈便会掉落在地上,成绩一目了然。比赛分为老、中、青三个年龄段,在比赛距离上分30~240步多个等级,在射箭姿势上分跪、立、跑、骑4种,并且都有一定的规则以供遵循。在30~50步的距离放置箭靶,箭手在“弓长”的指挥下,单跪先射30步靶三箭,若中三箭,便射50步靶三箭;立射,是在30~50步的距离放置箭靶,先侧身立射30步靶三箭,若均中的,则接射50步靶三箭,六中者为第一;跑射,在50步远处立靶,“弓长”下令后搭箭慢跑,一般射三箭,均中者为第一;骑射,设跑马沟一条,50步处立靶,“弓长”下令后策马急驰,瞄靶撒放,一般射三箭,均中者为第一。在骑射比赛中能双手开弓者,特别受人们的推崇。比赛决出胜负后,输方群众敲锣打鼓,表示对优胜者的祝贺及对于所有参赛选手的鼓励,锡伯营总管档房将代表胜利的一匹大红绸子奖给赢方。最后设宴招待所有参加者,同饮共庆,然后给前三名颁奖。奖品除了所规定的弓箭、皮靴、毛毡等物品外,还有所在牛录自发捐献的奖品。待到全部日程结束后,东道主还要热情地将客方送出牛录,以示尊敬,并希望今后继续切磋技艺,提高箭技,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每逢射箭比赛,附近各族群众纷纷赶来观看,有的甚至从百里外赶来,箭场里老少箭手各显神通、斗志昂扬,响箭啸声震耳,箭场外观众精神振奋,热闹非凡,喝彩之声数里可闻。在锡伯族的射箭传统中,始终贯穿着爱国主义精神,特别是自清朝以来,弓箭文化孕育出的精忠报国的精神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今日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也有着重要意义。
“锡伯族射箭”于2009年审批列入为第二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一、锡伯族刺绣
锡伯族妇女的刺绣流传于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族居住的8个牛录、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各县市、塔城地区、乌鲁木齐市等锡伯族散居区,属民间手工技艺类别。
锡伯族妇女的刺绣,源于明末清初乃至更早时期,具有满族和汉族刺绣的风格。刺绣用的图纹较多采用牡丹、仙鹤、各种龙等动植物的形态。西迁戍边屯垦以后,受维吾尔、哈萨克、蒙古、俄罗斯等民族文化的影响,锡伯族妇女的刺绣工艺具有了新的地域特色,从图纹到选料等方面都有了更加成熟的技艺,刺绣制品从服饰到鞋袜,从门窗、罩帘、墙帷布到帐篷、锦帐以及老人的寿服等都有了广泛的使用空间。其中最常见的刺绣品是长方形枕头顶刺绣和绣花鞋,并且,绣花鞋刺绣得到广泛的传承,在日常生活用品中随处可见。
锡伯族妇女的刺绣图案从其构成形式上可分为平面图案和立体图案两大类。平面图案包括单独纹样和连续纹样两种。平面纹样应用较为普遍,凡平面型物体上都可用做图案。角隅纹样和边缘纹样是有规则的,只能用于边角、衣边等上面。因而根据纹样的不同要求构成了木器上的直立式图案,衣罩、床单、门窗帘上的转换式、回旋式图案。连续纹样有二方连续纹样,包括散点式、折线式、直立式、斜行式、波状式、朵云式等。四方连续纹样比较复杂,包括转换图形连续、方形连续、菱形连续、波形连续、重缀纹样等样式,大多用在帷帐、壁挂、床被等大面积的装饰图案上。立体纹样大多用在建筑艺术、砖石雕、木雕上,也用在木柜、桌椅上。图案色彩处理也富有特色,把表达思想内容和加强形式的美感作为图案色彩所要表现的内涵。图案色彩处理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深底浅花,看起来花在后,光色在前,主要纹样采用明色,如柜面帷帐等多用大红、深红色,纹花用浅色,藏匿于底色之中,对比性明显;另一类是浅底深花,花在前,光色在后,纹样采用不同程度的暗色,主纹样色度不致过于明显。后一类大多用于床单、衣罩、枕套、窗帘上。图案色调由底色来选择和决定,底色深、中、浅不同。而图案转换为刺绣工艺品,还要求图案纹样的完整结构,色彩还须经过细腻严谨的刺绣或其他方式,如采用串珠、刺花、镶嵌、彩漆、描金、雕花、编织、贴花、金银线、拼花、挑花、扎花等方法。刺绣工艺有挑花、贴花、针织等种类,其中挑花、贴花工艺用的较多。服饰、鞋袜、窗罩帘、墙帷布、锦帐、枕头花、衣边以及荷包、嫁妆、葬服等,大多用挑花类或贴花类进行刺绣。针织类也具有独特的风格,“姑娘大了要绣花,绣出花样找婆家”。荷包就是针织类的精品,用各种花线。此外,还把哈萨克、俄罗斯等民族的钩针织法引进过来,和本民族的针织方法相糅合,钩织小手帕、围巾、台布、窗帘等物品。
目前,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各乡镇已涌现出了初具规模的若干家民间刺绣作坊。2007年取得联合国刺绣扶贫开发项目,扶贫资金有力地推动了锡伯族刺绣的发展,使深埋在民间的刺绣手工艺不断得到挖掘并生产出众多精美的刺绣产品。还定期举办刺绣培训班,擅长刺绣的老年妇女为年轻一代传授手工刺绣技艺,使锡伯族的传统刺绣手工技艺得到了保护和传承。目前已开发出各类男女服饰、绣花鞋、挂帐、床上用品、头饰、香袋等多种刺绣产品,形成规模,走向市场。
“锡伯族刺绣”于2009年审批列入为第二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